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在国家大力解放医生、促进社会办医的政策支持下,中国医疗界正在形成七大新变局,正自下而上地变革着医疗界:
大批卫生院被托管,权利被减
目前,我国医联体的建设主要有这四大类: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
对于基层来说,这四种模式实施最多、相对较成熟的就是县域内医共体,将县医院、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合理捆绑。
如果让县域医共体见成效,那么一定不是请几个专家到基层坐坐门诊,这种松散型医联体模式这么简单。近年,各地正在尝试着紧密型、完全型的医共体合作模式,也就是县级医院直接托管卫生院,如果是完全型,那么基本上卫生院会沦为县级医院的附属科室。
虽然这样卫生院的业务水平会在县医院的带动下直线上升,但同时实施同一管理模式,卫生院的自主权也会被削弱。同时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这块的大权也会易主了。
从长远上来看,要把病人留在县域内,只有基层医院齐心才能完成,而医共体就是捆绑基层三级医疗机构的有效手段,卫生院的管理权将逐步弱化也是一个趋势。
社会办医兴起,三级医院危机来了
随着国家对社会办医的鼓励及推广,三级综合医院的危机感越来越重。伴随分级诊疗等政策,三级医院门诊量大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广东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其中要求在门诊业务上,三级医院和镇街医院要逐步压缩和关停普通门诊,原则上仅保留专科(专家)门诊。
可见,为了顺应分级诊疗,降低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是改革的必然措施,三级医院门诊量被冲淡也在情理之中。
独立医疗中心遍地开花
为了实现医联体区域资源共享,国家鼓励医联体内可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互认检查检验结果。
首先从开办上,国家卫计委曾先后下发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安宁疗护中心等五类独立设置机构基本标准及管理规范,来支持这些中心的开办。
而在实施中,为了加快县域独立医疗中心的建立,也有地区将多家县医院检验科直接交由第三方进行并购。
虽然这是个案现象,但也传递了一个信号,以后这些检验类人才就业地点不单单是医院了,以后更多的会在独立医疗中心就业。
今年,还兴起了很多“共享医疗”模式,都是医生依托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自由执业。而区域内独立医学中心的完善必将带动这一模式的前行。
星星之火终究可以燎原,总之,检验、影像、病理等中心只归属医院的时代将被打破了,这些医务人员身份上也将会朝向社会人转化。
医生集团时代来了
由于多点执业等政策放开,越来越多的医生集团不断涌现,从传统的主要立足于小专科和区域化的模式,到实现跨地域、跨医院、跨科室协同合作,医生集团发展愈加多样化。
3年时间,中国医生集团的数量从0到数百家,迅速成为行业的焦点,并在持续冲击着现有医疗格局。
在上海,出现了签约近30家医生集团的公立医院,还出现了靠医生集团、医生团队撑起来的共享私立医疗平台;在全国,医生集团业态迅速蔓延,优势医生集团快速朝医疗集团方向发展,并把触角向多地延伸;深圳更是靠政策聚集了近两百家医生集团前往注册。
国内首家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医生更是直言,医生集团+时代来了,现在的医生集团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多余的县医院转型养老院,康复人才紧俏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医养结合服务却无法跟上服务,专业康复机构资源不足。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是必然的政策趋势。
为此,不断有地方发布政策,将部分二级医疗机构逐步转型为长期护理、养老机构。换句话说,部分地区二级医院过剩,而养老、康复护理等机构又匮乏,而二级医院虽然业务能不强,但是还是有一定成形的医疗运营经验,于是一拍即可,将多余的二级医院向医养结合方向发展。
养老机构有了,还得有人去服务。这对康复专业的人员来说,无疑是地位上的反转,在政策的带动下,未来几年内康复机构也必定会大批崛起。
医学检验、影像第三方化时代来了
医院临床诊断的70%依靠医学影像,医学影像作为“诊”这一部分的核心环节,市场空间巨大。
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在三甲医院中,一般医学影像收入占全院总收入的比例在两成左右,仅次于药品。而据研究显示,目前国内影像市场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其中独立影像中心市场规模500亿元。
面对500亿的大蛋糕,资本怎能不动心?而根据国家层面医改的精神,检验、影像等科室的第三方化将是大趋势。事实上,一些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检验科早就名存实亡,标本都是送第三方机构。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很多医院的相关科室将被剥离,第三方医学检验、影像等机构将成为医疗市场重要的力量,并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社会办医和医生资源的流动。
巨头企业纷纷杀入医疗界
近几年,巨头企业纷纷入局大健康产业,前有BAT,后有恒大、万科、万达等地产大鳄,以各自认为可操作的方式布局发力。除了几家巨头,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开始,国内至少30家地产公司进入医疗领域。
毫无疑问,健康服务业是国家未来要铁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市场规模巨大,巨头们的加入,必将对医疗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加速中国医疗市场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