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讨论首页
资讯学术本站会议
讨论专业文娱自建
百科辞典图库数字切片
教学讲堂培训网络学院
分享资源下载
文献杂志检索
人才求职招聘委托
社区博客科室学会
商家品牌产品求购
服务会诊书店邮局
当前位置:讨论区>自建讨论>专业
推广栏目:安必平细胞学|迪诺基因|吴秉铨基金|兰丁AI云诊断
当前所在小组:中华病理学杂志
回复:3 阅读:1194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年第37卷第6期 论著 文章的中文摘要

楼主 CJPA 离线 发表于 2008-07-01 13:17:00举报|关注(0)  快捷回复

经典型Richter综合征-转化前后IgVH基因克隆重排及突变分析Clonality analysis and mutation status of IgVH genes in classic Richter’s syndrome [刊,中]/毛峥嵘(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杭州 310058),Andreas Rosenwald,章锁江,周韧,Hans Korand Mueller-Hermelink //中华病理学杂.—2008,37(6).—364~370.

检测经典型Richter综合征的IgVH基因克隆重排及突变状态、克隆相关与克隆不相关病例的确切比例和慢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CLL)的IgVH基因的突变状态与预后的关系,以及IgVH基因的特征,并对可能涉及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用基因扫描和测序分析IgVH基因。另外用免疫组织化学LAB-SA法染色检测两种肿瘤中ZAP70、p53、干扰素调节因子(IRF)-4等可能的潜在危险因子的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生存率分析,筛选危险因子。结果:(1)B-CLL/DLBCL有克隆相关(18/23,78.3%),克隆不相关(5/23,21.7%);(2)在16例克隆相关中,12例转化前B-CLL及转化后DLBCL携带未突变IgVH基因;(3)转化前后IgVH基因使用是非随机的,在克隆相关的病例中,B-CLL/DLBCL最常使用中VH3-23、VH3-74、VH1-2,各占11.1%;(4)转化后DLBCL仅部分表达CD5(32.1%)和CD23(14.3%)及ZAP70(23.8%),绝大多数表达p53(80.6%)和IRF-4(82.6%);(5)17例转化后DLBC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6)统计分析生存时间与B-CLL/DLBCL转化前后克隆相关与否、IgVH基因的突变状态、ZAP70、p53、IRF-4的表达不相关。结论 (1)转化后DLBCL中克隆相关与克隆不相关的比例为2:1;(2)克隆相关的DLBCL多由携带未突变型IgVH基因的B-CLL患者转化而来;(3)发生转化的B-CLL中IgVH基因使用的偏向性提示了抗原在转化中的可能作用;(4)转化后DLBCL与普通DLBCL在IgVH基因的使用、突变状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不同,提示其可能是一种新的DLBCL亚类。图5表1文献17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弥漫型;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突变;免疫表型分型;基因重排,B淋巴细胞,重链

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及德国Hanns-Seidel Stiftung 基金项目(20033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770918);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205292)

 

 

310.44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各分子亚型中的bcl-6基因重排与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Bcl-6 gene rearrangement and Bcl-6 expression in three molecular subgroups of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刊,中]/ 徐方平,刘艳辉(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广州 510080),骆新兰,庄恒国,李丽,罗东兰,许洁,张芬,张明辉,杜欣,李文瑜//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6).—371~376.

    探讨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分子亚型中的bcl-6基因重排、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运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149例DLBCL组织中bcl-6基因重排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cl-6以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3、p27Kip1 及Geminin等蛋白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49例DLBCL可被分成3个分子亚型,其中40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样)亚型,75例为活化的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ABC样)亚型,34例为Type 3亚型。有118例成功进行了FISH检测,33例可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28.0%。其中35.5%(22/62)的ABC样亚型DLBCL呈现bcl-6基因重排;较GCB样亚型(6/31,19.4%)和Type 3亚型(5/25, 20.0%)的bcl-6基因重排高(P=0.160)。在绝大部分(26/33,78.8%)有bcl-6基因重排的DLBCL中,伴随有bcl-6蛋白的过度表达,明显高于无bcl-6基因重排的病例(53/84,62.4%,P=0.088)。有bcl-6基因重排的DLBCL中,有24例(24/33,72.7%)cyclin D3呈现高水平表达,明显高于bcl-6基因无易位DLBCL组中的cyclin D3表达(37/81,45.7%,P=0.009)。在33例bcl-6基因有易位的DLBCL中,22例(87.9%)为Ann Arbor III-IV期,较bcl-6基因无易位者高(65/85,76.5%,P=0.167)。单变量Cox 风险比模型分析发现,bcl-6基因重排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是一个危险因子,相对危险度(RR)为1.842。结论 bcl-6基因重排导致的bcl-6蛋白表达上调参与了部分DLBCL的发病过程,并可能成为DLBCL的ABC样亚型的一个分子标志。图6表2文献25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基因,bcl-6;基因重排;免疫表型分型;预后;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310.44 

