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nature3153 离线
关于病理中级考试,我掰着手指头数了数,前前后后总共花了6年时间,6年,人生有多少个6年,好年华又有几个6年,心酸,有客观因素,也有自身原因。客观原因是病理诊断这个专业太过于专业,研究生的书本能力再强也要重新开始学习显微镜下阅片本领;缺少系统的学习,网上有一些视频课,也有实地举办的学术会议,但是一般只是就某一个专题学习交流,知识点零碎,缺少系统性;医院对病理科的支持少:外出学习、病理文献、福利等。主观原因是自己不是足够努力,拿不出年轻时那股拼命三郎的拼尽,嘻嘻......
我说说自己的经历吧:虽然个人能力有限挣不了大钱,但是三五百元的还是比较在乎的,我医院考过中级可以涨八百工资,应该不算少了,这是我的动力之一。其次,10多年前我考过研究生,因为是专科生,基础不好,所以拼命学习,每天上午学习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天天如此,比上高中的时候还要用功、积极性还要大。如此地狱般的学习生活,坚持了两年多,的确锻炼了自己的坚强的毅力。考研学习的过程中,详细复习了生理、病理、内科、外科知识,对相关知识点有了相关全面细致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我后来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这一段经历对我的影也很大(考研通过了初试,复试,很遗憾最后没能去上学。也是自卑在心里,后来也就彻底放弃了)。
病理中级考试的前两三年主要是看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考试指南和配套的练习题,大概看了七八遍。因为考试指南全部是文字,没有图片,只看文字对于疾病的理解学习非常抽象,效率很差。我就找了很多电子书,比如刘彤华编写的诊断病理学,宋继谒主编的诊断图谱,还有诊断外科病理学。这些书中配有图片,但是数量比较少,需要把这几本书中的图片轮流看,比如复习到结节性筋膜炎的时候,我就在这几本书中找对应的图片。但是这些图片,和考试指南不是一一对应的,看起来比较费劲。
大概到了第4年,感觉学习提高不明显,到达了一个瓶颈节点,就在华夏病理网上找视频看,比如我复习到呼吸系统的时候,就把网上关于呼吸系统的视频挨个看,复习到神经系统的时候,就把和神经系统有关的,我认为有价值的视频挨个的看。如此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各个系统视频讲座,看了一遍。通过观看学习视频,结合四年对考试指南的复习,对病理诊断有了一个框架式的了解,这很重要:知道一个部位常见病是哪些,做试题的时候就会往相应的方向考虑(了解了各个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实际工作也实际指导意义)。
华夏病理网上有很多视频,但是这些视频需要你自己去找,有的可以在线直播,有的需要下载之后用播放器播放。还有这些视频都不是按照章节排序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凌乱,需要自己寻找。每个视频讲解的知识点,有的多一些,有的只是具体的某一个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狭窄,需要自己多看,丰富玩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4/5年的时候,考试指南中的文字内容已经熟悉,感觉接下来的还是要把重点放在图片上,通过看图才能了解疾病的真正本质,认识了图片,反过来又会促进对文字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记忆;通过看图片,才是真正学会病理诊断,毕竟自己从事的就是病理诊断工作。不同的书中,图片与考试指南文字介绍不是一一对应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各个书中的图片,并把视频授课中的图片拷贝,按照和考试指南对应的顺序一一整理成册,这样复习时,看完一个疾病的文字介绍,接着打开文件看看对应的图片,加深学习效果,(既学习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诊断水平----当然实际诊断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大大节约了在不同书籍中查找图片的时间。效果还可以吧。
第5年的时候,我又买了一套考试宝典的视频。那套视频我看了两遍,文字内容是完全靠背考试指南的,然后配一些图片。但是我感觉到那错配的图片数量太少、不够典型,不如我自己整理的内容。还下载了军医的试题,做了两遍,考试时会有一些原题,但是感觉不是很多。
到了第6年的时候,有侥幸的成分,也是水到渠成,第四门64通过考试。
