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页/50条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回复:50 阅读:15871
血液细胞口诀--转

天山望月 离线

帖子:4902
粉蓝豆:83
经验:5092
注册时间:2007-02-03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08-08-23 22:52|举报|关注(11)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转自http://huang.3151.blog.163.com/                                                            

 

  口诀又称歌诀,自古有之,是助记词的一种。用口诀的形式来助记血液细胞的形态,是一次首开先河之举,也是一次前无先例的大胆尝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病的诊断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仍不失为很多疾病,特别是血液病的最基本、最可靠、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为使这一技术迅速普及到基层医疗单位,编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血液细胞学检查的体会,参阅了有关资料,用诗歌的形式,用极其简明的语言,来介绍各种血液细胞的形态,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种学习血液细胞的捷径。特别对初学细胞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参考和指导意义,是初学者从事血液细胞入门的最好助手。

                                                                       前    言

                   细胞口诀言简明,初学一读便入门;诸家描述皆烦琐,不便普及到基层。

            口诀虽短列重点,易学好记受欢迎;不足之处料难免,欢迎批评和指正。                     

                                                       一、血细胞概论                                                                                        

1、 胚胎期造血 :又称胎儿造血,或出生前造血。其造血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不同时期:1、中胚叶期:发生于胚胎的第一、二个月,起初血细胞形成于卵黄囊的血岛,故又称卵黄囊期造血;2、肝脾期:从二月至三个月,肝脾先后开始造血,到第四个月达到高峰,以后逐渐被骨髓所代替;3、骨髓期:胚胎从第五个月开始,骨髓逐渐代替肝脏而为主要造血器官,一直保持到胎儿出生以后。

                胚胎造血三过程, 初在中胚叶形成;二至三月在肝脾, 五月骨髓到出生

2、 出生后造血:出生后,肝脏就失去了造血功能,便很快地停止了造血。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主要在骨髓中产生,其次是胸腺、淋巴结和脾等淋巴组织中形成。骨髓是出生后主要造血器官,一直保持造血功能到终生。在病理情况下,骨髓以外的造血组织(如肝、脾及淋巴结)出现造血灶,称为髓外造血,又称髓样化生,其病因有: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何杰金氏病及白血病等。

                      生后肝脏造血停,骨髓为主把血生;胸脾淋巴来配合,髓外造血有病因。

       3、 造血干细胞:又称全能干细胞或多向性干细胞,最初是在胚胎期卵黄囊血岛生成,而后种植到各造血器官。它具有高度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即经过一个细胞周期之后,可以产生两个与分裂前性质相同的造血干细胞。它还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即在自我复制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能分化成骨髓干细胞(MPSC)和淋巴干细胞(LPSC),再分化成各系祖细胞。胞体小,形似小淋巴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尚无法辨认。 

              造干全能多向性,自我复制能更新;分化造血祖细胞,形似淋巴难辨认。

 4、造血祖细胞:又称单能干细胞或定向干细胞。是干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其直接子代细胞一部分保留干细胞的特性,另一部分分化为祖细胞。其基本特征与造血干细胞相似,只是失去了自我复制和更新的能力。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必须有相应的刺激因子参与,才能进一步定向发育成各系的原始和幼稚的血细胞,最后演变成各系的终末血细胞。

                    造祖丧失多能性,不能复制称单能; 定向增殖和分化,原幼细胞它生成。

5、有丝分裂增殖:又称间接分裂,其分裂过程共分为四个不同时期:1、分裂前期(PP):又称单丝球期,核膜和核仁开始消失,中心体出现;2、分裂中期(MP):又称赤道板期,染色体呈V形,整齐地排列于赤道板上;3、分裂后期(AP):又称两极期,染色体平均分开,移向细胞两端,胞浆的中间开始收缩,形成哑铃状;4、分裂末期(TP):又称双子星期,核膜和核仁重新出现,胞浆也随之腰断为二,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有丝间接四过程,前中后末有区分;前为单丝中赤道,后称两极末子星。

    6、 无丝分裂增殖:又称非丝状分裂或直接分裂,它和有丝分裂增殖的主要区别是:1、分裂时核膜和核仁不消失,染色质也不能形成染色体;2、细胞核收缩而横缢为二,然后再出现细胞浆的分裂,致使细胞直接分裂为两个相等的部分;3、正常只见于幼稚细胞中的红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异常时如白血病、骨髓瘤和转移癌等较为常见。

               无丝直接来完成, 核缢为二浆再分;核膜核仁不消失,只见幼红浆和淋。

         7、 细胞增殖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后开始,到下一次分裂之终末所经历的过程。一般把细胞增殖周期分为四步循环为一个轮回:1、合成前期(G1);2、合成期(S);3、合成后期(G2);以上三期称间期(I),时间较长;4、丝状分裂期(M)简称丝期,时间最短。最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完成一轮的细胞增殖。在增殖过程中,尚有一部分细胞可暂时处于休止期(即G0期)。

              细胞周期有特征, 四步循环为一轮; 间期时长丝期短,合成营养把殖增。

        8、血细细胞的结构:与其他体细胞相似,都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但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分清血细胞的结构,对识别血细胞是非常重要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比较粗略地概括为以下九个部分:1、胞体;2、胞浆;3、颗粒(有A和S两种);4、胞核;5、核周界(即淡染带);6、核膜;7、染色质(即核质);8、副染色质(即染色旁质或称核液);9、核仁(即核小体)。 

             细胞结构要分清,共分九部来组成;体浆粒核与周界,核膜染质副质仁。

  9、 血细胞的命名:是根据血细胞的成熟过程和所属系列两个方面规定的。其命名如下:1、将各种血细胞分为六个系统,即红系统、粒系统、巨核系统、单核系统、浆系统和淋巴系统(也有人将浆细胞合并在淋巴系统);2、又将每个系统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3、由于红系统和粒系统形态比较复杂,其幼稚阶段又分为早幼、中幼和晚幼三个不同时期。

            命名六系三过程 , 粒红巨单浆和淋;原始幼稚与成熟,早幼中幼晚幼型。

10、 血细胞成熟规律: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其形态演变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性。一般都是由大到小(少数例外:如成熟的巨核细胞和早幼粒细胞都比原始的大);由核大浆少到核小浆多;核形由圆到凹或分叶至消失;染色质由细致、疏松、网状到粗糙、紧密、块状;核膜从不明显到明显;颗粒从无到有;核仁由清晰到模糊或消失。因此,在识别血细胞时,掌握和运用好这些规律性,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功。

            成熟规律有共性,由大到小是特征;质细到粗疏变密,仁有到无粒体生。

标签:
本帖最后由 于 2008-08-23 23:38:00 编辑
3
signature
广州金域病理
添加参考诊断
×参考诊断
  

天山望月 离线

帖子:4902
粉蓝豆:83
经验:5092
注册时间:2007-02-03
加关注  |  发消息
1 楼    发表于2008-08-23 23:32: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九、其它细胞 

 1、 成骨细胞:又称造骨细胞,可单个或成堆存在。胞体较大,直径15-50微米,为长圆形,有些象浆细胞,只是胞体比浆细胞大,颜色较淡。边界多不清楚。浆蓝或紫蓝色,胞浆边缘多呈云絮状,偶见着色不均的泡沫状胞浆。核偏一端,圆或椭圆,偶见双核型。核染质色深,呈粗糙疏松网状。含1-2个蓝色核仁。常与破骨细胞同时出现,小儿骨髓中常见。在软骨病、转移癌时增多。

                成骨又称造骨名,体大浆多长圆形;核之远端色淡染,质粗疏网有蓝仁。

2、 破骨细胞:又称多核巨细胞,与多核巨核细胞及多核巨组织细胞极为相似,在小儿骨髓中常见,常与成骨细胞相伴出现。胞体巨大,直径50-100微米,多呈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深蓝色或淡紫红色,充满大小不等,形似针尖的紫红色颗粒。核多,大小相等,彼此孤立,无核丝相连(而多核巨核及多核巨组均有核丝相连)。根据浆色和核仁的有无,将破骨细胞分为幼稚与成熟两型。

                破骨很象多巨形,核多不连是区分;体巨浆多不规则,浆含颗粒针尖形。

3、 内皮细胞:常在败血症,尤其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外周血液中出现。胞体大小不等,直径25-30微米,形态极不规则,多呈梭形或纺锤形。胞浆呈灰蓝色,常自胞核的两端延伸,有细小紫红色颗粒,吞噬物及空泡。核为长圆或多形性,偶见双核及多核,核染质纤细如网,其结构与单核细胞核相仿,多数无核仁。

              内皮大小常不等,体长如梭纺锤形;浆自胞核两端起,质细如网常无仁。

4、 原纤维细胞:又称成纤维细胞,或纤维母细胞,是骨髓中最大的固定细胞。形似内皮细胞,呈多角形或长梭形,常被拉成一个长条索状,直径30-50微米。胞浆染淡蓝或淡紫红色,常呈蟹爪状抱着其他细胞,形成细胞丛。胞核圆或不规则的长圆形,核染质疏松如网,有1-2个清楚的核仁。