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尸体解剖临床病理分析=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 a report of two autopsy cases with literature review [刊,中]/ 许霞,庞宗国,刘卫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成都610041),张尚福,唐源,廖殿英,李甘地//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6).—377~383. 

探讨了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对2例IVLBCL的尸体解剖检查(简称尸检)病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表型(SP法染色)及抗原受体基因(TCR-g、IgH)重排检测。结果:(1)一般情况:2例尸体解剖分别于2005年和1979年进行,均为男性患者,年龄为70岁和50岁。2人均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双下肢麻木或无力)为首发表现,起病急,病程短(分别为30 d和20 d),病情进展迅速,并在短期内出项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生存期分别为85 d和44 d。(2)尸检主要发现:除例1患者有多发性皮肤结节和左心外膜下结节(直径0.5~1.0 cm)外,全身均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存在,但双肺、肾脏、脑、脾脏等脏器有不同程度地均匀肿大和重量增加。例1患者还有多浆膜腔积液。组织学观察见多脏器、组织(脑、垂体、脊髓和脊神经根、心、肺、肾、肝、脾、消化管、淋巴结、胰、肾上腺、甲状腺、睾丸等)的小血管内见数量不等的异形淋巴样细胞存在,且各处之肿瘤细胞形态相似。瘤细胞中等偏大,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丰富,核质比高。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核膜较厚,核染色质呈斑块状散在分布,可见1~3个嗜碱性的小核仁。(3)免疫表型及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肿瘤细胞均表达B淋巴细胞分化抗原CD20和CD79a;部分瘤细胞表达bcl-2蛋白和CD5抗原;2例之肿瘤细胞均不表达T细胞及髓系分化抗原等[CD3、髓过氧化物酶(MPO)、bcl-6、CD30、CD10和PCK等];Ki-67阳性率均为80%。PCR检测均检出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克隆性重排,而TCRg基因呈胚系构型。结论:2例IVLBCL均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首发表现,有相似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型,预后差。图11表2文献24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血管肿瘤;尸体解剖

                                                                     310.44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主要为活化B细胞亚型=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elongs to the activated B-cell-like subgroup: a study of 47 cases[刊,中]/程静(南京大学医学院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10002),涂频,石群立,周航波,周志毅,赵有财,马恒辉,周晓军//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6).―384~389

为了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并探讨其组织起源和预后相关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CD10、bcl-6、MUM-1、CD138和FOXP1在4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CD10、bcl-6、MUM-1、CD138和FOXP1表达率分别为6.4%、53.2%、91.5%、0和93.6%。47例中有43例(91.5%)为活化B细胞表型:21例(44.7%)为活化的生发中心亚型,22例(46.8%)为活化的非生发中心亚型。该分型及FOXP1的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279和P=0.154)。结果提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绝大多数为活化B细胞亚型,是系统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一种相对同质性的亚型,推测其组织起源是生发中心末期至后生发中心早期的B细胞。图7参24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B细胞;预后

                                                          310.44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基因重排检测及其在诊断中的意义=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immunophenotyping and detection of gene rearrangement in 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刊,中]/万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成都610041),徐晨,王琳,李甘地,江炜,张文燕,唐源,阚蓓,刘卫平//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6).——390-394

