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laofan200108 离线
发达国家也不是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就能从事病理诊断的,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筛选的,学无所成,不能胜任病理诊断的,照样会被淘汰的。
有的长期从事病理诊断的老的检验人员,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水平远比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年轻病理医生高,这点谁能否认?
比尔.盖茨等一大批自学成才,并对人类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未必就比科班出身的人逊色。一般中有特殊,特殊中有一般,我不主张一刀切。对那些确有水平的,应该允许他们继续从事病理诊断。而对那些确实没有水平,完全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坚决调整。无论对病人对他们自己都是好事。
由于国内的特殊情况,当年许多老的检验人员,改行从事了病理工作,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今天,国家发展了,科学发展了,国家和社会有条件要求更高了,检验人员或其他非临床专业的人员再来从事病理工作,确实是不合适的。
非临床专业的新人此时再来从事病理工作,确实应该三思而后行。病理诊断不是一条坦途,待遇也不高,(很可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好高),再加上执业医师这条准入门槛。没有牺牲一切的决心,没有过人的毅力,没有除了病理诊断什么都没有兴趣的专一,还是趁早不要往里面钻为好。
确实这是一个问题。最近这里有一家私立医院申请病理科医疗执业科目,因为聘用一位退休的病理老技师,从事细胞学多年,有经验。但这次却因‘医院没有合资格的病理医生’而一票否决给予申请医院发放病理科经营权限的牌照。
无独有偶,另有一位在海外工作多年的细胞病理医生(据说是有海外执业执照)现告老回国定居这里,很想在这里申请执业医生执照,那可能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虽然其有国内医学院的毕业文凭,但去国他乡几十年,即便是按1998年前一刀切的老人老办法,那原单位、原地区卫生行政执法部门恐怕也难以为他解决这一问题。
我个人认为,对于很多从事细胞学的检验人员的同道来说,他们多年的实践确实积累了很丰富的细胞形态学经验,这是很难得的,有些老师比病理医生更会看细胞学片子,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国家医疗事业上一宝贵的资源。结合中国现实客观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个政策,就是让这批人顺利地转换为细胞学技师职称,这样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合法地继续从事细胞学相当一部分工作。同时也不必再去承担过重的医疗风险责任。
197纯粹个人看法(并非评论其他的观点或规章):
有时工作在一线的专业人员群体看问题可能更贴切客观现状。
专业规范是个大工程,所以,未必都能面面俱到,疏漏难免,因此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不断地修订,当然,这种修订的期限可能长短不一。
执业资格主要是要看资历的客观情形来定,要兼顾出身、经历、能力三方面。
出身,要以“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来区分对待才好,因为一刀区就等于让过去那些公认细胞学诊断做得不错的专业人员“失业”了,而且也是人才资源的浪费,还可能造成“青黄不接”——毕竟我们人口众多,医生相对缺乏。
经历,其实文凭也就是一种教育经历,其实除了全日制教育之外,其他教育包括自学、师带徒的形式也能成就许多人才,这是各行各业不用争辩的事实,而且,各人的工作人生阅历也能知道,每个人的天资、努力、机会是不同的,因此,非科班出身而演技很棒的能人还是有的,专业若能充分发挥人才必定兴旺。还有一些人,考试能力平平,可是工作能力出色,相反,有的人考试出色,工作平平。文凭中受考试影响的比重相当大。
能力,确实也有些人,文凭也有、年头也有,但是未必胜任。
国外有些细胞筛查人员并无医科大学的文凭,但是,他们有严格的培训经历和考核制度,他们长期存在的状况正是单纯经历的重要性的佐证。不过,我们的医学教育是紧接高中毕业后的本科教育,且就我们目前专业培训的薄弱现状而言,目前的明确规定门槛或还是必要的——杜绝后患。但是,就我们过去的状态而言,目前采取“老人老办法”还是可以接受的,必要时辅以能力审核。
细胞学检查归属病理科非常必须!细胞学是病理学不可分隔的一部分,与组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归属病理科可以发挥资源整合(人员、设备、材料、用房、管理方面的共享)、便于专业问题的沟通(细胞学与组织学之间的会诊、质控)。这方面的规定能够强有力地召回细胞室,壮大病理专业。若是“老人老办法”或可以将一些原在检验科从事细胞学检查的人员划入病理科,而不是仍然“流落”在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