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页/4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回复:4 阅读:1427
孤峰一座,横绝千古 (转贴)

心灵之约 离线

帖子:70
粉蓝豆:4
经验:70
注册时间:2007-01-17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08-01-18 22:28|举报|关注(0)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李清照,这是一个何等闪亮的名字。如一颗恒星,永远光照史册,光照文献,光照千秋;是千百年来一道靓丽的风景,照亮人们的道路与魂灵;一生仅以七十多首诗词,而成为一代词宗。水星上用十五个名人的名字命名环形山,李清照便忝列其中。她,既有着如水女人的妩媚娇俏,又有着刚烈男人的大气豪迈。古今杰出女子无数,却无人能出其右。
  她的一生,用康震教授的话讲,便是:不容易,不简单,不平凡的一生。她一生经历了多灾多难:国破、家亡、财散、离婚再嫁、晚年寂寞凄凉。而她的一生,又是闪亮的一生。铿锵的一生,她的一生每一个细节里都震荡着金石之声、环珮之声。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苟且,决不凑合。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坚守自己的节操、坚定自己的个性。在那样一个思想禁锢的封建社会,便难免有着超越时空的孤独与无法解脱的悲哀。但她宁愿孤独、宁愿悲哀,也决不丧失自己的自尊、自爱、自重与自强不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能是李清照一生品格与操守的最好写照。尤其是中年以后,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丧偶、离婚、颠沛流离、文物散失与晚景凄凉等难于一身,凡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伦理、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一一集中、压迫、折射在这样一个如黄花般瘦弱的女子身上。但她却永远清醒地保持着一颗诗心,坚守着自己高尚的节操。正因了这些,李清照,不仅是一个诗人、词人,还是一个爱国女子,而且,在中国三千年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孤峰横绝的女性也独她一人。无论怎么样地解读她,穿越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我们都只能用她的一句诗作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少女时代
  李清照出身高贵,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做过太学禄,太学正,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宋史》里记载李格非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之士。母亲王氏,亦是大家闺秀,饱读诗书。王氏祖父是宋仁宗时状元,做过礼部尚书。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出身,使年幼的李清照便视界开阔、气质高贵。她不象一般大户人家的女子,按常规去工女红,略识几个字,然后闺中待嫁。李清照她饱览了父亲所有的藏书,从小便受到文化汁液的充分浸染。少女时便驾驭诗词格律如荡秋千般纵横自如。而品评历史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李清照应是个外美如花,内秀如月的女子。从她早年诗词中可见一斑。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词中看出:这是一个何等风姿楚楚的美丽少女。粉面香腮,脉脉含情。尤“半笺娇恨”,更为出神入化地勾勒出了一个少女的才情、娇痴与幽怀。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更加活脱脱地描写出一个天真无邪、调皮娇嗔的少女形象。粉面含春,却又羞羞怯怯。早起,荡过秋千后,正悠闲地整理自己的纤纤素手呢,鞋子都没穿呢。却见有客人来,慌慌张张地回屋。既想看看客人模样,却又佯装倚门嗅着青梅。或许,这客人,便是赵明诚呢,也未可知。
  唐开元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乃是唐代及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后人多有评论。多溢美之词。唐代著名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石壁,被称为双绝。有诗人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甚盛。写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涯。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而,李清照闻之,不以为然。和诗曰:“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发死。尧舜功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其气魄之宏大,其评判之犀利,岂是一闺中女子所为?尤其“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二句,更是一针见血,掷地有声。
