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这里面的事挺多的,我分条随便说说吧。
1、细胞学重点在看“有无”细胞病变,除HPV外的其他感染因素算是副业了,无所谓。个人觉得不必让临床对细胞学“诊断”感染因素寄予厚望,应当让她们习惯或明白:“我们的重点是细胞病变与否”。“检验科发现滴虫了,你这没有发现?”“病理科发现霉菌了,你检验科发现不了?”这些疑问都不必要。
2、细菌性阴道病,是一次WHO会议上确定的名词,曾用名“非特异性阴道炎”“加特纳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后来,大量临床资料显示,此类疾病主要是病人不适感觉,并没有阴道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相当一部分没有白细胞反应,故认为只是一种”病症“,而不是”炎症“,故最终更名为”细菌性阴道病“。
3、滴虫性阴道炎时,相当一部份并发”细菌性阴道病“的镜下表现,即菌群失常,线索细胞。此时,检验科应当重点放在滴虫上,而忽略”细菌性阴道病“,因为个人认为没必要给她安上两个”疾病“。
4、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标准,在临床教材上有好几点,主要是表现,白带性状,气味,检验的线索细胞,胺试验.实验诊断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线索细胞",而不是胺试验或BV试验.
5、线索细胞实质是鳞状上皮细胞,是来源于阴道或宫颈的”鳞状“上皮。典型的线索细胞表现如下:细胞表面附着大量细菌(多为加特纳菌),胞浆内进入大量细菌,细胞核结构模糊不清,胞浆边缘不光滑如爆竹线索。实际上,这样的标准把握起来是很难的,因此才有”是否线索细胞“的争论,在统计”>20%"这些数字时,差异巨大。
6、个人经验,对线索细胞不能机械把握,而应当把重点放在背景细菌群变化上。大专教材,把每油镜视野乳酸杆菌 <5 视为异常。这个我没有去研究过。我只是觉得,当菌群异常时,乳酸杆菌明显减少,非乳酸杆菌大量繁殖,超过乳酸杆菌的数量。这个非乳酸杆菌,不仅是加特纳菌GARDNER,也包括链球菌,MOBILUNCUS,其他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等,种类繁多。正确识别乳酸杆菌才是重中之重。
7、细菌性阴道病时是否一定形成线索细胞?答案是:不一定。如果是加特纳菌为主,是易形成线索细胞的。因此那个“>20%,>60%"就值得商榷。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加特纳菌所致的细菌性阴道病,这个数字作为标准是不妥的。
8、细菌性阴道病是性病吗?有些书归为性病。我个人觉得有些过了。何必乱扣帽子上纲上线呢,自身也可以出现这样的疾病,与性传播不一定相关。
9、个人意见,细胞学对此的报告用语是”菌群生态变化,可能患有细菌性阴道病“,这个”菌群生态变化“不仅限于发现线索细胞,也包括背景中菌群变化。
10、因此,对楼主的问题”线索细胞的数量“或者说”标准“,我个人认为:”就看乳酸杆菌“。正常情况下,乳酸杆菌占优势,如果逆转,乳酸杆菌明显减少或不见,自然就是”菌群生态变化“了,摒弃那些机械的数字为宜。
lgq501362390 离线
bingshan1123 离线
蝴蝶兰dali2003 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