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0 阅读:3117
永遠的寒夜(隨筆)

Rebecca 离线

帖子:2771
粉蓝豆:52
经验:3408
注册时间:2006-09-25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7-02-06 17:14|举报|关注(0)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永遠的寒夜(隨筆)

1968年寒冬里一个漆夜。我和哥哥迎着凛冽北风悄然地去看望一位苏联友人——娜塔莎,一位已故中国邮电总工程师遗孀。在五十年代她是汉口俄语补习夜校里最受崇敬一位苏联教师。我母亲曾经是她最得意门生之一。

寒夜中,娜塔莎打开了家门,见到我们到来她异常惊喜。看着我们兄妹俩竟一时咽哽起来。一进屋里她就把几乎冻僵的我们立即紧紧地搂入她怀里。在我们冰凉额头上不停地亲吻,泪流满面又几乎语无伦次地喃喃自语道:

“哦!天哪,小宝贝儿们,小宝贝儿……谢谢……太好了!”

她的儿子最良安详地站在她身边正温和微笑地望着我们。这位混血儿是我们就读那所中学高中校友。他身上凝结着欧亚混血明显优势:轮廓分明而生动斯拉夫式面孔;高大健硕身材;一头浓密褐色软发微卷曲着;优雅含蓄的东方气质。自文革以来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他了。

这是一个永远的寒夜。

窗外不停地怒吼着北风吹得娜塔莎家的窗户不停颤抖着。窗外墙外糊满了大字报大标语,在锋利北风吹刮下它们发出怪兽般凄厉尖叫声,让人内心一阵阵发怵。娜塔莎对我们指着窗子说:“已好久没有打开它们了。要是推开它们就会把大字报撕破,说不定会被请去‘坐飞机’!”

说完娜塔莎并拢双腿弯下腰,头朝下,双臂反剪朝后向上高高地举起来,在我们面前示范了一个标准‘喷气式’姿势。一下子把我们逗樂起来。我不由对眼前这位苏联母亲产生了一种由衷敬意:一位在艰难逆境中求生存的人尚能保持对生活执著与热情还有一分幽默与自嘲,她这一生就已經活得很辉煌。

最良,我们的校友。要不是文革到来眼看着他就要升大学,揭开自己人生崭新一页。然而这场不期而至灾难也使得他和我们一样面临着无法逃避的现实:常年辍学在家整天无所事事终日苦闷彷徨著。眼看着流年似水逝去却不知道自己命运前途在何方?那一晚我曾问过最良有没有考虑去苏联上大学,以推进一步自己人生进程。

“苏联?”他苦笑地摇摇头。尔后他略微沉吟一下说:

“如果让我选择,我更愿意去丹麦念书。”

“丹麦?你是说哥本哈根?安徒生故乡?”我由于惊讶急切失声叫了起来。

安徒生—一位贫穷终生未娶孤寂一生鞋匠的儿子,以他天才聪颖毕生勤奋,为这世上留下了多少无价之宝!那《海的女儿》、《野天鹅》、《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些童话如同一幅幅美仑美奂画卷闪过我脑海。

那一晚我们围着毕剥作响木炭盆烤火。慢慢地啜饮娜塔莎亲手煮的滚香俄式咖啡,津津有味咀嚼着当时配额供应粗制小饼干,无边无际漫谈着。我们谈到了高尔基和他的《童年》、托尔斯泰和他的《战争与和平》;谈到了屠格涅夫、普希金和俄罗斯灿烂文学和艺术;谈到了辽阔无边西伯利亚、美丽湛蓝贝尔加湖;当然还有那遥远巍巍乌拉尔山—那是娜塔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那一晚我们甚至谈到了自己的梦想与祈望。惟独娜塔莎始终没有提及炎凉变幻的世态和自己冷暖无常的一生。临别前在哥哥再三地怂恿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为娜塔莎母子低声吟唱了一首苏联歌曲:

集体农庄来了一位老妈妈
她的名字就叫着卡秋莎
啊,乌切尼莎,乌切尼莎,乌切尼莎(俄文:女教師)
最可爱的小女儿今年才十八
……

在告别娜塔莎母子时娜塔莎久久地搂着我不放,一种异样暖流如同母亲般温暖顷刻袭遍了我全身。她泪水婆娑地拉着我的手一再地说:“小宝贝儿,请再来看一看我,啊?答应我,一定再来,我的小宝贝儿!”

我怀着依依难舍复杂心情点点头算是答应了她。随即我们兄妹像影子一样地隐没在那苍茫萧瑟的寒夜中。

自去娜塔莎家那个永远的寒夜还不到一星期我便接到学校来的紧急通知:所有在校学生在三天之内统统都要无条件地报名上山下乡,都要到农村去到山区去插队落户下放劳动锻炼,必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必须到广阔天地里去劳动改造炼红心。

在下乡前夜我几乎通宵未眠。怀里揣捏着那张已被迁移到鄂北大别山下一个贫瘠如洗乡村落户户口迁移证心在无声恸哭。我知道那个一直萦绕着我让我刻骨铭心的“北大中文系梦”此刻已是彻底幻灭了!我已经是大别山下一个乡下人了,我大约永远也回不来了,可能永远也见不到娜塔莎了。

当三年插队知青勞動改造的日子已过去我被招工回城时,终于证实了我临下乡前夜那个最后的不祥预兆。

事实上在我离城不久,中苏双方在黑龙江流域边境线上长期的领土争端终于爆发了“珍宝岛”事件。娜塔莎母子的处境更加艰难了,他们终于向中蘇兩國提出了申请获准回到了苏联。

娜塔莎,一位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建功的老布尔什维克,乌拉尔矿工的女儿,一位紧紧追随爱情的俄罗斯女人,她永远地离开了这片曾给予过她温暖厚爱又让她迟迟不忍离去的大地,永远地离开了这块曾生养哺育过她心爱中国丈夫和自己骨肉的地方。

从那个永远的寒夜至今人类历史长河已无情地流淌过去1/4世纪。多少年来多少事如烟如云又如梦转眼瞬逝。惟有娜塔莎音容笑貌却挥之不去身影越来越清晰。

二十八年来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在我内心深处越来越紧迫地呼喊:

娜塔莎,您在哪里?娜塔莎,如今您在这世上哪里啊?!


1996年發表於《珠海特區報》文學副刊

【後記】:

娜塔莎的丈夫是早年的留蘇生,後來歸國服務於漢口郵政局任總工程師。不幸患急症重病不治去世於漢口協和醫院。五十年代末期中蘇交惡後,俄文也隨之失勢。多年來娜塔莎在漢口卷煙廠流水線上做一名香煙包裝工,賺取微薄薪水供養孩子讀書節衣縮食維持生計。因為愛上一位中國留學生,於是就跟著他義無反顧地去國他鄉,誰知命運不濟,丈夫早早撒手人寰離去,留下孤兒寡母飄泊異鄉艱難度日。屋漏偏逢連夜雨,可時運又是如此不濟......

「总说爱一辈子,好像生老病死是我们掌控得了似的。可何时聚、何时散、何时生、何时死,当真是不敌天命的。」— 張愛玲

自這篇文章發表後又過去了二十年。多年來沒有關於娜塔莎母子的任何消息…已經49年過去了。於是就明白了,有些思念的人啊,註定只能來世才能再相會的……

2017-2-6
於海邊寓所

标签:
0
signature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回复:0 阅读:3117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