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分子靶点检测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舯瘤,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驱动;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ll7或DOG-1表达阳性。局限期的GIST依靠手术切除, 能够手术切除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50%。GIST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率高, 对传统的放疗、化疗不敏感。自从KIT和PDGFRA基因突变被发现以后, GIST 患者治疗模式彻底发生了改变。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晚期GIST 患者治疗的药物是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格列卫),它是一个口服的小分子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属于分子靶向药物,能阻断c-kit基因产物,抑制络氨酸激酶活化,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预后。c-kit属于原癌基因,该基因大多数位点突变的GIST患者对格列卫治疗反应良好,11号外显子突变者采用格列卫治疗疗效最好,9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疗效次之,而野生型GIST的疗效最差。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1年版)推荐9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提高用药剂量可显著提高疗效。但D816V突变与耐药有关。
PDGFRA基因即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该基因突变可导致恶性肿瘤的产生。在28%-67%突变的GIST患者中存在PDGFRA突变。研究发现,PDGFRA基因18外显子中最常见的是D842V突变,有此突变的GIST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PDGFRA 12、14外显子突变对伊马替尼敏感。PDGFRA突变与c-kit基因突变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检测肿瘤患者PDGFRA基因突变情况可用于判断格列卫治疗能否有效。《2011中国胃肠道间质瘤共识》推荐伊马替尼治疗前应检测c-kit 9、11、13、17外显子突变情况和PDGFRA12、14、18外显子突变情况。用于辅助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遗传和肿瘤基因的突变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治疗药物和最佳的方案,从而实现对每一个患者进行“量体裁衣”式“定制”治疗,这不仅能够明显地提高有效率,而且可以避免严重毒性,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