             原纤粗大长梭形,形似内皮有核仁;浆色紫红蟹爪状,三五成丛难分清。

5、 纤维细胞:是原纤维细胞的成熟型,胞体细长,似长尾形,其长轴可达200微米。浆色淡蓝或淡红色,从胞核两端延伸,内含纤维网状物及灰尘样嗜苯胺蓝颗粒。核细长形,细胞越成熟,胞核越细长,核染质粗粒网状,深紫红色,无核仁。

             纤维体细长尾形,本是原纤演变成;核长质密仁消失,浆淡有粒似灰尘。

6、 脂肪细胞:又称基质细胞,胞体较大,直径30-50微米。圆或椭圆形,胞膜极易破裂,胞浆量丰富,呈薄膜状,充满大小不一的球形透明的脂肪空泡,形似蜂巢。胞核小,不规则,常被挤在一边或被脂肪球体掩盖而变形。染色质致密,呈网状,无核仁。

            脂肪又称基质名,体大形圆核偏心;浆含球形脂肪体,形似蜂巢色透明。

7、 网状细胞:是一组不典型的骨髓固定细胞,常被细胞间质粘合在一起而不易抽出。胞体较大,大小不一,直径15-35微米。形态不规则,常呈无定形,呈撕裂状或云雾状。胞浆丰富,常有大量网状纤维伸出,构成网状,网眼中可有其他细胞。核圆或椭圆,位于中央或偏位。染色质呈网状结构,排列较均匀,常有1-2个清晰的蓝色核仁。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骨髓片中较易见。

           网状细胞无定形,浆似云雾不均匀;核小有仁质如网,多见感染再障人。

8、 原神经细胞瘤细胞:又称成细胞瘤细胞或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是原交感神经细胞瘤的一种亚型,属恶性,多见婴幼儿,极易发生骨髓内转移。瘤细胞常为多形性,有的象幼粒细胞,有的象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有的呈多层排列象花瓣一样,围成玟瑰花团形。胞浆少,淡蓝色。胞核大,占细胞的大部分,形圆或椭圆,似菱形、蚕豆形或多样形。染色质致密,染淡紫红色,有核仁。

           原神细胞为恶性,又似幼粒又似淋;多层排列如花状,浆少无粒核有仁。

9、 尤文肉瘤细胞:又称未分化型网状细胞肉瘤细胞,由网状内皮细胞增殖而来,属于圆形细胞瘤。患者以10-25岁的男性年青人为多见。瘤细胞大小较为一致,多分散排列,分界清楚。浆丰富,染灰蓝色,有环核淡染区,未见明显颗粒,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核圆或椭圆形,核染质呈细粒网状,核仁多(3-10个),色深蓝,形态不甚规则,核丝状分裂活跃。

          尤文多见青年人,浆有空泡核有仁;大小一致常分散,质呈细粒网状形。

10、 骨肉瘤细胞:是来自成骨细胞的恶性肿瘤细胞,以10-25岁发病最高,本病血行转移早,极易在骨髓涂片中发现转移瘤细胞。瘤细胞在涂片中常散在分布,胞体巨大,大小不一,形态多不规则,可呈梭形、多边形。胞浆丰富,染蓝紫色,含有空泡和微尘样颗粒,边缘呈波浪形或锯齿形,有的互相融合。核大,类圆或折迭、切迹、分叶等。核染质浓染而不匀,可见核仁。

            骨肉瘤病为恶性,多见少年青年人;肉瘤细胞体巨大,大小不一多边形。

11、 何杰金细胞:又称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细胞,恶性最高,可浸润周身各器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胞体大,直径30-40微米,类圆或不规则形。胞浆蓝或灰蓝色,深浅常不均匀,无颗粒,可见空泡。核大,呈叶状,多为单个。染色质呈肿胀的网状,常含一个巨大的暗蓝色核仁。

           何杰金大为恶性,胞体巨大有巨仁;核大类圆为单个,浆蓝深浅不均匀。

12、 里德-司坦伯细胞:又称史-雷细胞或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细胞,简称里-司(R-S)细胞,为何杰金氏病的特有细胞。胞体巨大,直径30-80微米,甚至可达100-200微米,多为不规则形。浆多,蓝色或淡紫色,有颗粒及空泡。有两个巨大的对称核,又称对影核,呈圆形、椭圆形、肾形及不规则形。染色质呈粗颗粒或粗条索状。有显著的蓝色或灰蓝色的大核仁,直径可达5微米以上。

            里司细胞呈巨型,多见何杰金氏病;体大浆多仁较显,胞核成双似对影。

13、 郎罕细胞:又称结核巨细胞,是来自上皮样细胞不典型分裂增殖形成的,或者是由若干上皮样细胞融合而成。胞体巨大,直径50-90微米,圆或肾形,偶见梭形或多角形。胞浆极为丰富,染暗蓝或灰蓝色,混浊不清,似污泥状。核多,少者2-6个,多则可达40个,一般常在10-20核之间,核形态与核染质和上皮样细胞相同。呈花环状或马蹄状排列在细胞之边缘。常出现于结核病。

            郎罕上皮融合成,核多排成花环形;浆色灰蓝污泥状,多见淋巴结核病。

14、 黑色素瘤细胞:又称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起源于黑色素母细胞。可由色素痣,主要是交界痣恶变而来。恶性程度极高,发展快,早期可经淋巴道和血道转移。瘤细胞大小不一,椭圆或多形性。胞浆中充满尘埃样或大小不等的滴状黑色素颗粒,甚至掩盖了部分的细胞核。核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单个核或双核。核染质粗粒状,分布不匀,可见核仁。

            黑色素瘤为恶性,大小不一呈多形;浆中充满黑颗粒,核圆质粗有核仁。

15、 转移癌细胞:又称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起源于黑色素母细胞。可由色素痣,主要是交界痣恶变而来。恶性程度极高,发展快,早期可经淋巴道和血道转移。瘤细胞大小不一,椭圆或多形性。胞浆中充满尘埃样或大小不等的滴状黑色素颗粒,甚至掩盖了部分的细胞核。核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单个核或双核。核染质粗粒状,分布不匀,可见核仁。

           转移癌分三类型,未分化癌腺和鳞;体大核大仁也大,浆深核深仁也深。

                                                                 

1

zhaohong
回复
signature
广州金域病理

abin 离线

帖子:7416
粉蓝豆:6014
经验:11787
注册时间:2006-10-08
加关注  |  发消息
2 楼    发表于2008-08-23 23:43: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宝贝啊!

凝聚了多少心血,谢谢!

1

zhaohong
回复
signature

华夏病理/粉蓝医疗

为基层医院病理科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努力让人人享有便捷准确可靠的病理诊断服务。


海燕 离线

帖子:303
粉蓝豆:41
经验:303
注册时间:2008-07-17
加关注  |  发消息
3 楼    发表于2008-08-24 16:01: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呵呵,好东东!辛苦了!
1

男人海洋..
回复
signature

我一路向您走来——

wangdingding 离线

帖子:1474
粉蓝豆:98
经验:6042
注册时间:2006-10-19
加关注  |  发消息
4 楼    发表于2008-08-24 17:11: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已复制,慢慢记,楼主辛苦了,谢谢。

1

zhaohong
回复

lxingd 离线

帖子:8
粉蓝豆:1
经验:8
注册时间:2008-08-23
加关注  |  发消息
5 楼    发表于2008-08-25 22:31: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谢谢版主!好东西大家分享。
1

zhaohong
回复

淡若水 离线

帖子:209
粉蓝豆:2
经验:209
注册时间:2008-03-05
加关注  |  发消息
6 楼    发表于2008-10-05 06:21: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谢谢楼主。

下载了,收藏了,慢慢体会。

1

zhaohong
回复

天山望月 离线

帖子:4902
粉蓝豆:83
经验:5092
注册时间:2007-02-03
加关注  |  发消息
7 楼    发表于2008-08-23 23:13: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二、红细胞系统

1、原红细胞:又称初正常母红细胞。在正常成人骨髓中约占有核细胞的0.5%,在红白血病与增生性贫血时增多。胞体较大,圆或椭圆形,直径约18微米,为成熟红细胞的2-4倍。浆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浆缘常有瘤状突起,近核周围着色较淡。核圆较大,居中或稍偏于一旁,核染质呈颗粒状,核膜明显。核仁通常有2-4个,其界限不清,有时不易辨认。

             原红圆或椭圆形,色染深蓝不透明;浆有瘤状小突起,核大居中有核仁。

 2、 副原红细胞:是由病理造成的不正常细胞,多见于红血病或红白血病。因核浆发育不同步,发生紊乱,核发育先于胞浆(即老核幼浆),出现形态显著异常的原红细胞,便称为副原红细胞。胞体大,伪足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或畸形。胞浆丰富,着色变化不大,浆中可见较多的空泡。核形呈不规则,呈凹陷褶叠或切迹,核染色质疏松。核仁较明显。

                   副原红见红血病,浆核紊乱异步行;核熟要比胞浆早, 浆含空泡核畸形。

3、 早幼红细胞:又称嗜碱性母红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约占1.5%左右,在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经特殊治疗后数量增多。胞体较原红细胞小,约16微米,圆或椭圆形,较规则,一般无伪足突起。胞浆较丰富,核浆比较大,深蓝色,比原红细胞浆透明一点。胞核圆形,位于中央,核膜清楚。核染质较原红细胞粗糙紧密,呈粗颗粒状甚至浓集成块,核仁模糊或消失。

