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页/1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回复:9 阅读:6237
B444背部皮肤结节--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zhanglei 离线

帖子:3751
粉蓝豆:2078
经验:3901
注册时间:2006-09-26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07-03-09 07:58|举报|关注(0)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姓    名: ××× 性别:  男 年龄:  32
标本名称:
简要病史:   发现3+年,无痛。
肉眼检查:  皮肤结节,径1.2cm,切面灰白色,有黏液感。
背部皮肤结节--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图1
名称:图1
描述:图1
背部皮肤结节--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图2
名称:图2
描述:图2
背部皮肤结节--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图3
名称:图3
描述:图3
背部皮肤结节--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图4
名称:图4
描述:图4
背部皮肤结节--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图5
名称:图5
描述:图5
背部皮肤结节--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图6
名称:图6
描述:图6
背部皮肤结节--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图7
名称:图7
描述:图7
背部皮肤结节--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图8
名称:图8
描述:图8
背部皮肤结节--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图9
名称:图9
描述:图9
标签: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皮下
本帖最后由 于 2007-03-18 17:56:00 编辑
0
×参考诊断
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zhanglei 离线

帖子:3751
粉蓝豆:2078
经验:3901
注册时间:2006-09-26
加关注  |  发消息
1 楼    发表于2007-03-18 17:54: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浅表性血管粘液瘤是1988年由Allen等人首先提出,其位置表浅,可伴有或不伴有上皮成分。此前所提出的毛源性粘液瘤,毛盘状瘤纤维毛囊瘤可视为本病的同义词。

 

[ 临床特点]

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生,中位年龄39岁,肿瘤均为浅表性定位,位于驱干、四肢和头颈各部。肿瘤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性病灶,大小0.59cm,多数在15cm范围之内,缓慢生长,无痛性。

临床上多诊断为表皮囊肿,腱鞘囊肿,基底细胞癌,毛囊肿瘤等等。

 

[大体表现]

肿瘤境界尚清楚呈分叶结节状,质地软,波动感。切面湿润有光泽,粘滑,半透明,胶冻样。

 

[镜下表现]

肿瘤与周围组织间有一不太连续的包膜,由薄层胶原纤维和小血管所组成。它们由周边向瘤组织内延伸,将瘤组织不完全分隔成结节。

瘤组织含多量粘液间质。后者略嗜硷性,PAS染色阴性,而用PH1-4的阿尔新兰染色为阴性,对透明质酸酶敏感。有处形成粘液湖,微囊。

肿瘤细胞成份稀少,部分区域中等量,星形或梭形。胞聚界限不清楚,细胞两极形成突起,胞浆突起逐渐与周围的纤维融为一体。多数瘤细胞只有一个淡染的核和一个嗜酸性的核仁,少数可见23个核、无核的异型性、多型性。核分裂少见,少于1/10HPF

粘液背景和胶原间隔中散布着血管,后者小到中等大小壁薄。有的呈扩张状态,示血管瘤样。血管周围轻度玻璃样变性,其间可见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浸润。

有时肿瘤组织内可见汗腺导管,立毛肌,毛囊和真皮的弹力纤维等陷入。表层被复的上皮可形成表皮样囊肿样变化,后者是因为毛囊陷入并过度角化所致。

 

[ 鉴别诊断]

1)神经鞘粘液瘤  也发生在体表皮肤,但体积较小,不富于血管。瘤组织形成镜下多结节状同心圆排列,似环层小体。瘤组织丰富,似组织细胞样细胞,胞胞粉红色。

2)粘液性神经纤维瘤  一般都有完整包膜,胶原纤维呈波浪状排列,瘤细胞随胶原波浪状起伏。

3)粘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部分或大部分区域明显粘液样变性,肿瘤不太富于血管。肿瘤边缘呈明显浸润性生长,梭形细胞条索向周围组织伸展,梭形细胞排列示一定的旋涡状。

4)结节性筋膜炎  体积多较小,累及真皮,有粘液背景,纤维母细胞增生形成“S”构型,可见到核分裂,有外渗的红细胞。由于纤维母细胞生长活跃,易误诊为肉瘤。

5)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见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节。

 

[ 预后与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本病复发率较高,达5060%,但无转移发生。

                        摘自范钦和教授讲义

0
回复
回复:9 阅读:6237
共1页/1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