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作为这个病例的最后学习,我贴出自己收藏多年的一幅滴虫图片,呵呵。
图片命名为“滴虫窝”。十几只覆盖有嗜酸性颗粒的滴虫抱成一窝,难得一见。
同时也想就这张图片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滴虫诊断中嗜酸性颗粒的出现情况。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要记住两个数字,20%,80%。那就是嗜酸性颗粒出现的几率大概只有20%。但是一旦出现,那整个病例中有嗜酸性颗粒覆盖的滴虫数量又占到80%左右。这两个数据只是我个人阅片经验的体会,想说明的是当有嗜酸性颗粒出现的时候,我们要认识,更要寻找一些没有颗粒覆盖,滴虫特点变现更加典型(短棒状的核)以确诊。
低倍和高倍镜下特点已经描述差不多了,补充几点阅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高倍镜下对滴虫的寻找上面。毕竟我们做细胞学检查的目的是发现有无上皮内病变,特别是区分出LSIL和HSIL。因此,熟悉低倍镜下的特点,能更有效的筛查出是否有滴虫,这是阅片的方法,也是阅片能力的提高。
第二:不要根据一两只可疑的滴虫做最后的判读:如果一张片子就找到少数几只象滴虫的东西,往往那不是滴虫。个人感觉滴虫感染一般来说是数量比较多的,有的话找几个高倍镜视野就能发现。太钻牛角尖即没有必要也容易误诊。
第三:滴虫感染还是存在南北差异的。南方霉菌多,滴虫少;北方则相反。
第四:HE染色中,滴虫的特点也类似,只是虫体为红色,且低倍镜下无嗜双色的改变,不过空洞的现象还是明显的。有时候由于有退变,滴虫的棒状核会感觉增大,诊断的时候尽量注意,最好寻找典型的以确诊。
最后,发两张图片,回顾下空洞及嗜双色的特点。
(记住图2,在低倍下能找到这样的特点,高度提示有滴虫)
介绍一下滴虫的镜下特点:
我总结了一个口诀,跟我们学写小学生作文一样,那就是掌握:一个中心思想,两个关键点,三个基本要素。
一个中心思想:滴虫的诊断是围绕着短棒状的核来进行观察的。这也是鉴别滴虫与胞浆碎片的最本质的区别。有明显的偏位的,短棒状的核,才是滴虫;没有核,或者核看不清楚,或者是大而圆的核,都不是滴虫,起码不是典型的滴虫。
两个关键点:一是嗜伊红胞浆颗粒,二是鞭毛。其实这两点,在镜下都是难看见的,前者是由于出现的比例不大(约20%),后者是由于退变,鞭毛经常消失。我们要注意的就是:看见嗜伊红颗粒,不要被它蒙住了眼睛,要寻找到典型的滴虫,明确诊断;看不见鞭毛,我们不要轻易就否决那不是滴虫,绝对不要凭有没有鞭毛来判读是不是滴虫。
三个基本要素:形状,大小,颜色。形状一般为梨行,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为15到30微米,比中性粒细胞稍大。颜色为淡蓝色至浅绿色(巴氏染色)。
掌握这些,在镜下观察起滴虫就容易了。我发几张有嗜伊红颗粒和带鞭毛的图片。
以下是引用掌心0164在2009-12-14 17:43:00的发言:
|
正确答案出来了,掌心果然厉害,图E是滴虫,其余的均是胞浆碎片(不是组织碎片)。
图AB是同一病例,就是炎症明显点,没其他异常。图CD是另一病例,本身有滴虫感染,但是我选择的并不是滴虫,只是破碎的胞浆碎片。
图E单独是一病例,为滴虫感染,但是选择的是那种虫体上有嗜伊红颗粒的滴虫,可能图片效果不是太好,容易把颗粒当成一个大的核而难以准确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