我和华夏病理网可以算是老朋友了。早在几年前,我就在外出学习中听同行谈论过网上有个为咱病理人提供活动的空间,是病理人的家。于是我就好奇的上网一搜,结果果真有,就自然而然的注册了一个用户名。偶尔上网看看,当时华夏病理网还是旧版,内容老长时间才更新一次;于是去过两三次后,就兴趣索然。渐渐地似乎忘记了这位老朋友,忘记了自己还曾在华夏病理网上安过一个家。
自从多年前在北京的一家著名医院进修了病理和细胞学以后, 这些年仅每年偶尔出去参加参加病理学术会议外,闲暇时也就只有翻翻科里的一些参考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沉寂于肤浅的自我满足之中;没有机会出去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去获取新知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去年十二月份,应我的老乡韩教授的邀请,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软组织年会。对于久居北方的人来说,南方充满了神秘。但到了广州之后,结果是美景没有顾上欣赏,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听课。当时参会的人很多,知名专家也不少,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全新的知识和观念,每个人都不愿意放弃一刻学习的机会;我也深深地体会到需要重新充电的必要性,准备用U盘和录音笔把所有的课件带回去和科里的同事们分享。我当时特别注意到会场前排侧面有一堆年轻人特别忙,打听后才知道是华夏病理网的年轻人在做网络直播。我真的没有想到华夏病理网为病理人想到如此周到,竟然让没有机会亲临会场的同仁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学习到会议内容。当然,那时候也没想到谁是水中央,谁是城北和小荷。
从广州回来以后,我重新开始关注华夏病理网,发现它的版面比几年前漂亮多了,内容也非常实用和新潮,增加了好多大家喜爱的版块。随手点开专业版块,回复了帖子,找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课堂开课了,就早早的进入课堂占个座位,如同小时候看电影一样。累了,就去文化娱乐,听听病理人的喜怒哀乐。有时也幻想自己也去“人才应聘”晒晒自己。生活充实而快乐的过着,享受着“归家”的感觉。
这样悠闲的好日子如流水般的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我遇到一例特殊的病例,请教了好几位专家,都称赞是个好病理。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何不把这个病例放在华夏病理网上供大家分享?自己也该为华夏病理网出一份微薄之力了。于是我联系了筷子,她很快帮我联系到了城北。我们把切片寄到指定的地址。很快她们回电及短信说病例可以上“有奖读片”专栏。得到这一消息后,科里所有的同事都翘首以盼病例刊出的那一刻。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筷子城北她们不厌其烦的与我们反复沟通,为病例的顺利刊出提了不少宝贵意见,其敬业精神令我们很是感动。病例公布后,全国各地的网友们积极回帖,几天内就达上千次的点击率,回复近百贴。看着这些热情洋溢的回帖,我想真的应该感谢华夏病理网给全国的病理人提供了这么一个便捷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过去我的休闲时间大多是在淘宝网上度过的,现在我又发现了一个“淘宝”的地方了。每天有空我就不由自主的要去华夏病理网上逛逛,心情也能如逛街遛狗般舒畅。有了这般好感觉,我就极力向身边的同事们推荐上华夏病理网上“淘宝”。渐渐地大家都离不开这个网了,科室也在这里安了家。大家每天如饥似渴的在网上汲取新知识,看帖回帖,学习诊断思路和方法,欣赏经典病例,巩固基础知识,分享网友上传的资料,定时上网络课堂听课,课后在科里讨论心得。年轻人们感觉进步很快,带动得科里的技术员们也要来学习。我们还根据课堂上老师们讲的内容开了新项目,改良了旧技术。特别是一些新的观点,我们接受后就及时与临床沟通,被临床赞为“及时雨”。我明白这些赞誉都是华夏病理网给我们无私提供的,没有华夏病理网提供的这个学习平台,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进步。真心觉得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真好。我很想和您有个约定:您做我们病理人永远永远的朋友,给我们这个永久永久的家,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