         早幼红属嗜碱性,浆多色蓝稍透明;核仁模糊或消失,质变粗密核居心。

4、中幼红细胞:又称嗜多色性母红细胞,是骨髓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核红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约占11%,增生性贫血,特别是缺铁性贫血明显增多。胞体较早幼红细胞小,圆形或椭圆形,较规则,直径8-14微米。胞浆灰蓝色转灰红色,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胞核圆形,随成熟而逐渐缩小。核染质粗,浓缩成块,呈放射状排列,形似车轮。副染色质清楚,其中有明显空隙如碎墨感或龟背状,核仁完全消失。

         中幼红呈多色性,核渐缩小无核仁;浆色灰蓝转灰红,质似碎墨龟背形。

5、晚幼红细胞:又称正色性正常母红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约占有核细胞的7%,病理情况下如严重贫血(除再障外),其数量可明显增多。胞体较小与成熟红细胞相似,圆形,直径7-10微米,稍大于成熟红细胞。胞浆呈淡粉红色或橘红色,其颜色已接近成熟红细胞。胞核较小,圆形,居中或偏心,核染色质浓缩成块,副染色质消失,呈紫黑色团块,形似炭核,脱核便是成熟红细胞。

         晚幼红小更好认,两大特点要记清;核质集聚如炭核,去核便是成熟型。

 6、巨幼红细胞:是胚胎早期红细胞,出生后仅见于叶酸及B12缺乏的巨幼红细胞贫血(又叫恶性贫血)或某些其他血液病。它是正常幼红细胞发育异常的结果,原、早、中、晚四个阶段胞体都巨大,核浆发育不同步,核发育落后于浆(即幼核老浆),染色质呈粗粒状,并聚集成条网状,排列疏松,犹如蚕蚀后之桑叶浓缩块,副染色质明显,核仁早期可见,大小不等。

         巨幼红大是特征,原早中晚呈巨型;浆多丰满核晚熟,巨幼贫血常增生。

 7、小幼红细胞:又称侏儒型幼红细胞,或发育不全的幼红细胞。其形成与铁代谢密切有关,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幼红细胞发育障碍,引起缺铁性贫血。原、早、中、晚各阶段幼红细胞胞体变小,中、晚幼红细胞更明显,形态不规则,胞浆边缘残缺不全,呈毛剌状。核浆发育不同步,与巨幼红细胞相反(即老核幼浆)。核小圆或分叶如梅花状,核染色质致密结块,一般无核仁。

         小幼红称侏儒型,老核幼浆是特征;核圆或呈梅花状, 缺铁贫血所造成。

8、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直径约7-9微米,正常血液中约占0.5-1.5%,大于2%显示造血活跃,在溶血性贫血时可达60-80%,如减少表示骨髓再生功能不良,故可反映骨髓造血状态。用煌焦油蓝作活体染色,可见红细胞基质中有蓝色网状物质。Heilmyer氏按成熟程度将它分成五型,但实际上对临床诊断并无意义。

         网织红属过渡型,浆含线粒嗜碱性;活体染色呈网状, 通常将它分五型。

  9、 成熟红细胞:又称正常红细胞或无核红细胞,简称红细胞或红血球,为红细胞系统的成熟阶段。胞体呈圆形的双凹平盘状,形似圆饼,直径约7.2微米左右,厚2微米。无核,浆染淡红色或桔红色,中央部分较淡染,边缘较厚故着色较深,中心较薄色较淡或无色。

          成熟红为正常型,中凹边厚似圆饼;无核浆呈淡红色,周围略比中央深。

10、 小红细胞:凡直径小于6微米者称小红细胞,正常人偶见。如果血涂片中出现较多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可能由于缺铁引起,也可能为球蛋白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红蛋白病所造成。它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红细胞不同,淡染区不消失,着色较浅。而球形红细淡染区消失,着色较深。

         小红体小见增贫,合成障碍所造成;缺铁贫血常出现,或见血红蛋白病。

11、 大红细胞:大红细胞形态较正常为大,直径大于10微米。见于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偶见于失血性贫血。为骨髓极度增生时释放较多新生红细胞;或加速增殖时幼红细胞提前脱核所致。

         大红体大见溶贫,或见巨幼贫血人;胞体常比正常大,提前脱核所形成。

12、 巨红细胞:是巨晚幼红脱核后所形成的红细胞。直径大于15微米,中央淡染区常不明显,最常见于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其胞体增大是因为缺乏上述因子时,幼红细胞内DNA合成不足,引起不能按时分裂所致。当这种幼红细胞脱核之后,便成为巨红细胞。

        巨红巨大是特征,巨幼脱核所形成;中央淡染不明显,恶性贫血常增生。

 13、 超巨红细胞:是超巨幼红脱核所形成,胞体巨大,直径大于20微米,为病态造血所产生的异常红细胞。常见于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及因用某些抗癌药治疗后均可出现。

           超巨红呈超巨型,病态造血所造成;红白血病常出现,抗癌化疗也增生。

14、 红细胞大小不均:是骨髓极度增生时释放较多新生红细胞,或加速增殖时幼红细胞提前脱核所致。正常红细胞大小较为一致,而大小不均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大小不均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血涂片中。而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却特别明显,这与骨髓粗制滥造红细胞有关。

          大小不均见增贫,巨幼贫血也增生;直径相差一倍多,粗制滥造所形成。

 15、 红细胞形态不整:又称畸型红细胞或异形红细胞。是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形态改变的情况而言。红细胞形态畸形怪状,可呈棒状、梨形、梭形、球拍形、腊肠形、纺缍形或哑铃形等。可能因贫血严重但又缺乏原料粗制滥造而成。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等。

          形态不整称异形,常见骨纤和增贫;如梨似拍呈棒状,或呈纺缍和哑铃。

16、 球形红细胞:又称高色素性小红细胞,为直径小于6微米,厚度大于2.6微米的红细胞。细胞中心区血红蛋白比周围多,中央淡染区消失,呈小圆球状,故名球形红细胞。此类红细胞气体交换差,渗透脆性高。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以及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等。

         球形红小圆球形,淡染消失厚度增;色深体比正常小,常见遗传和溶贫。

17、 椭圆形红细胞:是由遗传所造成,分三型:轻型呈卵圆形,中型呈椭椭圆形红细胞是由遗传所造成,分三型:轻型呈卵圆形,中型呈椭圆形,重型呈棒状。此类细胞早期时也是圆形,变形机理不明。胞体较长似桶状,横径缩短,长径增大,一般长径大横径三倍。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但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在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也可见到此种细胞,但均较少,正常人约占1%。

           椭红遗传所造成,偶见缺铁和巨贫;胞体较长呈桶状,长径三倍于横径。

 18、 镰形红细胞:又称镰刀状细胞,有种族性,多见于西非国家黑色人种。是由于红细胞内存在着异常血红蛋白S(HbS)所致。需在缺氧环境下(即镰变试验)才能形成。这种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或似柳叶。遗传性镰形红细胞贫血(HbS)多为阳性,在我国这种病并不多见。

           镰形红有种族性,多见西非黑种人;镰变试验呈镰状,两端尖锐柳叶形。

19、 新月形红细胞:又称半月形红细胞或月牙形红细胞。胞体巨大,形如弯月,染色淡,呈粉红色或近乎无色,为溶血衰老所造成。明显增多可见于疟疾或某些增生性贫血。

          新月红见疟疾病,溶血衰老所造成;体大形似弯月状,明显增多示增贫。

 20、 靶形红细胞:又称扁平红细胞,系低色素性双凹红细胞。中间很薄,中央色深如靶心,外周呈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染,如射击之靶而得名。如苍白圈为半环形,中央深染与边缘深染处相连接者为半岛形红细胞。这类红细胞见于地中海贫血(亦称海洋性贫血),偶见某些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肝脏病。

              靶红增多为地贫,多见海洋贫血症;形圆双凹扁而薄,中央色深似靶形。

21、 口形红细胞:是红细胞中央有裂缝似口而得名。其中心苍白区呈扁平长孔状,周围深染形似微张开的嘴巴或鱼口,但从侧面看呈穹窿形(碗状)。正常人小于4%,增多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及肝脏病,少量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酒精中毒等。

             口红似口而得名,中央苍白呈扁平;溶贫肝病偶可见,多见口红增多症。

22、 泪滴形红细胞:或称尾形红细胞,为红细胞的一端渐成尖状,形似泪滴,亦可呈卵圆形或尾形,但不象椭圆形红细胞那样长。通常是正色素性的,不象缺铁性贫血为低色素性。多见于骨髓纤维化的血片中。

            泪滴似泪形如名,髓外造血所形成;多呈卵圆尖尾状,可在骨纤血片寻。

23、 裂片红细胞:又称碎片红细胞,是红细胞破碎后之碎片和不完整的红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多呈碎片状,有的可呈半圆盘状,似帽形、盔形、三角形、扭转形等。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2%。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烧伤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和晚期肿瘤等出现较多。

