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很高兴能有机会参与“华夏病理网”心理论坛的讨论。
大家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给自己设个“座右铭”或“警示语”之类的,比如“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这我办不到,“心胸要像视野一样宽阔”,我还是做不到,“眼睛可以近视,目光不能短浅”,有时还是做不到。为什么这些道理我都明白,可是我就是做不到呢?我们大多时候仍然会情绪激动,发脾气,易怒,冲动。“忍”——无可忍了,接下去就可能出现暴力。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冲动会把人导向疯狂引向灭亡。
冲动是情绪失控的一种表现形式。《控制情绪的7个心理方法》讲得很具体了,这里,我们讨论下,如何才能做到的方法。
举个例子:一篇美文诗歌,比如《枫桥夜泊》,比如《不朽的失眠》,这么美的文学作品(一定要能打动人心的才能称得上文学),我也可以很顺利很有感情地朗诵或背诵出来,但是,这永远都不是我的,而是作家文学家的。只有当经历无数的生活的历练,磨练和感悟,当这些知识都融入你的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形成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你的行为,当有朝一日你也能写出(可以是作出)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可以是成就)出来的时候,这些才是属于你的。这个过程叫做“知识的内化”,将外显的知识(间接经验)转变成内隐的知识的过程。
然而,这个过程是比较艰辛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学习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是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快乐时因为学习到知识,可以因为满足求知的欲望。内化更需要有感悟,也就是需要有“悟性”、有“慧根”。内化的过程是己有的思想与经典的思想发生碰撞的过程,改变的往往是己有的思想,所以会让人产生一种挫败的感觉,而不愿意去接受。但是若非如此,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江山易变本性难移”讲的是一个人18岁成人后人格已经定型了,无法改变,轻易改变就不是他了或者就出问题了。
菩提树下来回走动焦虑不安的法师,经过“顿悟”后宁静地坐在菩提树下进入“入定”状态,很显然后面的法师就已经不是前面的法师了。两者的精神境界将不可同日而语。
知识相对难进行内化的,除了有悟性外,我们还可以做的是知识的积累,让知识也经历量变后引起质变。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提升得到升华。
当这些我们都去做了,做到了,那么下一次的《控制情绪的7个心理方法》的作者就是我们了。
想是一回事,做却是另一回事。往往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想”上面,而执行力却不够。当然,有正确的思考并不能代表智商不够,不过同时也表明了这人情商还是有点问题的呵呵。。。
现在,高科技社会,高智商的人不乏,高情商的也不少,然而两者兼而有之的却不多;也就是很多优秀企业所需要高薪聘请的卓越人才!
以上,强调“知识的内化”和“顿悟”。想想,博士多了、硕士也多了,然而某些领域的人才却依然是个缺口。因此我就在想一个问题了,这些真的达到所谓的质量了吗?还是内化不够?
最后,赞一个哈!楼主对读罢《控制情绪的7个心理方法》的顿悟很推崇!我们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而不仅仅只是喊口号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