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称Pindborg瘤,较少见。1956年pindborg首先报告此瘤并称其为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上皮性肿瘤,主要特征是上皮内出现可能是淀粉样物质的特殊的结构,该物质可以钙化,当细胞崩解时被释放至细胞外。
| |
| 临床表现: - 患者的年龄分布较广,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性别分布无差异。
- 下颌比上颌多见,最常见的部位是磨牙区。
- 周边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多位于前牙区。
- 患者无特殊症状,仅见颌骨逐渐膨胀。
- X线照片表现为不规则形放射透光区内含大小不等的不透光团块,这些不透光团块常在未萌牙的牙冠部邻近处。放射透光区的周边与正常骨的分界清楚或不清。
| fig.1 |
| 病理 肉眼:病变区颌骨膨大,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实性。可见埋伏牙。 镜下: - 肿瘤由多边形上皮细胞组成,并常见清晰的细胞间桥(fig.2,3)。上皮细胞排列呈片状或岛状,偶呈筛孔状。
- 瘤细胞边界较清晰,胞浆微嗜伊红。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清楚。胞核可有较明显的多形性。有时见双核或多核。
- 核分裂罕见。有时瘤细胞胞浆透明,呈灶性聚集。
- 常见特征性圆形嗜伊红均质性物质存在于细胞之间或细胞内,特殊染色,如硫代黄色T,证实这种物质为淀粉样物质(amyloid)。淀粉样物质内常发生钙化,钙化物呈同心圆沉积(fig.4,5)。
| fig.2
fig.3
fig.4
fig.5
fig.6
|
| 良性肿瘤,但具有较成釉细胞瘤更明显的局部浸润性生长(fig.6)。
| |
| 组织发生:来自埋伏牙的缩余釉上皮,但也有人认为来自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