            裂红破碎所形成,体不规则多样形;如帽似盔半盘状,常见溶血和内凝。

24、 麻面红细胞:是红细胞中有数目不等的空泡,形似麻点,故称麻面红细胞。多见于传染性肝炎、贫血,亦见于正常人。其诊断意义不大,有时涂片受潮也可出现。

            麻面红见传肝病,亦见贫血正常人;浆中出现小空泡,形似麻点好区分。

25、 棘形红细胞:是红细胞边缘有较大的针尖状突起,其间距不规则,突起的长度与宽度不一。常见于肝病,溶血性贫血或遗传性及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

            棘红有刺是特征,常见肝病和溶贫;刺的间踞不规则,长度宽度不等称。

26、 刺形红细胞: 又称钻细胞、钝锯齿形红细胞或叶缘细胞等,其名称较多而杂。为红细胞边缘有刺但刺比棘形红细胞钝,间踞较规则,形似齿轮。多见于胃癌和尿毒症,偶见溃疡病出血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及个别早产儿等。

           刺红有刺比棘钝,多见胃癌尿毒症;溃疡出血偶出现,要和棘红细区分。

 27、 皱缩红细胞:又称人工造成的皱缩红细胞,为人为因素而造成。如涂片过厚,天气潮湿,气温过冷,干燥太慢等多种原因所致红细胞。其周边呈锯齿状,排列紧密,大小相等,外端较尖呈剌毛状。涂片上分布不均,为操作不慎所致,无病理性诊断意义。

           皱缩人为所造成,体缩边缘剌毛生;诊断学上无意义,增多并非病理性。

28、 星形红细胞:胞是指红细胞有星芒状突起,与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有关,常见于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这种酶缺乏可导致急性溶血性贫血,如蚕豆病、新生儿黄疸及抗疟药反应等。

          星形红为遗传性,因酶缺陷而造成;胞体常呈星芒状,此红增多为溶贫。

 29、 成红缗钱状形成:又称红细胞钱串形成,是指多个红细胞重叠成钱串状。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病和γ-球蛋白增高的其他疾病,如高球蛋白血症(异蛋白血症)或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成红缗钱状形成 ,多个重叠成串形;骨髓瘤病常出现,或见异蛋白血症。

30、 低色素性红细胞:又称染色过浅红细胞或环形红细胞,是由于血红蛋白减少而形成。细胞中央淡染区大于细胞直径的三分之一,或呈无色透明的圆环状,有的形似宫托状。红细胞外缘清楚,内缘模糊,细胞膜很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也常见到。如胞体巨大,常见于营养不良性大细胞性贫血。

          低色素红似环形,淡染扩大呈透明;膜薄或呈宫托状,缺铁贫血常增生。

31、 高色素性红细胞:又称染色过深红细胞或高铁红细胞。其直径一般大于12微米,中央淡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色,厚度增加故呈圆球形。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增高,但就其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仍属正常。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各种大细胞性贫血病人。

         高色素红着色深,厚度增加呈球形;淡染消失体积大,常见巨幼贫血人。

32、 嗜硷性红细胞:细是一种深蓝色或灰蓝色的成熟红细胞,但浆的颜色仍属幼稚型,蓝色或灰蓝色。胞体较大,系早幼红细胞过早脱核而形成。多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病人。

          嗜硷浆蓝好辨认,过早脱核所形成;胞体略比成熟大,多见严重贫血人。

33、 嗜多染性红细胞:又称嗜多色性红细胞,是指红细胞浆中混有蓝色和红色的多色浆,为中幼红细胞失核而成。胞体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染灰红色或浅灰色。增多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在各种增生性贫血时多见,以溶血性贫更为多见。

         嗜多染红多色性 ,红蓝相混色不匀;各种增贫均可见,明显增多为溶贫。

34、 嗜硷性点彩:是指红细胞浆中存在着嗜硷性黑色颗粒而言。此颗粒大小及多少不一,形似砂粒。正常极少见,约占0.01%,在铅汞中毒病人的血片中明显增多,地中海贫血、增生性贫血及白血病也可出现。

          嗜硷点彩砂粒形,色蓝带黑嗜硷性;铅汞中毒常出现,或见地贫与增贫。

35、 嗜苯胺蓝颗粒: 嗜硷性点彩红细胞是指红细胞浆中存在着嗜硷性黑色颗粒而言。此颗粒大小及多少不一,形似砂粒。正常极少见,约占0.01%,在铅汞中毒病人的血片中明显增多,地中海贫血、增生性贫血及白血病也可出现。

        嗜苯胺蓝称天青,颗粒紫红居中心;数多略比点彩大,多见增贫白血病。

36、 豪惠-胶莱小体:又称染色微粒,可能是核碎裂或核溶解后所剩余的残核部分。呈圆形,大小约1-2微米,为紫红色粗粒。多存在于嗜多色性或成熟红细胞浆中,可见一个或多个。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偶见于脾切除后、严重贫血、新生儿、白血病等。

           豪胶小体粗粒形,核溶不全所造成;体圆色呈紫红色,多见溶贫与巨贫。

37、 卡波氏环:又称环状体,为红细胞中一个细线状环,呈圆圈形或呈8字状,染紫红色。此种物质可能是纺缍体的痕迹;也可能是脱核过程中核膜的列留物,常与豪胶小体同时存在。多见于铅中毒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卡波氏环圆圈形,核膜残留所形成;色红偶呈8字状, 常见中毒与巨贫。

                                                  

0
回复
signature
广州金域病理

蜕变 离线

帖子:748
粉蓝豆:5
经验:1276
注册时间:2017-12-20
加关注  |  发消息
50 楼    发表于2022-04-22 12:28:37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如果有配图就更好理解了。 

0
回复

天山望月 离线

帖子:4902
粉蓝豆:83
经验:5092
注册时间:2007-02-03
加关注  |  发消息
9 楼    发表于2008-08-23 23:20: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四、巨核细胞系统     

1、 原巨核细胞:又称巨核母细胞,在骨髓中较为罕见,占巨核细胞的0-5%。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可增高。胞体巨大,其直径在15-45微米,类圆形。胞浆量少,染深蓝色,边缘模糊,呈云雾状,浆外缘有岛屿状伪足突起,无颗粒。核圆或呈不规则肾形,核染质较粗,染暗深紫色,排列紧密。可见形态模糊的淡蓝色核仁1-3个,但不清晰,难以看清。

                 原巨体大类圆形,核大质粗着色深;浆有突起似岛屿,仁有淡蓝难看清。

2、 幼巨核细胞:又称前巨核细胞或嗜硷性巨核细胞。占巨核细胞的0-10%。在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脾功能亢进时增多。胞体比原巨明显增大,直径30-50微米。外形常不规则,浆量增多,染淡蓝色,常有伪足突起,偶见少许非特异性颗粒。胞核大,不规则,一侧有凹陷,呈肾形或分叶。染色质粗呈条纹状。核仁可有可无,一般无核仁。

                幼巨浆蓝核似肾,无仁质粗似条纹;胞体要比原巨大,浆有斑点色不匀。

3、 小幼巨核细胞:又称侏儒型巨核细胞,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常见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全髓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胞体小,直径小于15微米,其大小近似原红细胞,又似异型淋巴细胞。浆少不规则,形态异常畸变,有单核、双核或分节过多的细胞核等特征。核仁小而明显。

               小幼巨核侏儒型,病态造血所形成;体小形似原红样,常见巨核白血病。

4、 颗粒型巨核细胞:又称中间型巨核细胞或过渡型巨核细胞。占巨核细胞的10-50%,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脾功能亢进时,可显著增多。胞体巨大,直径40-70微米,有时可达100微米。形态不规则,胞浆量多,染粉红色,内含细小紫红色颗粒但无血小板形成。核形不规则,呈半环状或分叶,染色质粗而致密,成条索状,无核仁。

5、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又称成熟型巨核细胞或晚期巨核细胞。占巨核细胞20-70%,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前显著减少,可降到10%以下,脾摘除后可增至80%以下。胞体大小同颗粒型巨核细胞,多呈伪足状无定形,浆缘有血小板形成。胞核分叶,染色质粗糙。

              产板巨属成熟型,体与颗巨无区分;浆缘附有血小板,常呈伪足无定形。

 6、 裸核型巨核细胞:又称血栓母细胞或无胞浆的巨核细胞。是巨核细胞发育成熟后,胞浆解体形成血小板,仅剩一个胞核,故称裸核。占巨核细胞的0-30%,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时均可增多。胞浆已全部脱落,其核为无定形染深紫红色,染色质为粗糙固缩的块状,形似猪肝。

              裸巨无浆是区分,体大深染无定形;色染紫红呈块状,详细结构分不清。

7、 退化变性型巨核细胞:为异常巨核细胞,胞体很大,边缘很不整齐,浆丰富呈毛玻璃样变化,带灰蓝或灰红色,无特殊结构,无或少有颗粒,但可见空泡。核形不规则,染色质致密,肿胀浓染,核内也可有空泡。不能形成血小板,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退变巨核无定形,浆含空泡不透明;核呈肿胀分叶状,不能产板为畸型。

8、 多分叶核型巨核细胞:很象骨髓中的破骨细胞,体大核多,核分叶可达15-20叶或多至50叶以上,互不相连或有核丝连接。而破骨细胞则无核丝相连,彼此孤立。浆多,根据成熟程度不同,浆可呈深蓝、淡蓝或淡红色,浆内颗粒多少不一,有的边缘有血小板形成。核染质较正常巨核细致,呈疏松网状排列。多见于恶性贫血病人。

