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沈琼教授
沈琼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病理学家,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的开拓者和食管细胞学的创始人,全国劳动模范,第4、5、6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授予的首批博生导师。2005年3月30日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4岁,沈琼教授带着他对科学事业的执著和对病人、学生的爱走了,他却把一种精神永远地留在了这个世界。
有人说,他是食管癌研究的一个标志,不论在国内国外,一谈到食管癌,研究者就会谈到沈琼。
1959年,沈琼教授到艰苦的太行山区林县等食管癌高发区现场,几十年如一日从事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研究,研制出食管细胞采取器,被称为“沈氏拉网法”,并创立了食管诊断细胞学,解决了食管癌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研究中的重大难题。
上世纪60年代,沈琼和当时河南医科大学肿瘤防治队的同志们一起来到林县,他们跑遍了林县的山山水水。
当时林县流行着“得了噎食嗝,吃秋不吃麦”的民谣,有的食管癌高发村,家家都有因食管癌而死的亲人。
检查食管癌,原来用的食道镜,病人恐惧地称之为“吞宝剑”,不但有痛苦,而且一旦查出往往是中晚期癌,无计可施。为了实现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对肿瘤要“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指示,沈琼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改进,终于研制成功了“食管细胞采取器”,可以在癌细胞刚刚萌发时就及时捕捉到,为开展人群预防性普查和早期发现食管癌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手段。
在病理学、放射学、内科、外科等各方面专家共同努力下,他运用改进的检查、手术和综合治疗方法,可使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采取“三早 ”措施,可使早期食管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达到90%,有的早期手术可存活10年、15年甚至20年以上。我国在食管癌的病因学、发病学和防治研究等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沈教授带领研究生进行了癌前病变研究,首创了“食管细胞学”,对食管上皮细胞进行了分级。
他在鹤壁市郊食管癌高发区农村试用粗制核黄素、冬凌草和腐殖酸分别治疗食管细胞重度增生者,3年后筛选出以粗制核黄素为最佳。继续采用粗制核黄素治疗,至1989年累计癌变率为5.8%,而未治疗的自然癌变率为14.9%。1988年至1991年,再次以1006人群实验3年,证实其癌变抑制率为63%。
他们还与中国医科院和美国肿瘤研究者合作,在林县采用核黄素和烟酸治疗食管细胞重度增生者,其癌变率下降15%。虽然这项研究还有待更多实验结果证实,其阻断癌变的机理尚待进一步揭示,但这种“防癌于未然”的思路和已取得的研究结果,使人们看到了防食管癌的曙光,阻断食管癌变比食管癌发生后再治疗毕竟效果要好得多,其受益面积要大得多。
4月9日,记者在郑州见到了沈教授的学生、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云汉,这位66岁的老人提到自己的恩师忍不住热泪盈眶。他说,从1962年大学毕业开始做沈老师的助手,一晃40多年过去了,沈老师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恩师当年亲自反复吞咽食管细胞采取器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是沈老师用妙手仁心告诉他应如何对待病人,是沈老师用孜孜以求告诉他应如何对待事业。
沈琼是我的偶像,我1976年开始从事病理工作,我父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人)给我的家信中专门寄了一份刊登沈琼在林县查食道癌的文章,鼓励我做好病理医生,让我学习沈老师的敬业精神,我当时奇怪,以父亲的文化程度,他怎么能知道沈琼老师是我的同行,专门寄给我的文章鼓励我?
现在我也老了,也成了父亲,才知道父母关心孩子远远超过孩子关心父母,当时我利用探家的机会专门去了一趟河南林县。在林县县医院病理科学习一周,学会了食道拉网检查。回到新疆后开展,也做了不少。
现在沈老不在了,我的父亲也去世十多年了。今天看到这样的文章,倍感亲切,学习沈老,缅怀我的父亲。
老一代精神永远鼓舞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