  由此可见,李清照的诗风、词风的婉约与豪放,其驾驭诗词格律的娴熟自如,在少女时期已初显端倪、笔走龙蛇了。一道璀璨的光环,已在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头上绽放出奇异光彩。
  二、甜蜜的爱情婚姻生活
  李清照曾经有过一段非常甜美的爱情生活。
  她与赵明诚,可谓高山流水、琴瑟和谐。赵明诚出身高贵,是太学生。其父赵挺之,当过吏部侍郎,后官至宰相,是王安石变法派人物之一。
  相传李清照诗名远扬,赵明诚已对她暗生情愫,于是对其父委婉表其心曲。据《琅環记》所记,说赵明诚做一梦,梦里仅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于是,对其父赵挺之说了,意思为“词女之夫”。其父欣然意会。托人差媒,成就了这一段美满姻缘。
  赵明诚从来都非等闲之辈。自小就喜欢收藏金石文物。品行端正、情趣高雅、前途远大。
  他们俩的婚姻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珠联璧合。是非常纯真的、淡泊的而又充满着高雅情趣的、学术氛围的真正灵肉交融的圆满婚姻。请看李清照婚后的甜蜜: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词中有流淌出来的甜蜜、温馨,有奔溢出来的撒娇侍宠,亦有对自己月容花貌的充分自信。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欲说还羞。这是夫妻小别,赵明诚在外地为官,李清照切切思念。爱之愈深,思之愈切。简单平易的语言,却把一个闺中多情女子的形象鲜明丰满地勾勒了出来。
  《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借薄雾、浓云、黄花、西风等意象把李清照彻骨的思念、痴痴的爱恋,表现得淋漓尽致。赵明诚收到此首词后,为李清照缠绵悱恻、真挚细腻的感情,感动不已。竟然发誓写出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三日之内闭门谢客,得词五十首。混于清照词中。交予友人品评。不料友人也只肯定其中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我儿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笔像羲之”之句所含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岂知,那唯一的一笔,还是羲之润色的呢!这,也反映出李清照、赵明诚夫妻分居两地,却相互爱慕、琴瑟和谐的甜蜜,也证明了他们的确是非同一般的志同道合、情趣相投。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幸福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何等的开心快乐,何等的幸福甜蜜,又何等的高雅有情趣!少时饱览诗书固然给了李清照全身心的沐浴,使她一生袖染书香;而爱情的甜蜜,更加滋养了她,润泽了她,让她更显绰约风姿与旺盛的艺术生命。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以卷帘人的不解风情反衬自己的闺阁闲愁,以风、雨、酒、海棠凋谢描画出自己内心的感伤、情愁。
  政治的风云变幻,赵、李两家的大起大落,并没有影响到赵李二人的感情。先是李父受王安石变法影响,离开政治舞台,远走他乡;后是蔡京排斥赵挺之,赵家败落。举家迁回老家青州。在起起落落的乱世,风雨飘摇,倒更加锤炼了李、赵二人的感情纯度。青州十年,赵、李二人,过着远离世俗的、最安逸的、最稳定的、最幸福的生活,神仙眷侣一般的。
  后蔡京失势,被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被重召入京。
  夫妻分隔两地。在此期间,李清照写了许多思念赵明诚的词。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词中看出李清照,似有落寞与难言之隐。但因彼此相爱甚笃,虽发生了一些趄龉,却不至于感情破裂。
  赵明诚每到一处,必潜心于金石、文物、字画的收藏。从莱州到淄州当州长,李清照是跟赵明诚在一块的。赵明诚闻淄州邢家村有唐白居易手书的佛经《楞严经》。赵看后拿此真经狂奔回家,与李共赏,直到二更,高兴得手舞足蹈。二人边饮酒,边欣赏,酒饮得渴了,喝茶,喝福建名茶——小龙团。文物的收藏与品鉴是他们共同的爱情信物,也是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见证。
  1127年,宋王朝经过了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北方崛起一个游牧民族——金。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宇,掠走了徽、钦二帝。高宗即位,南宋开始。历史揭开了极其丑陋、屈辱的一页。李清照、赵明诚从此开始了动荡不安的生活。
  此期间,李清照的词风有所改变。变得有些落落寡欢,郁积于心了。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三、国难当头与流亡生涯
  许是上苍有意要锻打出一个不折不扣的女词人吧。既要让她享受温暖的少女生活,写闺中女儿的天真无邪;还让她享受甜蜜的爱情生活,抒闺阁妇人的细腻愁情;却又让她遭遇乱世。历史的动荡不安,暂新的视野、体验,将其锤炼锻打,李清照此后的诗词会显现出更加奇异的人格光彩。将她推入一代词宗的应该说是南宋——这纷闹的乱世。
