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鹏 人物小传:丛文铭,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106篇。现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全国肝胆肿瘤与移植病理协作组组长。 丛文铭压根儿也没想到,自己真的能像导师吴孟超院士期待的那样,成为我国肝胆肿瘤病理学科的专家。近10年来,他每年研读病理切片上万张,书写病理报告上千份,从未发生一例差错。 病理科是连接临床操作和基础研究的“桥梁学科”,病理诊断报告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最权威的理性诊断。所以,病理诊断报告被外科医生视为“金标准”,而病理报告人自然就成了最权威的“法官”。 本来,丛文铭非常渴望做一名风光的外科医生,可由于他成绩优异,发音标准,学校领导说他天生就是个做老师的料,于是,他便成了他们班唯一的留校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在他报考博士研究生时,有幸师从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吴孟超,他还以为自己的“外科梦”能实现了,但老师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命运。吴孟超说,“我开了一辈子刀,也只能开一个救一个,可如果能研究出根治肿瘤的办法,那才是千千万万个患者的福音”。从此,他就开始用智慧和毅力书写肝胆肿瘤的“金标准”。 当他满怀信心地来到病理科时,心一下子凉了,简陋的实验室里,只有一名实验员,没有一本参考书,有限的标本泡在刺鼻的福尔马林里。可是他就凭着那股子吃苦劲和爱钻研的精神,查资料、做标本,愣是让病理科成了全国肝胆肿瘤病理学科的“龙头老大”:完成累计超过10万例次的病理诊断;具有国内外最大的8000余例肝胆肿瘤手术切除系列的病理诊断经验。而他,也成了书写“金标准”的“医学法官”:完成了病理学由“描述性诊断”向“疾病诊断”的转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肝胆肿瘤3型7类99种病理学分类;首次建立肝胆肿瘤免疫组化诊断谱和病理诊断程序;主编出版了国内首部《肝胆肿瘤病理学彩色图谱》和《肝胆肿瘤诊断外科病理学》专著;首次提出小肝癌病理生物学特性的理论认识;首次建立筛选与诊断肝癌高危人群的SNP谱和评估肝癌临床阶段的LOH谱。 丛文铭笑称自己“胸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过哪一天要成为专家;他也笑称自己“目光短浅”,从来没有想过要看多远。但他知道自己的优点,那就是扎扎实实地做,一点一点地干。其实,也只有这样,跋涉在肝胆病理学科的领域里,他才会走得更远。 try { showAd(3,0,1); } catch(ex){} |
||
不好意思- 我没有丛文铭教授那么“闻名”, 只是来班门弄斧几句 ( 算起来,Edmondson教授还是我的师祖呢-所以有些发言权)):
Edmondson 和 Steiner对HCC病理的工作是对其分化程度(differentiation)进行分级, 即根据细胞异型性、细胞核的不规则性、染色深度和核浆比例将HCC分为1-4级。这个分类和WHO的高分化、中度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基本对等。
而HCC的分型则是针对HCC的组织学构型( architectural pattern)进行分类。分化程度和组织学构型两个参数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关联, 但不完全对等:比如,粱索型多为高分化,即Edmondson 1级, 而实体型多为低分化, 即Edmondson 3级。要依具体病例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