              多核巨似破骨形,质细浆多好辨认;核多能分几十叶,多见恶性贫血人。

9、 正常血小板:简称血小板,又称凝血细胞,是巨核细胞的胞浆裂解生成。圆或椭圆形,很小,直径只有2-4微米,约为成熟红细胞的1/4-3/4。胞浆呈淡蓝色或淡红色,透明,无细胞核,中心部有一些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正常小板椭圆形,凝血细胞是别名;浆染淡蓝或淡红,无核有粒较透明。

 10、 小血小板:一般小于是正常型血小板,直径不足2微米,约为成熟红细胞的1/4。形态较不规则,常呈小圆形或星形。多见于各种贫血病人,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等。

            小板小于正常型,多见各种贫血人;直径不足两微米,常呈类圆或星形。

11、 大血小板:大于正常血小板,圆或类圆形,直径约5-7.5微米,为成熟红细胞的3/4-4/4,其大小已接近成熟红细胞。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大板大于正常型,体与成红已接近;血小板病可出现,偶见巨幼贫血症。

 12、 巨血小板:又称病理刺激型血小板,直径大于7.5微米,甚至可达20-50微米。形态不一,可呈圆形、椭圆形、哑铃形、香肠形、蛇形等。浆呈蓝色或紫红色,颗粒增多,大小相似。常见于巨核细胞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

             巨板巨大是特征,又叫病理刺激型;直径超过红细胞,体长如蛇似蚯蚓。

13、 幼稚血小板:又称模糊型血小板、病理幼稚型血小板或蓝色血小板,是幼巨核细胞在病态造血时所生成。体大形圆,似嗜碱性红细胞,深蓝色,不透明。颗粒小而少,模糊不清。多见于血小板增多病人及巨核细胞白血病。

            幼板又称模糊型,体大深蓝不透明;颗粒模糊或消失,幼巨病态所生成。

14、 衰老血小板:又称老年血小板或退化血小板。多为圆形,大小不一,浆少色淡,呈不均匀的灰红色,界限不清,含有空泡,颗粒数量减少或缩小或密集。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老年人群。

            衰老板属退化型,色染灰红不均匀;浆含空泡颗粒少,多见再障与老人。

15、 畸型血小板:又称异型血小板或不规则型血小板,是未成熟的幼巨核细胞所生成的。胞体小或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如蝌蚪、线形等。颗粒较少,无空泡,浆灰蓝色,透明或不透明。常见于各种癌症患者。

            畸板幼巨所生成,大小不等呈异型;颗粒密集常较少,恶性肿瘤可发生。

0
回复
signature
广州金域病理

天山望月 离线

帖子:4902
粉蓝豆:83
经验:5092
注册时间:2007-02-03
加关注  |  发消息
10 楼    发表于2008-08-23 23:24: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五、单核细胞系统

1、 原单核细胞:又称单核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骨髓中也极少见到,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可明显增多,可达30%以上。胞体较大,圆或类圆形,直径15-22微米,比原粒细胞稍大。胞浆比原粒细胞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无颗粒,有时可见外浆呈伪足突起。胞核不规则,有凹陷或折迭,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结构不太清楚,有核仁1-3个。

                              原单较大类圆形,核凹折迭有核仁;质细疏松细网状,浆色灰蓝不透明。

2、 副原单核细胞:又称白血病单核细胞,属病理性畸变细胞。正常骨髓中不见,只有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才可见到。胞体不规则,大小相差悬殊,直径10-30微米。胞浆量多,常呈伪足样突起,偶可见到少数细小的嗜苯胺蓝颗粒及奥尔小体等。因核浆发育紊乱,核形异常多变,扭转折迭。此外,还可见到较大而不规则的核仁。

                       副原单属病理性,多见急单白血病;浆多伪足核扭转,形态奇特难辨认。

3、 小原单核细胞:又称未分化型单核细胞。胞体小,胞浆少,多呈不规则形,常有小而圆长的伪足突起,形似尾巴,无颗粒。核较大,呈折迭状,可见较小的核仁。这种类型多出现在急性未分化型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骨髓片中。 

                      小原单小属异型,核呈折迭有核仁;浆少突起似尾状,可见单核白血病。

4、 大原单核细胞:也是属于副原单核细胞的一种,是在病理情况下出现的畸形变化,表现在大小的异常。胞体巨大,核浆比失调,核畸型或分叶,核仁明显。常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粒单混合型(M4型)。

                      大原单大属副型,病理畸变所造成;浆多核大仁较显,常见粒单混合型。

5、 幼单核细胞:又称前单核细胞,正常骨髓中一般不易见到,只有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增多。胞体大小同原单核幼胞或稍大,直径15-25微米。胞浆较多,染灰蓝色,可见较多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形似灰尘。胞核一般不规则,可扭转折迭,凹陷或切迹,形似股绳。染色质较原单粗糙疏松,呈纤细网状,核仁可有可无。

                     幼单有粒似灰尘,核折重迭似多层;浆多核仁偶可见,质松如网似股绳。

6、 副幼单核细胞:同副原单核细胞一样,都属于不典型的单核细胞。胞体较幼单核细胞要大,浆较多,在近核处浆中,可见到细小的嗜苯胺蓝颗粒。核形奇特,核染质稍粗,核仁消失或保存。多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副幼单属非典型,体大浆多核畸型;近核浆中有颗粒,核仁消失或保存。

 7、 单核细胞:是单核系统成熟型细胞,正常血中占2-8%,在骨髓中占0.2-4.1%,在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增多。在血片中因胞体较大,故又称大单核细胞,直径约18微米。浆多,灰蓝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浆中有灰尘样的细小颗粒。核大,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S形或分叶状等。染色质呈疏松网状或条索状。无核仁,偶见核仁遗迹(假核仁)。

                 单核本是成熟型,核折扭曲马蹄形;质疏如网条索状,浆色灰蓝半透明。

8、 退化型单核细胞:又称异形单核细胞或病理性单核细胞。因形态退行性变,故核常呈多种形态,如笔架形、山字形或分叶形等。核轻微肿胀感,染色质疏松,有折迭现象。浆呈很淡的灰蓝色,有细小的颗粒或空泡。易误认为是染色不佳的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多见于粒-单混合型(即莱格尔型)白血病(M4型)。

                退化单核为异型,核呈笔架山字形;浆染灰蓝有粒体,多见粒单混合型。

9、 中毒性单核细胞:又称鬼脸细胞,是单核细胞的胞核肿胀松散,常呈分叶状,形似鬼脸而得名。胞体较大,胞核畸变或折迭肿胀,并可见空泡,可分成3-6叶,叶与叶之间有粗丝相连。胞浆变酸,出现空泡及中毒性颗粒或杜勒小体等。

                中毒单似鬼脸形,核呈分叶或分层;浆含毒粒杜勒体,核有空泡肿胀形。

10、 多核单核细胞:是指单核细胞呈粒细胞样变化,也属于病理性改变的单核细胞。核分多叶,但染色质结构仍似单核细胞。多见于粒-单混合型白血病、婴儿假性白血病(又名雅克森氏病)及网状细胞肉瘤等。

               多核也属病理性,核分多叶呈畸型;雅克森病可出现,或见粒单白血病。

11、 先令单核细胞:又称组织细胞型单核或破折细胞型单核细胞。胞体偏小,形似小原单核细胞。胞浆少蓝色或灰蓝色,不规则,常有伪足状突起。核圆或椭圆,偶可见小核仁。多见于组织细胞型白血病(M5型)。(即先令氏型单核细胞白血病)。

              先令单称组织型,破折细胞是别名;浆少常见有突起,多见急单先令型。

0
回复
signature
广州金域病理

天山望月 离线

帖子:4902
粉蓝豆:83
经验:5092
注册时间:2007-02-03
加关注  |  发消息
11 楼    发表于2008-08-23 23:26: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六、组织细胞系统

1、 原组织细胞:又称血组织母细胞或原血细胞,可能是粒-单祖细胞这一阶段的细胞。正常骨髓不易见到,在某些病理性骨髓时,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及巨细胞性贫血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胞体较大,直径24-29微米,不规则。核大,不规则,染色质细致,有蓝色核仁。

                  原组较少类圆形,原血细胞是别名;浆少色蓝无粒体,核大畸变有蓝仁。

2、 组织细胞:又称破折细胞,旧称网状细胞。正常骨髓中可见,胞体大小不一,通常较大,直径15-35微米。胞浆多,不规则。核圆或椭圆,染色质呈粗网状,偶可见1-2个蓝色核仁。多见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及感染。组织细胞在组织中为组织细胞,在血液中则为单核细胞。浆中一般没有吞噬物,如有吞噬物便成为吞噬细胞。

                 组织又称网状名,核大浆多有蓝仁;浆缘常呈撕纸状,增多常属反应性。

3、吞噬细胞:又称巨噬细胞。胞体大小,视其吞噬物的多少而定,如胞浆内充满吞噬物,胞膜几乎被胀破,则其体积甚大,反之如吞噬少,则体积小。浆染淡蓝或灰蓝,内含被吞噬的物质(血细胞、脂肪滴及色素颗粒等),如浆中无吞噬物的则称组织细胞。核形不定,呈单核或双核,偏位。染色质疏松,核仁清晰。

