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K1905 于 2014-03-24 20:57:08 编辑
我的诊断意见(和zhouquan一样):实性乳头状癌合并少许粘液癌
参考:
mmmjjj222的博文:
导管内实体型乳头状癌
2012-03-10 19:07 阅读(847) 评论(0) 分类:专业心得
王曦老师在乳腺乳头状病变中,有一例是导管内实体型乳头状癌:是有明确临床病理特征的导管内乳头状癌亚型,可以同时伴有浸润性癌,如粘液癌、神经内分泌(样)癌,临床及镜下特征如下。
临床表现: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年轻患者可见到。与经典型乳头状肿瘤相似。乳头溢液是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且肠胃血性溢液。主要位于乳头与乳晕周的乳腺组织,可伴有导管扩张和积液。
肉眼表现:手术中观察更易发现肿瘤,而术后标本的病变定位较困难。因此术中进行病变标记,术后细致和广泛的取材对于发现病变和确诊非常重要。
光镜观察:在实性乳头状病变基础上出现粘液分泌。肿瘤细胞呈实体性增生充填整导管腔,瘤细胞间有纤维血管轴心形成,轴心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或形成假菊形团。病变导管膨胀性扩张形成圆形或偏心性不规则管腔,管腔内缘可见残留的固有腺上皮。部分肿瘤性导管遗留中央或偏心性不规则腔隙。肿瘤细胞小到中等大,细胞形态多样,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印戒样(含细胞内粘液),细胞界限多较清晰,细胞呈相嵌状排列。细胞质多为中等量,嗜酸性颗粒状或淡染透明。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位置居中或偏位,可使瘤细胞呈浆细胞样。染色质多细致淡染,可见小核仁。核轻-中度异型,核分裂活性分布不均匀。细胞外粘液量多少不等,可以粘液湖形式出现在肿瘤细胞群中,或位于乳头轴心与肿瘤细胞间;部分区域粘液位于导管周缘上皮与基膜之间;部分粘液进入间质形成粘液湖。
免疫组化:CK8(+)、基底型CK(-),肌上皮标记有争议:神经内分泌标记:可不同程度表达、CgA、Syn;其他:ER、PR(+),HER2(-)、Ki-67阳性指数较低。
鉴别: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和伴有UDH的导管内乳头状瘤。
预后:不伴有浸润性癌的实性乳头状癌预后很好,偶尔局部复发。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的研究
【摘要】: 乳头状肿瘤的病理诊断一直是乳腺病理学的难点之一,其定义、分类和诊断标准的不一致性以及良恶性病变的相互误诊使得对其的认识复杂化。1995年Maluf等提出一种新的乳头状肿瘤类型: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具有四个显著的病理特征:导管内肿瘤、实体性乳头、常常伴有粘液分泌和神经内分泌分化。到目前为止,除了早期的极少数文献报道过正常乳腺组织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外,正常乳腺组织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尚未得到公认。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在2003年WHO关于《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中被称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实体变型”。 目前对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相关研究较少,其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仍未被充分认识。更重要的是,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在良、恶性质判定上非常困难,从而导致患者的临床治疗各有差异。此外,乳腺病理诊断中出现的一些新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它们在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中的表达和诊断价值尚未检索到相关报道。 本课题对73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Immuno histo chemical, IHC)、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 FISH)进一步认识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免疫表型特点以辅助诊断,并通过随访深入认识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本研究的主要实验结果: 1.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4.7岁。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3例中有31例检出癌转移。 2.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性乳头状病变,43例出现浸润癌,其中25例同时出现神经内分泌癌和黏液癌,18例仅出现神经内分泌癌,6例为微浸润癌,其中2例同时出现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4例仅出现神经内分泌癌。周边常可伴有经典的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细胞多边形、卵圆形或梭形,呈印戒样。胞质丰富,嗜酸性或细颗粒状。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51例核分裂象<5/10 HPF。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角蛋白(CK34βE12、CK5/6)呈阴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67.1%,在导管周围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73.9%。嗜铬素A(Chromogranin A, CgA)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 Syn)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阳性率分别为89.0%,86.3%,95.9%。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10.2%。73例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染色的肿瘤大部分呈阳性,Her-2大部分呈阴性。 4.荧光原位杂交:针对3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Her-2呈弱阳性表达(+)的病例进一步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其结果呈阴性;对3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Her-2呈阳性表达(++)的病例进一步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其结果呈阳性。 