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冰冻尸体器官的自溶
在人活着的时候,人体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内定居着各种微生物,由于正常的皮肤、粘膜具有屏障作用,这些微生物并不致病。然而当人死后,免疫功能消失,这些微生物以及腐败菌群就会利用尸体大量繁殖,并导致尸体腐败。为此,尸体通常会被冷冻保存,因为低温环境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
但是既然冷冻可以阻止尸体腐败,那又为何会出现“内脏不翼而飞”的诡异事件?
原来,低温只能抵御外敌入侵,却无奈于祸起萧墙——酶的“叛变”才是对机体最大的打击。在人活着的时候,细胞内用于保持生物活性的各种酶安分守己、各尽其责。但当人死后,细胞膜结构破坏,溶酶体破裂,细胞内的各种酶都会被释放出来,其中许多具有溶解作用的酶当场“变节”,开始从内部进行破坏——如蛋白水解酶,它能使蛋白质等复合物逐渐降解,破坏细胞、组织和器官——这就是所谓的“自溶”。换句话说,自溶,就是人死后细胞、组织,乃至器官在细胞内酶的作用下发生破坏、软化、溶解,最终消失的过程。
由于自溶是由生物酶造成的,因此低温下(通常储存尸体的温度是-9℃)尽管酶的活性有所降低,但自溶过程却不会停止。而且尸体储存的时间越久,自溶越严重。只有取材后用福尔马林固定,使蛋白质完全凝固变性,才能够阻止自溶的发生。
自溶并非是一个“突然溶化”的过程,根据酶分布的不同,自溶是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通常来说,含有消化酶、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更容易发生自溶。
最早发生自溶的是胰腺和肠道。胰腺是分泌器官,能够合成多种消化酶,这些消化酶使得胰腺的自溶发展最快、最严重。即使在冰冻状态下,胰腺也会在人死后短短几小时内发生自溶,细胞核在36-48小时后就完全降解。
肠道内由于同样含有大量的消化酶,所以它也会最先发生自溶。此外,脑、胆囊和胃黏膜也会较早自溶,肾脏、肾上腺、肝脏和脾次之,皮肤的自溶最晚。
当然,这种自溶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胰腺总是首当其冲。而且,由于胰腺位于后腹膜后,被胃和横结肠、肠系膜、大网膜挡着,即使在溶解前也很难辨认,所以一旦胰腺形态受损,就很难对其进行定位与取材。
而且,自溶一旦开始,各器官都会受波及,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一般不会出现仅有个别器官“丢失”,但其余完好的情况。不过,由于脏器在缓慢溶解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形态,同时又被包裹在腹腔血液和组织液里,所以尽管它们并不会溶解得“无影无踪”,但鉴定人员有时也很难对其进行辨认。
除此以外,受组织病变或者毒物残留的影响,各器官自溶的速度会发生变化。人为的尸检对此也有影响——通常冰冻尸体被解冻后,器官被切开、取材后,自溶都会加速。
因此,要想更好地了解尸体的情况,即使有冷冻设备,解剖也必须尽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