  建炎三年,赵母郭氏在江宁去世。赵明诚遂去江宁奔丧。留在淄州的金石文物,“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录后序》)。夫妻二人左挑右选,忍痛舍弃了许多,却仍装了十五车之多。李清照并未同去江宁,而是回青州老家整理占了十几间房子的文物去了,“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序》)。1127年12月,处于动荡时局中的青州发生兵变,青州文物,顷刻间毁于一旦。李清照拚死抢救了一些非常有名的碑贴,如蔡襄的《神妙贴》。逃往江宁。虽路上历经劫难,终于与赵明诚在江宁团聚。南渡第二年,建炎戊申秋九月,赵明诚被任为江宁知府,此时,赵明诚,处于已接到湖州知州的调令,而又尚未离开江宁的阶段。而正在这期间,却发生了一起让李清照既逢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夜里,城里发生了王邑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由于已接任湖州知州但尚未上任,于是没有身先士卒去组织平定叛乱,而是用绳子缒城逃走。被朝廷撤职。夫妻二人在逃亡期间,来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吟下了著名的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一个女子在国难当头时的民族大义。1129年5月赵明诚被复召回京复职,但途中冒大暑,患疟疾,因错服柴胡、黄芩药,后转痢疾,急急而亡。
  李清照从此开始了她后半生的痛苦生涯。
  丈夫赵明诚一死,李清照形单影只,居无定所,身心倍受摧残。倘若李清照此前一直过着平平常常、庸庸禄禄的生活倒也罢了,贫寒日子、丧偶日子,一样和泪平平淡淡过下去。但他们太过恩爱、太过幸福、太过甜蜜、太过美满,又太过于趣味相投、志同道合。李清照从此是永失我爱。
  李清照虽于赵明诚死后不久,与一名叫张汝舟的男子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这段婚姻却使李清照倍受折磨。也许结合之初,也有过短暂的恩爱和谐吧?李清照毕竟是一代才女,且长相不俗,骨格清奇,名扬四方,起码在心理上,张汝舟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是颇自豪而自得的。而且,李清照收藏着大量的金石文物,张汝舟原以为他娶了李清照,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占有这些宝贝。而李清照却是拚死地护卫着这些宝贵财富,因为它们是她与赵明诚生生死死的爱情见证,李清照视之如命,岂容他人染指?天长日久,这张汝舟便原形毕露了。不仅对李清照无半点柔情,且动不动拳脚相加了。李清照欲与之离婚,但张汝舟不肯轻易罢休,坚决不同意离婚。此时,他们结婚不过百日。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只有诉诸法律了。告发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张汝舟跟她结婚之初,曾吹嘘他科举作弊入官。李清照以此告他欺君枉上。宋高宗委托相关司法机关查证,张汝舟犯罪属实,流放柳州。但依宋朝法律,妻子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两年牢。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何况此前,有赵明诚给过她太多的爱情作映衬。两相对照,让她无限痛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以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肯下大狱,也不与“驵侩”之下材苟且偷生。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流放,李清照自己也随之入狱。幸得朝中有友人相助,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但心灵从此便上了一道重重的枷锁了,她成了刀枪不入的女巫了,此后再无任何男子打进这一道心门了。
  李清照的特立独行,虽是挣脱了婚姻的魔掌,但却给她晚年的生活带来了浓重的阴影。南宋许多文人对她充满讥笑与嘲讽。其中就有大理学家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无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当时所谓的节,也无非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李清照无惧无畏,为捍卫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坚守自己高洁的爱情,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从此亦可看出,李清照我行我素,敢想敢作,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敢于与儒家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相违背。她是坚定的女权主义维护者,她挣脱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获得了自由之身。顽强的个性,闪光的人格,成全了她后半生的事业。她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编写中去了。
  李清照,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狂风,战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量与世俗与既定的伦理道德进行了一场恶斗。她终于是赢得胜利的了。尽管这胜利的喝采声稀落了些,苍凉了些,但终归是胜利了。