                吞噬体大无定形,巨噬细胞是它名;核形不定质如网,浆多伪足有核仁。

4、异常组织细胞:又称异常网状细胞或恶组细胞。是原发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异常细胞,在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中可出现。胞体较大,直径30-50微米,圆或不规则形。浆丰富,深蓝或淡蓝色,深蓝者常无颗粒,淡蓝者可见数目不等的小颗粒,浆中可见空泡。核大不规则,扭曲呈蜗牛状,或呈分枝或双核。核仁较大,显隐不一。

               异组体大属恶性,浆多色蓝无定形;质细如网仁较显,核不规则呈畸型。

5、 异常型吞噬细胞:又称吞噬性恶组细胞或异型巨噬细胞。胞体很大,浆中含有被吞噬的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或残片,可吞噬红细胞20个之多,故又称噬血细胞。有单核双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清晰。常见噬血细胞增生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异常吞噬属恶性,噬血细胞是特征;恶组骨髓可出现,或见噬血综合症。

6、 淋巴样组织细胞:又称淋巴样网状细胞,初看颇似淋巴细胞,胞体较小,大小和原幼淋巴细胞相似或稍大。直径10-20微米,个别达30微米以上。浆呈伪足突出,深蓝色,无颗粒。胞核也似淋巴细胞,但染色质呈网状,有或无核仁。多见于病毒感染和反应性增生。

            淋组颇似淋巴形,核质如网是区分;浆缘常呈星芒状,病毒感染可增生。

7、 单核样组织细胞:又称单核样网状细胞,比淋巴样组织细胞大,直径在15-30微米,类圆或不规则畸形。浆蓝或灰蓝色,无颗粒或有灰尘样细小颗粒。核扭曲折迭,染色质呈网状。偶可见核仁。

           单组稍大是区分,核呈扭曲折迭形;浆色灰蓝有粒体,质细如网偶有仁。

 8、 浆细胞样组织细胞:又称浆细胞样网状细胞,外形与浆细胞相似或稍大,直径10-20微米。胞浆丰富,边缘清楚,蓝色或灰蓝色,可有颗粒或空泡。核圆,偏心位,染色质呈网状,有核仁。多见于感染及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病人。

          浆组浆多是特征,核偏一端有核仁;大小不一质如网,增生多为反应性。

9、多核巨组织细胞:较少见,常被误认为巨核细胞。胞体巨大,直径可达50微米以上,外形多不规则。胞浆蓝色深浅不均匀,无颗粒或有少数细小颗粒,可见核旁淡染区。胞核通常3-6个,偶见双核或10核以上,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彼此贴近或分离,偶见有核丝相连的分叶状,核仁或隐或显。在恶组病人的骨髓中发现有助诊断。

              多核巨组少见型,胞体巨大是区分;核畸常呈多叶状,浆色深蓝不均匀。

 10、 退化型组织细胞:又称退化型网状细胞,胞体巨大,直径22-39微米,不规则形。胞浆碎裂,染蓝或淡蓝色不均匀。核形多变,结构不清楚,质呈网眼,大而明显,常含有蓝色残仁。多见急性白血病及组织细胞增生症。

             退组结构看不清,形不规则有残仁; 质如网眼大而显,浆蓝碎裂不均匀。

11、 丝状分裂型组织细胞:又称恶组核分裂相。这种核分裂相同正常核分裂相不同,主要为不对称性核分裂,分裂时染色体呈多倍体,故很多而乱,常呈多瓣的菊花形。

            丝裂组属分裂型,核丝分裂不对称;染色体为多倍体,常呈多瓣菊花形。

12、嗜中颗粒型组织细胞:又称组织嗜中细胞或法拉托(Ferrata)细胞。胞体比早幼粒细胞大,一般在25-50微米。形态多样,周边不整,常呈多角形。胞浆丰富,灰蓝或淡蓝色,内含大量紫红色或紫黑色颗粒。核圆或椭圆,染色质呈紫红色粗网状,通常含一个清晰的蓝色核仁。正常人偶可见,常见于感染和炎症病人。

          嗜中组呈多角形,质呈粗网有蓝仁;浆染灰蓝多粒体,常见感染和炎症。

13、嗜酸颗粒型组织细胞:又称组织嗜酸细胞或破坏的嗜好酸粒细胞,也有人称它为含嗜酸颗粒的法拉托细胞。胞体大常呈无定形,直径20-40微米。浆多,常呈崩溃或破坏状态,内含大而折光的桔红色颗粒,布满面整个胞浆中。胞核结构同组织细胞,内含大而明显的蓝色核仁。在嗜酸粒细胞增生时较易见。

         嗜酸组呈无定形,多见酸粒增多症;体大常呈崩溃状,浆含酸粒核含仁。

14、嗜碱颗粒型组织细胞:又称组织嗜碱细胞或肥大细胞。胞体大,直径12-20微米,为不规则形,多数呈长梭形、多角形、纺锤形、蝌蚪形或货郎鼓形等。胞浆中充满大小较一致的深紫蓝色或紫黑色的嗜碱颗粒。胞核较小,不清楚,稍偏一旁,染色质模糊,一般看不到核仁或偶见核仁。常出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片中,大量出现要考虑到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

          嗜碱粒组纺锤形,肥大细胞是别名;浆多颗粒紫黑色,核质模糊偶见仁。

15、勒-雪组织细胞:又称婴幼儿组织细胞,多见于婴幼儿急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胞体大,直径15-25微米,圆或不规则的多角形。胞浆丰富,大部分界限不清相互融合成片,少数呈单个散在,浆色苍白或轻度嗜酸性,有的呈空泡状。核小偏心,呈小泡状。染色质均匀,核仁小偶见。

          勒雪组呈多角形,多见婴儿恶组病;体大浆多空泡状,质细如网核偏心。

16、韩-薛-柯组织细胞:又称泡沫细胞,是一种分化的组织细胞。胞体大,直径20-30微米。胞浆丰富,灰紫色,内含较多充脂性空泡,如泡沫状。核小,核膜明显,无核仁。与勒雪细胞相似,有人认为两者为同一疾病的不同临床与形态学表现。多见幼儿慢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即黄脂瘤病)。

          韩薛柯组分化型,泡沫细胞是别称;浆多空泡色灰紫,常与酸粒同增生。

17、海蓝组织细胞:又称海蓝色细胞,这类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形似吞噬性组织细胞,直径20-60微米。胞浆丰富,内含数目不等的蓝色或蓝绿色粗大颗粒。颗粒少者可见灰蓝色的胞浆或呈泡沫状;颗粒多者,使胞浆呈深蓝色不透明。核小偏心,核染质为粗块状,偶见核仁。可见于原发性海蓝组织细胞增多症和脂质代谢障碍的疾病。在ITP、慢粒、高脂蛋白血症等也可出现。

          海蓝体大核偏心,形和吞组无区分;浆含深蓝大粒体,多见脂质代谢病。

18、 高雪组织细胞:又称脑甙脂细胞,是组织细胞内沉积着大量的葡萄糖脑甙的细胞。这种细胞胞体巨大,直径28-80微米。胞浆丰富,淡蓝色,无空泡,胞浆中含有许多起皱的波纹纤维样物质,排列成蜘蛛网状或洋葱皮样。胞核小,1-2个,偏心位,圆或椭圆或不规整,染色质粗糙,偶见核仁。多见于高雪氏病,亦可在慢粒病人的骨髓中出现。

          高雪组有家族性,常见类脂代谢病;体大浆多波纹状,颇似蛛网葱皮层。

19、 尼曼-匹克组织细胞:又称神经磷脂细胞。是由于神经鞘磷脂酶缺乏,不能被水解而大量沉积于组织细胞内的神经磷脂而形成。这种细胞胞体巨大,直径29-90微米,类圆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浆中充满大小均匀、透明的脂滴,形如桑椹。有的胞浆中脂滴不甚明显,而呈泡沫状或蜂窝状,偶可见含棒状小体样结晶体。核小偏心,无核仁。为先天遗传病,两岁以内的婴儿为最多见。

            尼曼匹克呈巨型,浆含脂滴似透明;核小浆多泡沫状,形似蜂窝和桑椹。

0
回复
signature
广州金域病理

天山望月 离线

帖子:4902
粉蓝豆:83
经验:5092
注册时间:2007-02-03
加关注  |  发消息
12 楼    发表于2008-08-23 23:29: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七、淋巴细胞系统

1、 原淋巴细胞:又称淋巴母细胞,在正常人的骨髓涂片中不易找到,婴幼儿的骨髓片中偶可出现。胞体为圆形,直径10-18微米。浆量少,鲜蓝色,透明,无颗粒,核周界明显。胞核大占细胞极大部分,圆或略呈椭圆形,淡紫红色。染色质排列均匀,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明显,核仁1-2个,淡蓝色。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淋胞体呈圆形,核大淡紫有核仁;浆色鲜蓝无粒体,核膜清晰质细匀。

