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我这里说的读书,涵盖很广,你可以理解为专业书大部头,也可以理解为小言情大武侠,只要是文字,不管是散发着油墨香的纸质书还是发散出荧光的kindle paperwhite,都包含在内。
前段时间在新闻上看到印度人嘲笑中国人不会读书不懂读书,我觉得这印度人有点搞笑,谁规定书只能在地铁里公交车上读,我喜欢在台灯下为书中人哭泣欢笑愤慨欢呼,我愿意在枕旁月光下与作者同游五湖四海三山五岳,我习惯在晨光中听着鸟鸣喝着香茗一品书香阵阵花气袭人,我更愿意在午后的图书馆里斜靠在书架旁迎着一抹暖阳静静的品位人生。所以,读书这件很私人很神圣的事,我为什么一定要在众目睽睽下去张扬和炫耀?为什么一定要拿到人声鼎沸嘈杂繁乱的场所去亵渎它?我堂堂中华有着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出了数不清的文人大家和千古名句,你,一个被马克思称作”没有历史“的国家,凭什么敢说中国人不会读书不懂读书?
在我看来,读书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事情。不管是读专业书还是读闲书杂书,都是一种智慧的积累是生活的另一种体验。但是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还是摸不着读书的门道。不管是为学习也好为怡情也罢,当你默默读完一本书合上它的一霎那,你怎么知道这本书你真正的读明白了。说实话,这个问题时不时的在我脑子里溜出来晃荡一圈。比如专业书,我做笔记我打记号我画重点,可是当我用的时候,还是常常左右支拙摸不着头脑,又如一本小说,我为它哭为它笑为它喜为它愁,可想起那些曾经让我感动过的句子,当我拿起笔再想去描画一番时,却完全找不出它真实的模样。我真的读懂读透了么?是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一般囫囵吞枣,还是真的喝了血吃了肉嚼了筋彻底领悟了书中的精神?有人说,大部分人都在用第一种吃法,大部分书也只值得我们用这种吃法,可我要问,如果我不愿意成为那大部分人恰巧又遇到了不是那大部分的书,当我习惯了第一种吃法后,我的牙齿还能适应第二种吃法么?
最近从几本闲书中偶得几条读书心得,深有体会,愿与众书友分享,算是抛砖引玉。
一条是”书要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这话我从前听过,但也只停留在听过而已,至于怎么把书读到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我没什么概念。读厚,就是在书中做旁注做笔记么?我想不仅如此吧,最近在读几本我很崇拜的专业内著名学者的著作,他的每本书每一章结尾都会列出长长的书单,推荐你去深入的阅读,从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不是简单的引用和列举,而是真真正正的在引领读者去把书由薄变厚深入学习。如何从厚到薄,不是简单的写写读后感那么简单的事。我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个疯子,只有中学水平,却疯狂的专研一切和经济有关的专业书籍,每本书都细细研读,读完后总会写一页或几页总结,把这本书用最敏锐的视角挑出最精华的思想用最精炼的语言摘出来,融到骨子里成为自己的东西。我敬佩这样的疯子,也希望成为这样的痴者,但有没有能力持之以恒,我尚在尝试中。
一条是,“要读不同人的书,去看不同人的观点”。这话我是在一部励志电影里听到的,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在老师的启发下不经意间说出来。因为崇拜因为喜欢又或因为种种世俗原因,我们难免会偏好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书,他的观点他们的看法总能让我们深以为是不加怀疑。但确实如此么?为什么不听听其他的声音,多看看别人的观点,有了矛盾有了对比有了不同便会有了怀疑,由怀疑而思考,独立思考,然后独立确认,从而产生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不是再人云亦云。
第三条,“无论任何你感兴趣的书,皆可以读可以看,没有时间限制,没有期限限制,但不能拿走不能做笔记,怎么来的还怎么回去。最终脑子里留下多少,看你的本事。”这是我在一本武侠小说里看到的一段故事,故事很俗,无非是某某草根如何经历千辛万苦成为风云人物的俗套。但这一段,让我心有所悟。读了这么多年书,我从没试过这样读书。书可以拥有或可以借有,可以随时想翻就翻想看就看,但藏书千万,最保险最牢靠的方法还是放进脑子里,谁也抢不走拿不去,那这书才真真正正的读到位了。
读书无小事,对于读书这件大事,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体会?
书呆子们,让我们畅所欲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