  脱离了与张汝舟婚姻的苦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颠沛流离。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刚去世。九月又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是跟随着宋高宗的逃亡路线,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了温州。她为什么一定跟着高宗逃亡呢?一是当时,赵明诚的妹夫任兵部侍郎,跟随在高宗左右;李清照的弟弟李迒时任敕令局的删定官,也是跟在高宗皇帝身边的。跟着高宗逃亡,多多少少稍稍安全些。另外,李清照,一个人带着沉重的金石文物,一路打点,舍命保着这些爱情的见证,多有不便;而且,她希望,追上高宗,将这些文物献于朝廷,因为靠一个孤身女子于战乱中欲保住这些文物是难上加难的。但她始终追不上皇帝。她在1129年11月流浪到了衢州,第二年又到越州。这期间,李清照寄存在洪州赵明诚妹夫处的二万卷书、两千册金石拓片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翻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逃亡的人太多,不利逃跑,下令遣散百官。而此时,李清照身边金石文物已所剩无几了。“独馀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金石录后序》)。望着龙船渐渐淹没于茫茫大海,李清照感到无限悲伤,身心倍受煎熬。大约是避难温州时,李清照写下《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卷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全词说不出的凄切、悲凉,如闻幽幽咽咽的悲切琴声,在嘈嘈杂杂地弹奏。
  1134年,金兵再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南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有朋友请她去游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泪湿衣襟,无心游玩。写下著名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忧伤、愁苦的情绪,通过词展现得淋漓尽致。借轻舟载不动她的忧愁,写出了晚年李清照孤独寂寞的心情与浓重的哀愁、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深深追惜。
  此时,她只是以文物收藏与编写《金石录》来聊以自慰。
  她的愁,再也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小儿女闲愁,而是识尽愁滋味的国家、民族的大愁。
  1133年,高宗赵构欲派人去探视徽、钦二帝。朝中大臣几乎无人敢应。因为入虎狼之城,无异于即将葬身虎腹。可能十有八九会有去无回,有性命之忧。而大臣韩肖胄自告奋勇前往。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慷慨壮烈。李清照听说后,大为感动,随即写了两首诗为韩送行。歌颂韩肖胄的深明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沼,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衣暖,离歌不道易水寒。”以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言:“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抷土。”气势之豪迈,境界之阔大,岂像一个离乱中的弱女子之口吻?!
  避难金华时,李清照还写下了著名的《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首诗简直如一泻千里的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奔放豪迈,气冲云天。
  她,以一个孤寡的弱女子,心忧天下,心忧国家,这样宏大的气魄,这样的政治之忧,民族之痛,不能够在那样的浊世荡涤人心么?此时的词与她早年的清雅淡远的词风已相去十万八千里了。
  四、《声声慢》与其它
  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到头来,却落得个流离失所,报国无门,情无所寄,独自走在深秋黄花里,伫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她的家愁、情愁、国愁,层层堆积,堵塞于心,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愁,谁人能识,谁人能解,谁人能懂?即使穿越了一千年的烟尘,战火的硝烟散尽,刀枪剑戟早已销声匿迹,但那浓浓的愁雾仍袅袅飘散在诗词的天空,弥漫在文人的心海里。如一首凄婉的曲子,愁肠百结,夺人魂魄。这就是李清照词的魅力,这就是李清照人格的魅力。
  《声声慢》开篇十四个叠字,劈头而来。通篇寻常话语,却又非同寻常,寓意深远。虽明写闺阁闲愁,却又包含着国愁家愁,有一种骨质的力量在词的字里行间穿行。字字句句,血泪凝成,穿越千年,仍是掷地有声。以至彪炳史册,无人企及。
  李清照一生写了七十多首诗词,但独以《声声慢》成就为最高。