2、 副原淋巴细胞:又称瑞登(Rieder)氏原淋巴细胞,胞体比原淋巴细胞大,浆较原淋巴细胞深,可有空泡及嗜天青颗粒。核大畸变,可呈凹陷、切迹、折痕。染色质排列不均匀,核膜模糊,无核周界,有核仁,且大。可出现在淋巴肉瘤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标本中。

           副原淋称瑞登型,核畸内含大核仁;浆核均有空泡体,多见肉瘤和急淋。

3、 小原淋巴细胞:又称小淋巴母细胞,胞体小,直径7-9微米,胞浆几乎看不到。胞核大,核浆比值增大。染色质致密,核仁小,不易见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由于原淋巴细胞高度增生而造成。多见于急淋(L1)型。过氧化酶染色为阴性,以便和小原粒区分。

           小原淋小似小淋,浆少质密有小仁;急淋病人常出现,过氧化酶为阴性。

4、 大原淋巴细胞:胞体较大,直径一般大于12微米,大小较一致。胞浆染深鲜蓝色,有蜂窝状空泡。核大畸变,核染质呈细颗粒状,有小泡状核仁。多见于淋巴肉瘤白血病。

           大原淋大是特征,浆有空泡蜂窝形;核大畸变浆深染,可见泡状大核仁。

5、 幼淋巴细胞:又称前淋巴细胞,是原淋与成熟淋巴细胞之间的过渡型。胞体比分叶核粒细胞大,直径10-18微米。浆鲜蓝色,比原淋巴细胞稍淡,少数有颗粒。核仍占细胞的大部分,核染质略粗,且排列较紧密,核膜明显,核仁模糊或消失。正常不易见到,在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时可增多,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传染性肝炎等病也可出现。

           幼淋巴属过渡型,核仁消失核膜深;体比中性分叶大,多见急淋慢淋病。

6、 淋巴细胞:是淋巴系统成熟型细胞,分大、中、小三种类型。近年来用免疫学与电镜又把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B淋巴、与非T非B淋巴细胞等。直径:大淋12-18微米,中淋10-11微米,小淋5-10微米,都是圆形。只是含浆量不同,大淋巴细胞浆多,小淋巴细胞浆少,浆中常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核类圆,核染质粗糙致密,凝聚成块,核膜似刀切一样。

          淋巴本属成熟型,质粗成块很均匀;大淋浆多小淋少,核膜似切好区分。

 7、病理淋巴细胞:又称畸型淋巴细胞,也有人称这种淋巴细胞为瑞登(Rieder)氏型淋巴细胞。核呈深的凹陷,好象两个核迭在一起,形似两层,胞核扭曲折迭似肾形或双核。其它与成熟淋巴细胞相同。多见于小儿百日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见这类细胞。

         病理淋巴属畸型,核呈深凹似两层;多见小儿百日咳,大量出现为急淋。

8、 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又称不典型淋巴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的疾病的血片中,故又称病毒细胞。其形态特点为核变大,可由圆形变为肾形或不规则形态。胞浆变化更大,不仅量变多,色深蓝,有的有泡沫感,似浆细胞,有的似单核细胞。染色质变得疏松,甚至会出现核仁和核分裂相。通常将其分为三型:即泡沫型、不规则型及幼稚型。出血热、传单、传肝、麻疹及病毒性肺炎均可出现。

        异型淋巴不典型,病毒细胞是其名;出血热病可出现,或见传单传肝病。

9、 切迹淋巴细胞:是急淋白血病淋巴细胞的核畸变,核可以部分或完全通过一横切口,又叫“核裂”,约1-2微米宽。即呈深度裂隙从核的中心处穿过核心,似口的形状,在口的两边染色质深染。这种细胞在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见到。

       切迹淋巴好区分,核有缺口横核心;口边核质较深染,常见淋巴白血病。

10、 多毛淋巴细胞:大小同大淋巴细胞。胞浆丰富,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清,呈破损的多毛样或微绒毛样外观,有的呈伪足状,无颗粒,偶见小空泡。核圆或卵圆形,有时有凹陷或轻度折迭,核膜清楚,偏位。核染质细颗粒状或细网状,比原粒为粗,核仁1-2个。常见多毛细胞白血病。

       多毛淋见毛白病,浆有绒毛是特征;核圆偶呈凹陷状,核膜清楚有核仁。

11、 红色包涵体:体多存在原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的胞浆中,形圆或类圆形,染红色或粉红色,直径在1-3微米左右,大小不一,多少不定。这种包涵体一般出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易见,偶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包涵体见原幼淋,形圆色红浆中存;直径不过三微米,常见急淋白血病。

12、涂抹细胞:又称破碎细胞、影细胞、退化淋巴细胞、篮细胞及古姆普雷希特(Gumprecht)细胞等。为淋巴细胞自身溶解后呈病理性破坏所致。细胞体破失浆,形态不一,无立体感,有的只剩一团散乱的淡紫红色染色质和破碎的核。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这种细胞可增多,它是诊断急淋的参考依据。

               涂抹本属退化淋,体破失浆所形成;形态不一色红紫,诊断急淋是指征。

                         

0
回复
signature
广州金域病理

天山望月 离线

帖子:4902
粉蓝豆:83
经验:5092
注册时间:2007-02-03
加关注  |  发消息
13 楼    发表于2008-08-23 23:31: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八、浆细胞系统

 1、 原浆细胞:又称浆母细胞,为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该细胞在正常骨髓中几乎不易见到,而在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白血病时大量出现。胞体为椭圆或不规则形,直径12-22微米。浆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在近核处可见无色或淡色区(初浆),常呈泡沫状,无颗粒。核圆常偏一侧,染色质呈纤细的网状,紫红色。有核仁1-3个,大小不等,不太明显。

              原浆椭圆核偏心,浆色深蓝不透明;近核周围呈淡染,质呈纤细有核仁。

2、副原浆细胞:又称病理性浆细胞,只有在浆细胞白血病与多发性骨髓瘤时才能见到。胞体较正常原浆细胞大,且大小不一,形态多变,浆中可见到粗大的颗粒及空泡。核较幼稚,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较大的核仁。

             副原浆属病理性,浆含粗粒是区分;胞体要比正常大,多见浆系白血病。

3、 幼浆细胞:又称前浆细胞,正常骨髓一般不见,当骨髓受到刺激时才可出现。胞体比原浆细胞略小,直径12-16微米。多呈椭圆形,浆多深蓝或蓝紫色,边缘较深,近核处较淡,有时可见到泡沫状浆或空泡。正常时无颗粒,有时可见细小的嗜苯胺蓝颗粒。核圆,常偏一侧,染色质呈粗粒状或块状,开始排列呈车轮状,已无核仁或只见核仁痕迹。

             幼浆略小椭圆形,核偏一侧无核仁;浆多深蓝泡沫状,质呈粗粒块状形。

4、 特克细胞:又称特克氏刺激细胞或浆细胞样淋巴细胞,为幼浆细胞受刺激后所形成。形态大小不,一般在12-16微米,比淋巴细胞大一倍。圆或椭圆形,浆深蓝,无透明带,间或有小空泡,色厚不均匀。核致密很象浆细胞,核工业常偏一旁,核染色质无车轮状排列。此种细胞亦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严重贫血,慢性感染,出血热和麻疹。

             特克似浆又似淋,浆蓝深厚不均匀;体比淋巴大一倍,核偏一侧似车轮。

5、 浆细胞:是浆系统的成熟型细胞,它是人体的固定细胞。正常时在血管周围增殖成片,外周血中少见。在正常骨髓内约占0.5%,在某些血液病及感染时可增多。胞体大小不一,直径8-15微米,多为卵圆形。浆多,灰蓝色,多无颗粒,常有泡沫空泡。核小而圆,常偏一端,偶见双核。质粗成块,排列成车轮状或乌龟背状,无核仁。

             浆细胞小卵圆形,核小浆多是特征;浆色灰蓝泡沫状,质似龟背或车轮。

 6、 葡萄状浆细胞:又称畸型浆细胞,或称非典型的不正常的浆细胞,是浆细胞畸变所造成。形不规则,胞浆中充满大小不等的圆球形小体,规则时呈椭圆形,浆破裂圆球体溢出胞体外,为不规则形态,颇似葡萄而得名。此种细胞最多见于IgG型髓瘤,IgA型骨髓瘤次之,IgD型骨髓瘤少见。

              葡萄状浆属畸型,核偏浆蓝不透明;浆中充满圆球体,体破颇似葡萄形。

7、 桑椹状浆细胞:  桑椹状浆细胞又称毛特(Mott)细胞,是异型浆细胞的一种。其特征是在浆细胞的胞浆中出现数目不定,大小不一的圆珠,约2-3微米,染红色或淡红色的鲁塞尔(Russell)小体的浆细胞(即胞浆中含有过多的嗜酸小体的细胞)。若染色时醣蛋白溶解,则可呈空泡状堆集;若堆集的球形体是核蛋白体,则染蓝色,核常排挤在一则。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骨髓片中偶可见到。 

