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讨论首页
资讯学术本站会议
讨论专业文娱自建
百科辞典图库数字切片
教学讲堂培训网络学院
分享资源下载
文献杂志检索
人才求职招聘委托
社区博客科室学会
商家品牌产品求购
服务会诊书店邮局
当前位置:讨论区>自建讨论>专业
推广栏目:安必平细胞学|迪诺基因|吴秉铨基金|兰丁AI云诊断
当前所在小组:中华病理学杂志
回复:0 阅读:870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年第38卷第8期部分论著中文摘要

楼主 CJPA 离线 发表于 2009-09-14 16:00:00举报|关注(0)  快捷回复

310.44

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与基底细胞样表型的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basal cell-like phenotype in breast cancer[刊,中]/邬万新1,张燕萍1,温晓伟1,陆宁1,唐正英1,张怡1,王振1,王伟1,杨宏杰1(1.浙江省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340000)//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8)—519~523

评价了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与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的关系。依据免疫表型从458例浸润性乳腺癌中筛选出基底细胞样型、管腔A型、管腔B型和HER2过表达型共382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FOXC-2、波形蛋白、Syndecan-1和E-Cadhe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BLBC的关系。结果:41例BLBC中癌细胞FOXC-2、波形蛋白和Syndecan-1的阳性率以及E-Cadherin表达减弱率分别为34.1%(14/41)、43.9%(18/41)、87.7%(36/41)和63.4%(26/41)。BLBC的FOXC-2和波形蛋白阳性率均高于其他亚型乳腺癌。BLBC的E-Cadherin表达较其他亚型乳腺癌下降(P<0.01)。BLBC肿瘤间质细胞Syndecan-1阳性率为41.5%(17/41),高于其他亚型乳腺癌(P=0.007)。癌细胞FOXC-2表达与波形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07,P<0.01)。FOXC-2和波形蛋白阳性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4%和66.7%,分别高于阴性组(P=0.002和P=0.001)。提示乳腺癌中EMT与BLBC关系最密切,EMT可能是造成BLBC与其他亚型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图5表2参22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腺和上皮;癌,基底细胞;免疫表型分型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09.08.005

基金项目:浙江省嘉兴市科技局重点资助项目(2006AZ2005)

E-mail:wanxinwu@hotmail.com

310.44

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和预后及其相互间的关系=Expression of CD147,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in breast cancer[刊,中]/薛松1,李守新2,吴正升1,王晓楠3,吴强1,杨枫1(1.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合肥 230032;2.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病理科;3.安徽医科大学病原与免疫学实验中心)//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8)—524~528

    探讨了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Ⅰ型受体(TGFβRⅠ)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和预后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建立了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0例乳腺癌组织CD147、MMP-2、MMP-9、TGFβ1和TGFβRⅠ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了8~64个月随访。结果:乳腺癌中CD147、MMP-2、MMP-9、TGFβ1和TGFβRⅠ阳性率分别为87.5%(140例)、96.9%(155例)、95.0%(152例)、73.7%(118例)和60.6%(97例);CD147的表达与乳腺癌腋淋巴结受累、TNM分期和HER2过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P<0.05和 P<0.01),与孕激素受体表达呈负相关(P<0.05);CD147蛋白阳性患者(55.9个月)无复发生存期显著低于阴性患者(46.1个月,P=0.023);CD147与MMP-2、MMP-9蛋白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r=0.728和r=0.399,均P<0.01);CD147蛋白表达与TGFβ1和TGFβRⅠ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1和r=0.191,P<0.05)。提示乳腺癌组织中CD147表达状况与肿瘤侵袭转移和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CD147的表达与MMP-2、MMP-9、TGFβ1和TGFβRⅠ表达状况关系密切。图4表1参20

关键词:乳腺肿瘤;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基质金属蛋白酶类;预后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09.08.006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09A162);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7jg1076);安徽医科大学校科研基金(2006kj03)

E-mail:woozson@126.com

310.44

囊泡运输相关蛋白VAP-33在小鼠树突状细胞肉瘤细胞株DCS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功能=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VAP-33 in murine dendritic cell sarcoma【刊,中】/杨振丽1,刘玉琴1,卞晓翠1,顾蓓1, 冯海凉1,杨丽娟1(1.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病理学系,北京 100005)//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8).―537~541

为了探讨囊泡运输相关蛋白VAP-33在小鼠树突状细胞肉瘤细胞株DCS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用1%TritonX-114提取DCS细胞膜蛋白,用已制备的DCS细胞多克隆抗体(pAb)及蛋白A+G琼脂糖进行免疫沉淀,所得样品利用质谱技术进行分析,检测到VAP-33蛋白在DCS细胞中有表达,继而DCS细胞经不同量抗原(150、850、1500 μl)刺激24、48、72 h后观察细胞形态及吞噬能力的变化,同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了VAP-33的分布及表达变化。0.5 mol/L胰岛素刺激DCS细胞20 min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DCS细胞全蛋白、胞质蛋白、膜蛋白中VAP-33、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变化,共聚焦方法观察胰岛素刺激前后VAP-33和GLUT-4在DCS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变化。实验中均以常规培养的DCS细胞作为对照。结果显示:VAP-33蛋白主要表达在DCS细胞膜和胞质中;在外来抗原刺激下,随抗原量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DCS细胞趋向成熟树突状细胞,VAP-33表达量降低,对HRP的吞噬能力增强。胰岛素刺激后,VAP-33与GLUT-4有共定位。结果提示:VAP-33在树突状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中表达,与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加工有关,在葡萄糖的转运中起一定作用。图7参15