  《声声慢》里寻寻觅觅,她到底在寻觅什么呢?一是国家的安定。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她“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抷土”;她欣赏“木兰横戈好女子”。她与同时代的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是心气相通的。但她是一介女流。不能象男子一样去“把栏杆拍遍”,更不能象岳飞那样去精忠报国,只能困守家中,独自发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前半生,她与赵明诚有着二十多年的刻骨爱恋。但人到中年,家破人亡,赵明诚先她而去。她没有爱人,没有子嗣,但又对生活充满热爱,全身心地感受生活,参预生活。她也想过爱情重组,改嫁张汝舟,但损失惨重。自己身心备受摧残,甚至锒铛入狱。史书还记载她“不终晚节”。这样深重的愁苦,谁能理解,谁能分担?只有她独自一人承担。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与毅力,又借着赵明诚给过她爱情的力量,在乱世中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也达到了亘古未有的空前的高度。著《词论》,写《金石录后序》。但在当时的社会,一个女子创下如此奇迹,社会也并不以为奇,不以为然。连陆游都认为“才藻非女子事”。她的愁苦,只有她一个人独自品尝,独自咀嚼,无论多少年烟尘世事污染,她始终不染俗尘。追求人格的超拔脱俗。她站在高高的山巅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穿越时光的烟尘,前无古人,远眺茫茫前路,后无来者。旷世的孤独寂寞浸透身心,满目清凉,远处近处尽是寥落与苍茫。她,便是乱世中忧愁的女神。
  她的一生,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的词决不拘泥于小儿女情愁,而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化愁为美,既有哀怨缠绵,又有执著坚韧的刚烈之气。她的词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真情大志,饱含着民族气节与人格上的超拔脱俗。
  李清照著《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继承了苏门论词的精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认为,词不仅仅要配乐歌唱,还要唱出雅正的情感来。
  李清照将历代著名词人的词风都品评了一番。评柳永的词,虽精通音律,但品位太低。意趣萎靡,多是些闺门淫亵,羁旅狎妓之情;评张先、宋祁的词,虽较柳永词格调有所提高,也不乏精彩之句,但仅仅偶有佳句而已;评黄庭坚的词,不愧为江西诗派的宗师,他用典故水平很高,但他的某些言词意趣不高;评苏轼、欧阳修的词,学识渊博,贯通天然与人力,如小勺子在大海里舀水,才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很多词不合音律。
  李清照,一介女流,却有着理论的勇气与锐气。有着独立的理论见地,敢于批评前人作词的弊端。这也是非常出类拔萃的。
  李清照自己作词又是别具一格。
  一、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精细把握与捕捉。气候、景物、动作,信手拈来皆是平仄、音律、美感、诗意;
  二、平白如话的语言,看去寻常,却又非同寻常,描写非常准确。寓意深远,意味无穷。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她一生的哀怨情愁,都化作了词中的美丽音律。她和她的词,是孤峰一座,横绝千古。将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世世代代闪烁。
标签:
0

海浪信使 离线

帖子:1547
粉蓝豆:161
经验:2339
注册时间:2006-09-26
加关注  |  发消息
1 楼    发表于2008-01-18 23:58: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0
回复
signature
当你有选择的时候,不是选择正确的,而是选择不让你后悔的!

zhongshihua 离线

帖子:1608
粉蓝豆:0
经验:1651
注册时间:2006-09-11
加关注  |  发消息
2 楼    发表于2008-01-19 20:20: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此篇将易安居士的生平介绍很详细!

因为其所写的词中有三次用到“瘦”,后人称之为“三瘦”,又叫李三瘦。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0
回复
signature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97 离线

帖子:4781
粉蓝豆:803
经验:5032
注册时间:2006-09-12
加关注  |  发消息
3 楼    发表于2008-01-27 16:05: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非常时尚!那时的李清照也是追求今人的排骨美感。
0
回复
signature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天山望月 离线

帖子:4902
粉蓝豆:83
经验:5092
注册时间:2007-02-03
加关注  |  发消息
4 楼    发表于2008-01-28 21:29: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特喜欢这首词
0
回复
signature
广州金域病理
回复:4 阅读:1427
共1页/4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