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2 阅读:4521
漫谈病理学工作者如何创新 (三)

新兵 离线

帖子:0
粉蓝豆:1
经验:0
注册时间:2008-02-29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08-03-01 12:20|举报|关注(0)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漫谈病理学工作者如何创新 (三)

第三讲: 信息是创新的翅膀

三十年来,信息学及其相应工具的发展,从各方面大大改变了世界,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病理工作者来说,首先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能使我们迅速地掌握要创新问题的国际现状,这样,就使在基层工作的同道与在院校、科学院工作的同道,甚至国外条件优越的学者,在了解文献情况的问题上,起码是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再者,我们可以随时或及时地向顶尖的学者、专家、教授请教,请他们帮助我们解决诊断困难问题。这一点与过去也有根本性变化。当然信息学还可以帮助解决更多的问题,这些进步,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图像分析及电子邮件的建立,检索系统的大力发展以及各种数据库中GeneBank等的问世等等。

 (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要进行创新,进行科学研究,就要查明所研究题目相关的科学技术现状,包括国内,国际的现状,了解对这个问题别人目前已经研究到何种程度。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创新的基础工作。但是这种“查新”工作,自信息学发展以来,确实今非昔比了,   到这里,我确有“忆苦思甜”的感觉,屈指算来,我从事查文献的工作约有60年了,大部分时间,用的“手检”,近二十年才逐渐转“机检”什么叫手检呢?手检就是用手翻阅医学献索引得办法,来了解当时国际文献的情况。

最常用的索引工具书是”Medicul Cumulative Iudex”, 它是一种索引杂志,定期出版,上面按顺序记载着世界主要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的题目、作者、发表在何年、何卷、何期以及哪几页的何种杂志上。首先,这种手检只能了解题目,连文章的摘要也看不到;第二,花费时间比计算机检的时间多成百上千倍。也就是说,若手边有全部的Cumulative Index。用手一本一本的翻阅,消耗大量时间;第三,真正的问题是,解放前后我国医学院校的图书馆,或者完全没有这个索引杂志,或者只有残缺不全的版本。这是因为1937年到1949年,我国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及时订阅或收到国外的杂志相当困难。所以解放以后,长期以来只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有一套齐全的Cumulative Index,要亲自到那里阅读,才有机会了解到国际文献的大概。可以想象上世纪80年代以前,要想了解文献情况有多么困难。

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您自己的电脑前,可以通过Entrez PubMed用关健词查阅文献。 PubMed是美国国家医学及生物学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包括了146万条从生物及医学期刊的摘录内容。打开PubMed就可以看到有关问题国际文献,有作者、题目发表的期刊的名称、年代、卷、期以及页数,还可以点击作者阅读有关摘要,甚至看到文章的全文(有的要交费)。不但可以看到一般医学资料,也可以专门了解基因、核酸、蛋白、专著以及著者的各种信息,几小时就可以使我们掌握该问题的大致情况。

   大家都晓得有一个Google互联网,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搜索网站,通过它可以看最新的资料和信息、专著、专题、综述等,大大补充了PubMed的不足,此外,也可以通过百度(Baidu)等中国网通过关键词查到国内的有关文献,通过杂志的卷、期、页数、查到某篇文章,对了解掌握国家的文献大有帮助,总之,一件过去很难做到的基础工作,现在完成它是轻而易举了。

 (二)向顶尖的病理学家学习

 早在解放之初,有机会向国内的著名的病理学家学习,使很幸运的机遇。解放之初,我国有一批曾在国外留学,学有所成,精于病理诊断的病理学家,如:胡正祥、梁伯强、谷镜研、林振纲、秦光裕、吴在东、李佩琳、杨述祖等等。国家非常重视这一批专家,委托他们各自举办了多届师资培训班,每年一次,发挥了他们极其重要的作用,学员毕业后补充了各医学院校的病理师资。当时的学员,现在多已年过古稀,在我国病理学的发展中起了骨干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研究生培养成了提高的主要渠道,国内进修也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几十年来,院校师资,科研人员以及广大临床诊断的人才,严重断层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近二十年来,远程会诊从无到有,沟通了国内外的病理会诊力量。学习的情况,解决问题的途径更方便,更有效了。美国陆军病理研究所(Army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AFIP)曾集中过125位会诊专家队伍,而且对国外的会诊,有一时期完全免费。目前基层单位,边远单位的病理工作者,若遇到疑难病例,可以随时从显微镜下用数码相机采取这个病例标本的多个照片,存在计算机里,写好电子邮件附上病历,把片粘贴在电子邮件上,发给北京、上海、香港或是其他城市,甚至国外,精于某些方面的诊断专家,请求会诊,一般都能及时的得到电子邮件返回的意见。对有些著名专家,远程会诊已经成了他们晚年的主要任务和快乐的来源。

(三)网上提高,网上创造

大家比我更熟悉华夏病理学网站,我初次接触这个网站,就觉得这个网站办得生动活跃,内容丰富,广泛深入,国内国外的人气很旺。其中有系统的专家讲课,各种问题的讨论,病理的会议现场传真,疑难病例的讨论或会诊等。访问就开眼界,阅览就有收获。您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例,可以贴在网上要求大家会诊,征求大家意见,坚持长期上网会诊并邦助会诊其他同道的切片,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水平,甚至您的希望,您的梦想,您的创新都能得到网站的邦助。华夏病理网是病理工作者的亲密朋友。

信息学的翅膀邦助我们在创新的天空中遨翔。

标签:
本帖最后由 涣涣 于 2015-11-13 09:41:04 编辑
0
添加参考诊断
×参考诊断
  
回复:12 阅读:4521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