               桑椹细胞似桑椹,又称毛特细胞名;浆含圆珠体完整,形与葡萄无区分。

 8、 火焰状浆细胞:是浆细胞胞浆异常而造成。胞体大,胞浆丰富,染红色,边缘色深,呈火焰状。正常浆细胞胞浆中的主要物质是核蛋白体,染深蓝色,也含有部分含醣免疫球蛋白,染红色。病理改变时胞浆中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便染成火焰色。这种细胞多见于骨髓瘤(IgA型)病人的骨髓片中。

              火焰浆红而得名,病理胞浆所形成;骨髓瘤病可出现,偶见感染和炎症。

 9、蓄积细胞:又称肥胖型浆细胞,胞浆丰富膨懑,染成蓝色残存的网状物,可见有很多不明显的丝状物。胞核较大,形圆深染,常偏一侧。多见于是骨髓瘤网织浆型(IgA型)骨髓瘤。

              蓄积细胞肥胖型,浆有网状物残存;核圆深染偏一侧,骨髓瘤病可增生。

10、 淋巴样浆细胞:又称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它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胞体比正常浆细胞大,核稍偏位,核染质紧密。多见于巨球蛋白血症,这是恶性浆细胞病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本病以50-70岁的老年人为常见,男性比女性为多。淋巴细胞样浆细胞是巨球蛋白血症的典型细胞。

              淋巴样浆似大淋,多见巨球蛋白症;此病老人较多见,男多于女为恶性。

11、 多核浆细胞:又称多核骨髓瘤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病易见,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胞体巨大,直径约40-50微米,圆或椭圆形。胞浆灰蓝色,有泡沫感,初浆区多数消失,有时可见空泡。核圆或椭圆形,偏心位,染紫红色,染色质呈粗索网状,有双核、三核及多核,核仁偶见。为浆细胞无丝分裂而浆不分裂所致。

             多核浆大呈巨型,浆多核多好区分;骨髓瘤病较易见,无丝分裂所造成。

12、 鲁塞尔体:又称蛋白小球体,是空泡变性的一种类型。在多发性骨髓瘤、伤寒、疟疾、黑热病等病时,可见到浆细胞中有数目不等(几个到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透明物。其大小和无核红细胞相仿,直径约为6-9微米,它可能是粘蛋白的凝集物,常在染色时被溶解而形成空泡。染蓝色或红色,葡萄状细胞和桑椹状细胞的浆中可出现。

             鲁塞尔体圆珠形,色蓝或红呈透明;病理胞浆可出现,常见葡萄与桑椹。

13、 奥尔小体样结晶:又称嗜苯胺蓝小体,类似急粒白血病中的奥尔小体,但过氧化酶、苏丹黑和糖原染色都呈阴性反应。而急粒奥尔小体均为阳性。

              奥尔小体棒状形,粘液蛋白集结成;色红常呈堆集状,过氧化酶为阴性。

14、 免疫球蛋白结晶:是浆细胞胞浆中析出蓝色或无色的结晶体,体小有时呈纺锤形或长方形,常把核挤到期一边。它和鲁塞尔体的主要区别是形态不同,免疫球蛋白结晶为长方形,而鲁塞尔体为小圆珠形。多见于骨髓瘤,尤其多见于不分泌型骨髓瘤。

             免球结晶似菱形,体小色蓝浆中寻;骨髓瘤病可出现,要和鲁塞尔区分。

15、 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的形态极为相似,其不同点是骨髓瘤细胞具有一般肿瘤细胞的特点。胞体与胞核较大,个体间大小及瘤细胞形态差异也较大。呈多形性,常成丛出现,胞浆深蓝或多色性,初浆区消失,含有空泡和颗粒。核圆或畸变,有单核、双核及多核。染色质较紧密,不呈车轮状排列,可有核仁,以1-2个居多,且大而清楚。

           骨髓瘤呈多形性,初浆消失粒体生;浆含空泡核畸变,可见双核多核型。 

                                                     

0
回复
signature
广州金域病理

天山望月 离线

帖子:4902
粉蓝豆:83
经验:5092
注册时间:2007-02-03
加关注  |  发消息
14 楼    发表于2008-08-23 23:33: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本帖最后由 于 2008-08-23 23:34:00 编辑  十、识别方法与要点

识别血细胞时一定要细心,根据血细胞的结构和发育演变规律,再来定该细胞的类型。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即细胞的大小形态、边缘是否整齐、有无伪足突出、核浆的比例、浆的多少和色泽、颗粒的有无、性质、多少、大小和分布情况;核的大小形态、核染色质结构及核仁的有无、数目、大小、形态和染色等,不能只就细胞的粗略外观来定该细胞的类型。血液细胞形态学的识别有一定的规律,在识别时要按“核浆兼顾,以核为主”的原则。再遵循胞体、胞浆、胞核、核仁、的次序“从外向里”一步一步地细心检查和分析。因此,在看细胞时还要注意细胞核内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变化,如原红细胞核染质呈颗粒状、巨核细胞核染质呈条索状、浆细胞核染质呈块状、单核及组织细胞核染质呈网状结构等。染色体短粗,胞浆鲜蓝色为原淋巴细胞、胞浆深蓝色为原红细胞;染色体细长,胞浆灰蓝色为幼单核细胞、胞浆淡蓝色且有颗粒为幼粒细胞等等。

虽然,血液细胞千变万化,各自不同,但各系统在同一成熟阶段,都可以找出共同的特征。如各系的原始阶段细胞,浆均较少,嗜碱性较本系统其他阶段为强,无颗粒,浆纯净。核染色质是很细致的,副染色质不明显,均可见数目不等的核仁。随着细胞逐渐成熟过和中,浆中颗粒也随之增多,核染色质由细致逐渐变为粗糙,核仁也随之而不清晰,以至消失。各阶段的细胞随着分化发育的成熟,各自表现的特征趋于明显。因此,区分细胞的困难在各系统原始阶段(如初生之婴儿)及两个相近阶段(如孪生姊妹)细胞之间的鉴别。

在识别幼稚细胞所属系统有困难时,可寻找与该细胞相似而又较成熟的细胞加以推测。因为细胞愈成熟,特点愈多,愈易于识别。这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其一个特征,而是要和其他较成熟之细胞来作比较,从较成熟细胞的特征来旁证该幼稚细胞的类型,这将有助于对幼稚细胞所属系统作出正确的结论。

血液细胞发育演变在正常情况下是同步的平衡规律,即年幼的核配年幼的浆,成熟的核配成熟的浆。正是由于这些细胞发育演变的平衡规律,使我们有可能将血细胞的成熟演变人为地划分成几个阶段。成熟的过程是连续不断的,并无突然变化。有时可见界于两阶段之间的过渡形态,很难命名为前一阶段的后期,或后一阶段的前期。在判断时,一般划为较成熟的阶段。

但在病理情况而发生异步,造成核浆发育紊乱。所有细胞形态发生畸变,往往造成辨认上的困难,即使有经验的人,也难以确认属何系统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借助细胞化学染色或其他方法,来协助定型。如实在无法定型,暂可划入分类不明栏内,将形态特征进行描述。

要养成全面综合分析的良好习惯,切忌单恁一两种特点而片面即下结论。初学时遇到难以识别细胞,也可请教他人协助解决。宁可看得仔细而少看,不要贪多马虎放过识别的机会。做任何事情在开始在时候总会遇到很多艰难和困阻,学习血液细胞也是这样,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但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边学边看,就一定会成功的。这对许多血液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会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得出正确的诊断,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以上识别方法与要点,仅供初学者参考,望能认真遵循。

识别细胞要细心,按其结构定类型;核浆兼顾核为主,从外向里细区分。

原始浆纯核细致,成熟质粗无核仁;幼稚阶段难识别,多从成熟找特征。

病理形态多畸变,结合组化再定型;全面综合和分析,切忌片面下结论。

边学边看多实践,全心全意为病人;以上方法与要点,供君参考和遵循。

0
回复
signature
广州金域病理

lijingqi 离线

帖子:9
粉蓝豆:295
经验:367
注册时间:2008-08-28
加关注  |  发消息
15 楼    发表于2008-12-05 20:12: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楼主辛苦了!

真是相见恨晚呢!刚刚学完实验诊断,早点看到此贴就好了!

0
回复

mafusheng 离线

帖子:54
粉蓝豆:1
经验:54
注册时间:2008-09-27
加关注  |  发消息
16 楼    发表于2008-09-27 22:57: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楼主辛苦了,谢谢。
0
回复

caoaichen 离线

帖子:156
粉蓝豆:21
经验:159
注册时间:2008-01-06
加关注  |  发消息
17 楼    发表于2008-10-01 19:27: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谢谢楼主,学习了!
0
回复

caoaichen 离线

帖子:156
粉蓝豆:21
经验:159
注册时间:2008-01-06
加关注  |  发消息
18 楼    发表于2008-10-01 19:27: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谢谢楼主,学习了!
0
回复

浪漫主义 离线

帖子:918
粉蓝豆:270
经验:1562
注册时间:2007-01-15
加关注  |  发消息
19 楼    发表于2008-10-01 19:53: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楼主辛苦了,谢谢。
0
回复
signature
风雨兼程

强盗 离线

帖子:58
粉蓝豆:15
经验:317
注册时间:2007-05-17
加关注  |  发消息
20 楼    发表于2008-10-12 22:08: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没话说了,太谢谢了
0
回复
回复:50 阅读:15871
共3页/50条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