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 阅读:938
没有年俗,我们过年还有什么意义?

路人 离线

帖子:126
粉蓝豆:1
经验:191
注册时间:2013-12-15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6-02-05 11:09|举报|关注(0)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开栏语:眼看着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但是您了解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熟悉、看重的节日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含义吗?春节习俗你知道多少?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民俗文化专家,为大家聊聊过年的那些事儿。

  本期我们请来的是刘一达先生。

  刘一达,京味儿作家,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归到《北京童谣》里的“腊月歌”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小年一到,家家放炮。爆竹一响,意味着过年的大幕正式拉开。北京人对春节重视,体现在过年的一个顺口溜儿上:

  小小子儿,你别烦(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蘸;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煮白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个顺口溜儿也被人称作“腊月歌”,在京城已经流传很久了,甚至有人把它归到了《北京童谣》里。

  笔者在几年前的电视节目里,也看到有民俗专家在详解这个年俗顺口溜儿,认为顺口溜儿准确地反映了京城的年俗,如顺口溜儿所说,春节的头七八天,每一天该干什么,都是有讲究的,并且追根溯源,找出了其中的出处。

  应该说,这个顺口溜儿比较贴切地反映了老北京的年俗。春节前,念叨念叨这个顺口溜儿,也能增加点儿过年的喜庆气氛。但是笔者认为,这个顺口溜儿只是年俗的“写意”,或者说突出的是过年的味道,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在人们过年的年俗。

  为什么说“二十五,炸豆腐”?

  顺口溜里说“二十三,糖瓜蘸。”为什么这天要吃糖瓜儿(北京人也叫关东糖)呢?因为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所以得在他的嘴上抹点儿糖。

  可是您说现如今,谁家里还有烧柴禾的炉灶,并且去供灶王爷呀?年轻人也许连灶王爷“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了。此外,人们忌惮糖尿病的侵扰,都怕血糖高,谁为了那个不知长什么样儿的灶王爷去嚼关东糖呀!所以,“二十三,糖瓜蘸”这一年俗,早已不适用当今时代了。

  当然,时过境迁,过年的风俗也要与时俱进。您如果细琢磨,这个过年顺口溜儿的每一条都过时了。相信过年之前,城市的家庭炸豆腐、煮白肉、杀公鸡、把面发的不会很多了,尤其是年轻家庭。

  现如今,北京人过年讲究到餐馆吃年夜饭。一顿年夜饭,这些需要自己动手的什么炸豆腐、把面发等繁琐的年事全都解决了。

  当然,这个顺口溜儿反映的是老年间过年的习俗,难免不带有迷信的色彩,比如“二十五,炸豆腐。”

  为什么要在这一天炸豆腐呢?因为民间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要下凡到民间微服私访,恰逢在家“看家”的灶王爷到宫里述职(汇报工作)去了,所以没法替家里的主人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了。人们又怕玉皇大帝知道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再向他祈福不灵验了,所以故意装穷,才炸豆腐。

  过年顺口溜儿并不是北京的专利

  笔者查阅了许多关于老北京年俗的史料,发觉这个流传很广的过年顺口溜儿,并不是老北京的“产物”,至少在民国以前,有关北京民俗风情类的书里,找不到这个顺口溜儿。估计这个顺口溜儿产生的年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了八九十年代被人们重新提起,并有所发挥。

  我认为这个过年顺口溜儿,只是北京人对年俗的大概描述,带有“写意”特色,并不是全部,因此人们没有必要去牵强附会,寻找它的出处。

  说实在话,这个过年顺口溜儿并不是北京的专利。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发现,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东北等地都有过年顺口溜儿,而且跟北京的基本相同。

  比如天津的过年顺口溜儿是:“小小子儿,你别烦(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蘸;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吊酒;三十晚上熬一宿······”

  再比如河南的过年顺口溜儿是:“小小子儿,你别烦(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灌酒;三十晚上熬一宿······”

  又比如陕西过年顺口溜儿是:“小小子儿,你别烦(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捏饺儿······”

  您看这些地方的过年顺口溜儿,是不是跟北京的大同小异?与此同时,这样的顺口溜儿,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比如:“二十四,写大字。”“二十四,贴对子。”“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等等。

  “考证”的年俗没人去照方抓药

  从这个顺口溜儿,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地区过年的年俗基本一样。

  中国历史长时期是农耕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春节的许多民俗也与农事和农民的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城市化以后,许多年俗已不适用了。例如过去人们的日子穷,平时吃不上肉,所以过年要杀猪宰羊,要割肉炖肉,并且称之为“年肉”。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天天像过年,谁还知道什么是“年肉”呢?

  笔者认为年俗是过年的基本点,没有年俗,我们过年还有什么意义?但我们强调的是年俗的精神实质,比如年俗中的贴对联、贴窗花、扫房子,洗邋遢,以及祭祖、拜年等,都蕴含着非常美好的寓意,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

  既然过年顺口溜儿是一种“写意”,我们就没必要去追根寻源,跟那些民俗顺口溜儿较真,非要找出为什么二十七要杀公鸡,为什么二十八要把面发的出处。

  话又说回来,这些年俗您就是“考证”出来,也没人去照方抓药。比如“二十七,宰公鸡”。相信现在已经没有人非要到腊月二十七这天去宰只鸡,而且还是公鸡了。


标签:
0
回复:1 阅读:938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