5.透射电镜观察:3项神经内分泌标记均阳性的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肿瘤细胞胞浆内可以见到两种不同形态的散在的电子密度较高的神经内分泌颗粒 6.随访:本组病例中获得了68例(93%)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2-63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显示:66例患者为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患者行左乳腺改良根治术后25个月被确诊为乳腺癌肝右叶转移。行转移灶切除术后生存至今。另外1例患者行左乳腺单纯切除术后36个月骨扫描显示“第4、5腰椎出现癌转移灶”,目前接受放射治疗后“带瘤”生存至今。 7.本组病例中按发病年龄分组,Ki-67阳性表达率在>50岁年龄段(阳性表达率为23.1%)低于≤50岁年龄段(阳性表达率为25.0%)。按肿瘤大小分组,直径>2 cm时Ki-67阳性表达率(25.0%)高于直径≤2 cm时的Ki-67阳性表达率(22.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分组,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时Ki-67阳性表达率(41.9%)明显高于不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时的Ki-67阳性表达率(9.5%),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结果提示: 1.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导管内癌。 2.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好发于老年女性,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类型而引起注目。 3.部分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 4.尽管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在细胞和组织形态学上很有特征,但其诊断还是靠免疫组织化学和(或)超微结构特征共同确定。当大部分细胞均显示嗜铬素A (Chromogranin A, CgA)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 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阳性时,可以作出明确诊断,此时不一定需要电镜证实。 5.免疫组织化学Immuno histochemical, IHC)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以及随访资料显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具有良好的预后及生物学行为。 6.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病人的预后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与发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且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时预后更差。
我的诊断意见(和zhouquan一样):实性乳头状癌合并少许粘液癌
参考:
mmmjjj222的博文:
导管内实体型乳头状癌
2012-03-10 19:07 阅读(847) 评论(0) 分类:专业心得
王曦老师在乳腺乳头状病变中,有一例是导管内实体型乳头状癌:是有明确临床病理特征的导管内乳头状癌亚型,可以同时伴有浸润性癌,如粘液癌、神经内分泌(样)癌,临床及镜下特征如下。
临床表现: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年轻患者可见到。与经典型乳头状肿瘤相似。乳头溢液是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且肠胃血性溢液。主要位于乳头与乳晕周的乳腺组织,可伴有导管扩张和积液。
肉眼表现:手术中观察更易发现肿瘤,而术后标本的病变定位较困难。因此术中进行病变标记,术后细致和广泛的取材对于发现病变和确诊非常重要。
光镜观察:在实性乳头状病变基础上出现粘液分泌。肿瘤细胞呈实体性增生充填整导管腔,瘤细胞间有纤维血管轴心形成,轴心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或形成假菊形团。病变导管膨胀性扩张形成圆形或偏心性不规则管腔,管腔内缘可见残留的固有腺上皮。部分肿瘤性导管遗留中央或偏心性不规则腔隙。肿瘤细胞小到中等大,细胞形态多样,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印戒样(含细胞内粘液),细胞界限多较清晰,细胞呈相嵌状排列。细胞质多为中等量,嗜酸性颗粒状或淡染透明。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位置居中或偏位,可使瘤细胞呈浆细胞样。染色质多细致淡染,可见小核仁。核轻-中度异型,核分裂活性分布不均匀。细胞外粘液量多少不等,可以粘液湖形式出现在肿瘤细胞群中,或位于乳头轴心与肿瘤细胞间;部分区域粘液位于导管周缘上皮与基膜之间;部分粘液进入间质形成粘液湖。
免疫组化:CK8(+)、基底型CK(-),肌上皮标记有争议:神经内分泌标记:可不同程度表达、CgA、Syn;其他:ER、PR(+),HER2(-)、Ki-67阳性指数较低。
鉴别: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和伴有UDH的导管内乳头状瘤。
预后:不伴有浸润性癌的实性乳头状癌预后很好,偶尔局部复发。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的研究
【摘要】: 乳头状肿瘤的病理诊断一直是乳腺病理学的难点之一,其定义、分类和诊断标准的不一致性以及良恶性病变的相互误诊使得对其的认识复杂化。1995年Maluf等提出一种新的乳头状肿瘤类型: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具有四个显著的病理特征:导管内肿瘤、实体性乳头、常常伴有粘液分泌和神经内分泌分化。到目前为止,除了早期的极少数文献报道过正常乳腺组织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外,正常乳腺组织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尚未得到公认。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在2003年WHO关于《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中被称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实体变型”。 目前对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相关研究较少,其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仍未被充分认识。