关键词:树突细胞;细胞系,肿瘤;抗原呈递;葡萄糖转运体4型

E-mail: liuyuqin@public.bta.cn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09.08.009

 

31044

高糖和茶多酚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 High glucose and tea polyphenols on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刊,中]/陈露露1,邓红2,李群1,陈平圣1(1.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南京210009;2.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杭州  310031)//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8).―532~536

为了探讨高糖对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诱导因子(EMMPRIN)表达的影响,以及茶多酚对高糖作用的干预情况。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茶多酚对照组和茶多酚干预组。培养24 h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法、RT-PCR、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内MMP-2及EMMPRIN的变化。结果显示:高糖下调内皮细胞MMP-2及EMMPRIN表达,其变化随时间延长更为明显;而茶多酚干预组MMP-2活性明显上调(P<0.05);茶多酚干预组EMMPR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高糖组上调(P<0.05),茶多酚干预可拮抗高糖时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提示:高糖影响内皮细胞的细胞外基质降解,茶多酚可以抑制这种作用。图6参14

关键词:高血糖症;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类;茶多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658)

E-mail: hongdeng@zju.edu.cn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09.08.008

 

310.44

浆膜腔积液中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细胞病理学诊断分析= Diagnosis of hematolymphoid malignancy by using effusion fluid cytology specimens: a study of 33 cases[刊,中]/苏学英1,许霞1,唐源1,李甘地1(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成都 610041)//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8)542~546

探讨用细胞病理方法诊断浆膜腔积液中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避免漏诊和误诊,评估用细胞块切片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作用。方法  收集通过组织活检证实的伴发浆膜腔积液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33例,对其临床特点、细胞形态、免疫表型等特征进行分析,另外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进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3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2例伯基特淋巴瘤进行了基因重排分析。结果 累及浆膜腔的33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包括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12例;成熟B细胞肿瘤16例,其中DLBCL9例,伯基特淋巴瘤2例,浆细胞骨髓瘤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B细胞淋巴瘤2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成熟T细胞和NK细胞肿瘤3例,其中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T细胞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各1例;粒细胞肉瘤和肥大细胞肉瘤各1例。其中8例DLBCL、2例浆细胞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B细胞淋巴瘤、1例套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肥大细胞肉瘤共16例为复发病例,其余17例均以浆膜腔积液为首发表现并由细胞病理初诊。所有病例细胞学诊断均与组织学诊断结果相符。结论 结合临床特点、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原位杂交和基因重排等检测,用细胞病理方法可以对浆膜腔积液中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特别是复发病例进行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图7表1参12

关键词:血液肿瘤;水肿;病理学;免疫细胞化学;诊断,鉴别

E-mail: gandi@mail.sc.cninfo.net

 

310.44

细胞块切片免疫标记在浆膜腔积液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Evaluation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and cytologic diagnosis by using cell block sections prepared with effusion fluid cytology specimens[刊,中]/ 毛瑛玉1,杨敏2,刘东戈3,林茂华1,张丽琴1,陈则清4(1.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病理科,福安 355000;2.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3.北京医院病理科;4. 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检验科)//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8)547~550

探讨浆膜腔积液细胞块切片在细胞学诊断上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6年至2008年有间皮增生、异形细胞、癌细胞的浆膜腔积液99例,进行离心涂片、细胞块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临床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涂片、切片、免疫标记染色及综合诊断的阳性率、阴性率和不确定率依次为:涂片,68.7%(68/99)、16.2%(16/99)和15.1%(15/99);细胞块切片,71.7%(71/99)、16.2%(16/99)和12.1%(12/99);细胞块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76.8%(76/99)、20.2%(20/99)和3.0%(3/99);综合诊断,77.8%(77/99)、17.2%(17/99)、5.0%(5/99)。涂片与细胞块切片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涂片或细胞块切片检查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综合诊断的不确定率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涂片、细胞块切片检查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为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为1.0%(1/99)。结论 细胞块切片免疫标记是诊断浆膜腔积液良恶性及判别瘤细胞组织来源的有效方法;结合涂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临床情况综合分析能提高积液诊断的阳性率。图4表2参6

关键词:浆膜;细胞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标志,生物学

E-mail:myy905@hotmail.com

本帖最后由 于 2009-11-03 13:24:00 编辑
被赞数:0
回复:0 阅读:870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本页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