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博士面试尘埃落定,学位论文也将付梓,终于可以记一些流水账分享一下本次美国-加拿大病理学会年会参会所见所闻所想了。
参会的动机
2009年,那时的我上大学三年级,那会儿我的阿姨参加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做了一个presentation,我真的好羡慕她。虽然那时就读临床医学专业,但是从小就在医学院长大,后来也选择了医学,因此职业规划早早就开始了,那会儿就已经决定将病理学作为将来的执业和研究领域。记得当时还在人人网上发了一个帖子,YY了一下自己以后在USCAP做发言。2011年,我结束本科医学教育,即将进入研究生的学习,看到医院网站上刊登了一位关系很好的学长作为大陆地区唯一的医生等上某外科学会的讲台,这更是播下了理想的种子。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导师及导师组的资助指导下,各位同学和各位同仁帮助下,开展了课题的研究也一边钻研诊断。第一次导师带领我出差,安排我在一个全国的读片会上做一个case presentation(第一次公开做演讲就是大场面,很流汗),回程路上,便和导师提起,想将课题部分工作总结投给USCAP,他很支持。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课题也在一点点的进展。
忐忑的投稿
我的课题涉及比较晦涩的信号通路,也涉及比较实用临床病理,还有一些较为时髦的靶向治疗疗效预测。今年夏天,数据陆陆续续的出炉了;到了10月份,看到USCAP的年会开始征集稿件了,时间很紧迫。急急忙忙总结好摘要,给了导师,第二天陪女友旅游去,路上还不忘发信息给导师,请求在deadline之前修改好投出去(因为投稿需要45美金,有点舍不得自己掏钱,嘻嘻)。导师很幽默的回复:放心。截止日期前,文章投出去了,修改后的文章已经面目全非,阅读后不得不深深敬佩导师的笔上功夫之细腻,无论是临床病理还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表述,驾驭的炉火纯青,绝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
好消息, 去还是不去
11月份收到邮件,说稿件被录用了,但是尚未公布是壁报还是大会发言。因为医院仅仅赞助大会发言,壁报要从导师科研经费支出。我深知病理学科申请经费不易,所以浪费导师的经费,便暗自祈祷能够oral。导师一方面鼓励我,一方面也泼泼冷水说USCAP的发言很难中的,不光对中国医生如此,对欧美日本的医生也是如此,他怕我期望值太高会失望。12月份接到导师的电话,他用无比温柔的声音告诉我,我们的文章被录用为发言了。激动之余,另一个问题来了,3.1日开幕,3.3日发言,最早3.5日回国,3.8号需要参加博士入学考试,因为课题等原因没有复习不说,时差倒不过来怎么办?一番纠结之后,决定,去!在各位老师还有同行的师姐帮助下,准备好签证材料,顺利拿到签证。在父母的资助下,预支好酒店、机票等。
漂洋过海
第一次去美国,紧张而激动,更多的是焦虑,因为怕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亮相掉链子,给中国人丢脸,而且又担心回国时差倒不过来等。到了美国之后,南加州人那种灿烂的笑容,社会的包容消除了我的焦虑。同行的师姐,还有在那边做访问学者的师姐对我也是十分关心、照顾,这都给我十足的勇气。第一天休息休息逛逛街,不幸时差未调整好,睡过时间,错过了全美华人病理学会的伴随会议。第二天会议check in,随心所欲逛逛各个会场,第二天都是一些大佬们讲课,没有什么新东西,文献上都有。陪着师姐随便听听,顺便social一下。
学术交流
第三天是重头戏:壁报展出和会议发言。我是血液病理会场第一位发言,13:30开始。因此早上观摩其他会场讲着如何临场发挥。逛了一逛poster,真的受益匪浅。和研究者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驻足洗耳恭听各位大佬的言论,这些是书本、文献上听不到的,只有私下的场合才可以了解到的,因为这些观点比较锐意,或许激进,但却是未来的方向。遇见以为崇拜已久的大佬,递上名片寒暄,告诉他我的研究方向,并希望下午能够来指点。中午冲回宾馆,沐浴,打上领带,赶赴会场。导师组另一位教授,也是未来的导师特意来帮我照相,还有科室的其他老师,兄弟医院的老师都来了,真的好感动啊。稀里哗啦做完排练已久的演讲,开始回答问题。听众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非常有价值,应该都是小同行,这是国内参会不曾有过的感觉。不幸的是,一位听众的问题没有怎么听懂,没有回答好。那个听众,是个亚裔,口语非常纯正,说的不快,可能真的是太过于紧张了,有些失误。上午套磁的那个大佬,特意来提几个问题,当然是变相的给我的研究工作提建设性意见的。淋巴瘤的研究8个发言,其中6个是华人病理医生做的发言,除我之外都是在美国训练的医生。在坐的华人医生也很多,所以会下讨论完全可以用中文。晚上继续social一下,回酒店,自己掏钱升级豪华经济舱以确保回程的休息。路上磕了一颗安眠药,直接睡到中国。回国后在昏昏沉沉中完成考试等等。
感想
1. 中国大陆的声音有待加强:由于国内病理执业现状,无法像临床医生那样获取各种途径的资助参会;另一方面,国内医学研究与实践在国际上话语权很弱,病理学科则更弱,原创性有价值的临床、基础、转化性研究并非很多,所以在国际会议上展示自己研究的机会不多。但是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明白如果要开发未来的市场,则必须尊重病理这一学科;另一方面,英文好锐意劲取,富有精力的新一代医生成为骨干,这样的局面会扭转。
2.东方不亮西方亮:现状和原因,就不解释了。
3.与临床合作挖掘临床资源,汲取基础研究:第一节病理科,老师就是病理是临床和基础的桥梁,但是目前贯彻的实在不彻底。我这次投稿的这个研究由病理科流式细胞学筛选获取病例,由组织学诊断确认,拿到新鲜组织做了很多工作,再设立体外实验分子生物学,模拟体内的环境,进行验证,最后八股文一般结合临床信息,做临床病理分析。上述环节需要,细胞病理学医生、组织病理学医生、实验室研究者、生物样本库、临床医生及技术员的贡献。还有很关键的就是文字包装了。有了这些,我们完全可以走在世界最前沿。
4.集体认同感:USCAP年会期间很多医院都有类似“校友”会的接待晚宴,接待这个医院学习、工作、进修过的医生。这是一个增加集体荣誉感的好机会,在social中带了很多合作的机会。
5.自信心:中国可研究的资源很多,踏踏实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大有可为之处。同时美国训练的医生大部分是合格的,因为他们培养规范,但是卓越的人也是以小比例形式出现的,这个比例我想并不比中国高太多。
最后,感谢病理科所有的老师,医院的支持,同学师姐师兄的热情帮助和关心!
hanyisheng 离线
shanghainese 离线
changyuemd 离线
在上海进修时就对维格刮目相看,因为太优秀,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国际泌尿学会上他的现场翻译,不仅翻译的如鱼得水,而且能临场运用富有中文格言、成语等富含文学底蕴的词汇,可见英文和中文的双重水平着实不一般!李老师也是很赞赏的!加油,前途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