探讨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检测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参照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收集20例SPTL。采用10种抗原标记进行免疫表型检测,运用PCR技术检测TCRγ、IgH基因重排,并用EB病毒编码的小RNA1/2(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感染。结果  (1)本组病例中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29.5岁;(2)所有病例之瘤细胞均表达1个或多个T细胞分化抗原(CD2、CD3或CD45RO),18/19病例表达βF1,18/20病例表达CD8,20/20、16/20病例分别表达TIA-1、颗粒酶B,瘤细胞不表达CD4、CD20和CD56;(3)16/20病例检出TCRγ基因重排,未检出IgH基因重排;(4)5/20病例EBER1/2原位杂交阳性。结论  诊断SPTL须进行TCR分型,推荐使用的抗体组合是:βF1、CD2、CD3、CD4、CD8、CD45RO、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和CD20。部分SPTL病例伴EB病毒潜伏感染。SPTL的瘤细胞具有克隆性TCR基因重排,综合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基因重排检测有助于本病确诊。图9表1参11

关键词:淋巴瘤,T细胞; 皮肤肿瘤; 脂膜炎; 免疫表型分型; 基因重排;诊断,鉴别

310.44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8 cases[刊,中] /张正祥(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10002),程静,石群立,马捷,周晓军,周航波,马恒辉//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6).――395~399

目的:探讨和分析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应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及EBER原位杂交,对8例FDCS进行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8例FDCS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0岁。发生部位淋巴结4例,扁桃体、鼻咽部、肝、脾各1例。组织学:瘤组织呈席纹状、束状、弥漫性、旋涡状或结节状,肿瘤细胞呈合体样,境界不清,胞质较丰富,均质嗜伊红或细颗粒状,核呈卵圆形、短梭形或圆形,染色质稀疏或呈空泡状、点彩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少不等,肿瘤细胞间见有散在淋巴细胞混杂。间质内可见假血管腔及血管周围淋巴鞘现象。其中肝脏1例以大量小淋巴细胞弥漫分布为背景,梭形或卵圆形的瘤细胞散在分布其中,瘤细胞核染色质细腻,部分区域细胞有轻度异形,核不规则、空泡状,有核仁。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均表达CD21、CD35、clusterin,部分表达CD68、上皮细胞膜抗原、S-100及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i-67不同程度表达。EBER两例表达。结论:FDCS是一种非常少见的恶性肿瘤,易复发和转移,明确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图6表1参18

关键词:树突细胞,滤泡;肉瘤;原位杂交

 

310.44

抗阿尔茨海默病Aβ人源单链抗体基因的筛选和表达=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human scFv antibody against Aβ1-42 peptide involved in Alzheimer disease/贾静,刘喆,赵雪梅,梁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病理学系,100005)//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6).―400~404

为了从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中筛选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的β淀粉样多肽(Aβ)1-42特异性结合的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基因,利用原核生物大肠杆菌进行可溶性表达,以获得抗Aβ1-42人源抗体。方法: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对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进行多轮富集,以Aβ1-42为抗原经ELISA检测,筛选与Aβ1-42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噬菌体克隆,再用阳性噬菌体感染E.coli HB2151进行可溶性表达,经SDS-PAGE、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scFv单抗的可溶性表达水平及抗原结合活性。并对阳性scFv抗体基因进行基因测序鉴定。结果:获得了7个特异性的抗Aβ1-42 scFv阳性噬菌体克隆,其中4个克隆ELISA检测A值高于阴性对照5倍以上;其中1株(A 10)获得可溶性单链抗体的成功表达,表达产物主要位于菌体中,ELISA效价显示在全菌蛋白中A值高于对照5倍以上。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3 000。DNA测序表明所获抗体的可变区基因属于scFv抗体基因,推导得到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典型的抗体可变区结构。结论:用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筛选出抗Aβ1-42的人源抗体单链可变区基因,并成功表达了具有抗原结合活性的可溶性单链抗体,为进一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奠定了基础。图6参12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大肠杆菌噬菌体;淀粉样β蛋白;抗体生成

 

 

 

被赞数:0
1 楼 发表于 2008-07-01 20:38:00|举报|引用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谢谢!
2 楼 发表于 2008-07-01 20:32:00|举报|引用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谢谢!
3 楼 发表于 2008-07-01 19:10:00|举报|引用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谢谢!
回复:3 阅读:1194
共1页/3条<<1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本页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