更重要的是,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在良、恶性质判定上非常困难,从而导致患者的临床治疗各有差异。此外,乳腺病理诊断中出现的一些新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它们在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中的表达和诊断价值尚未检索到相关报道。 本课题对73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Immuno histo chemical, IHC)、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 FISH)进一步认识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免疫表型特点以辅助诊断,并通过随访深入认识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本研究的主要实验结果: 1.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4.7岁。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3例中有31例检出癌转移。 2.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性乳头状病变,43例出现浸润癌,其中25例同时出现神经内分泌癌和黏液癌,18例仅出现神经内分泌癌,6例为微浸润癌,其中2例同时出现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4例仅出现神经内分泌癌。周边常可伴有经典的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细胞多边形、卵圆形或梭形,呈印戒样。胞质丰富,嗜酸性或细颗粒状。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51例核分裂象<5/10 HPF。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角蛋白(CK34βE12、CK5/6)呈阴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67.1%,在导管周围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73.9%。嗜铬素A(Chromogranin A, CgA)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 Syn)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阳性率分别为89.0%,86.3%,95.9%。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10.2%。73例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染色的肿瘤大部分呈阳性,Her-2大部分呈阴性。 4.荧光原位杂交:针对3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Her-2呈弱阳性表达(+)的病例进一步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其结果呈阴性;对3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Her-2呈阳性表达(++)的病例进一步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其结果呈阳性。 5.透射电镜观察:3项神经内分泌标记均阳性的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肿瘤细胞胞浆内可以见到两种不同形态的散在的电子密度较高的神经内分泌颗粒 6.随访:本组病例中获得了68例(93%)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2-63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显示:66例患者为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患者行左乳腺改良根治术后25个月被确诊为乳腺癌肝右叶转移。行转移灶切除术后生存至今。另外1例患者行左乳腺单纯切除术后36个月骨扫描显示“第4、5腰椎出现癌转移灶”,目前接受放射治疗后“带瘤”生存至今。 7.本组病例中按发病年龄分组,Ki-67阳性表达率在>50岁年龄段(阳性表达率为23.1%)低于≤50岁年龄段(阳性表达率为25.0%)。按肿瘤大小分组,直径>2 cm时Ki-67阳性表达率(25.0%)高于直径≤2 cm时的Ki-67阳性表达率(22.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分组,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时Ki-67阳性表达率(41.9%)明显高于不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时的Ki-67阳性表达率(9.5%),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结果提示: 1.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导管内癌。 2.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好发于老年女性,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类型而引起注目。 3.部分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 4.尽管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在细胞和组织形态学上很有特征,但其诊断还是靠免疫组织化学和(或)超微结构特征共同确定。当大部分细胞均显示嗜铬素A (Chromogranin A, CgA)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 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阳性时,可以作出明确诊断,此时不一定需要电镜证实。 5.免疫组织化学Immuno histochemical, IHC)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以及随访资料显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具有良好的预后及生物学行为。 6.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病人的预后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与发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且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时预后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