哦,对了,说个小插曲:大概第5年的时候,我在淘宝上买资料时店家无意中告诉我说有who肿瘤分类,你要不要?我说你先发一几张截图我看一下。我这才知道有这本书(你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的社交是比较单调,也可以想象医院对科室的支持多么可怜),这本书上配的图片比较多,比前面提到的那几本书的图片要多一些,而且更典型一些。这本书中的文字内容非常多,没有办法找到重点,更没有办法把这些知识点全部记到脑子里,对初学者来说不适合看,我只是看中了这本书中的图片有价值,,把图片整理成册。
关于免疫组化,我科室不开展,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工作中遇到,需送到人民医院去检查。我觉得免疫组化就是死记硬背各种疾病常见的阴性阳性项目。后来在网上找到一本电子书,陈杰主编的免疫组化,里面对各种疾病常见免疫组化都有详细介绍,不过没怎么看。看是指南后面有介绍常见免疫组化项目及对应疾病,大家花时间背一下,有用。考试中遇到免疫组化考题,我是凭着对常见免疫组化项目对应的常见疾病理解来答题。
我自己的感觉:因为我一边从事病理诊断工作,一边学习考试。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了自己的实际工作,而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又促使自己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正所谓:理论联系实践。所以,个人觉得如果不看片子,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难度要大一些。我工作的前几年就是这样,片子做好送到县医院请老师诊断,我自己看片子也看不出子丑寅卯,过了好几年老师退休后聘请到我院才跟着手把手学习。
如果你不看片子的话,我建议你按照自己第一学历的专业去考中级,通过中级考试之后再尝试病理中级考试。我是后来才听说,医院有些同事,考了两个中级证。是自己死心眼,如果早知道病理这么难考,应该及时转变思路。我的同学毕业之后在学校当校医,天赋和我差不多,考的大内科中级,是一次通过。
现在回头想想我有两个经验教训:1:每年考完试之后都感觉到免疫组化的考点所涉及的题目不算少,但是科室没有开展免疫组化,相对比较陌生,我没有认真学习免疫组化的知识。至于每次考试的时候,遇到免疫组发的题目都感觉到比较头疼。2,没有对往年的真题认真复习。今年临考试之前一天我才把网上找到的历年真题,简单的看了一会儿,考试的时候感觉真题考点重复考的数目不算少。
我的经历就是这些。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意志是不是足够坚强!哲学上讲意识指导行动!只要意志足够坚强,毅力足够坚定,并付诸行动,有了行动肯定就会有收获。记住一句话:天道酬勤!
nature3153 离线
nature3153 离线
nature3153 离线
nature3153 离线
nature3153 离线
tiamndy101 离线
hailang7788 离线
nature3153 离线
2020.02.21
最近有不少同行咨询,今在此补充一些内容建议:
一:去年我科室常规病理只有1700,十年前才七八百例;科室没有开展免疫组化;个人一直没有外出进修的经历;聘请了一位外院老师,阅片时有指导,但仅仅局限于镜下所见(尽管如此还是要感谢老师带我入门)。 如我这般以“蚂蚁搬家”这种极端笨方法通过考试的少之又少,可以看做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写这个帖子的本意是想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分享给同样小规模科室工作的同行,所以请不要被我的经历影响大家的积极性,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学习深造机会,进步更快,考试更轻松。
二:病理从业人员少,市场上出售的参考书大概有这么几种,一种是人卫出版的考试指导和练习题,另一类军医版的资料。人卫的考试指导中的内容全是文字,对疾病知识点进行了概括,非常简练---尽管如此,仍显枯燥晦涩---故,需要自己配合专业书籍中的图片阅读理解,建议考试指导多看几遍,慢慢地就对本专业有了概括性理解。军医版的资料,今年网上有售。第三种是商业培训机构的内容,18年看过两遍,持中性态度。
三:如果科室工作量一千、两千、三千,知识面太窄,经验积累很慢,或者从事细胞病理工作,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大医院每年几万的工作量(包括免疫组化),这么多片子看完,自己的知识积累可以达到一定程度,应付中级考试,难度就小了很多。我县医院每年两万常规病理,有一位硕士一位博士,在校时没有学习阅片,工作后从事细胞病理,为了考试才看了一年的病理切片,二位是一次通过。这个例子证明:学习,关键还是要多阅片!
上述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敬请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