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于 2008-01-07 23:23:00 编辑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最早出现的自觉症状往往是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脾肿大可引起左季肋部或左上腹沉重不适、食后饱胀的感觉。由于症状进展缓慢,就医时往往离起病已有数月之久。较少见的症状有背痛或四肢痛,因脾脏梗塞而觉左上腹或左下胸剧痛。晚期当血小板减少时皮肤、齿龈易出血,女性可有月经过多。白细胞过多的病人,有时可发现由于白细胞在血管内“阻滞”或栓塞而诱发的症状,如视力模糊、呼吸窘迫以及阴茎异常勃起等。在这些病例中,其白细胞计数常远远高于500×109/L。体征,最突出的体征是脾肿大,一般病人初次就诊时常常已达脐平面以下,坚实、无压痛,但如有新近发生的脾梗塞则有明显的局部压痛,并可以听到摩擦音。慢粒有贫血和脾肿大时,须与肝硬化、血吸虫病、何杰金氏病相鉴别。肝脏亦常有中度肿大,但不如脾肿大显著。皮肤及粘膜中度苍白。浅表淋巴结多不肿大。胸骨下部常有轻至中度压痛。晚期可出现皮肤和粘膜瘀点。眼底可出现静脉充血和白心的疲点。眼眶、头颅以及乳房和其他软组织可出现无痛性肿块(绿色瘤)。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高在100×109/L以上,血片中大多为中性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其余为分叶核、中幼粒、早幼粒和少数原始粒细胞。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亦增多。早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轻度减少,血小板正常或增加,晚期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在血象方面须与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骨髓象:骨髓呈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细胞分类与周围血相似,骨髓片中,可见到各期粒细胞,其中以中、晚幼粒为主,原粒细胞及早幼粒较正常增多,但一般不超过5%~10%,嗜酸和(或)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相对减少,粒:红约10~50:1,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早期常增多,晚期减少。90%患者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
染色体检查:Ph’染色体见于90%以上慢粒病人。Ph’染色体被认为是慢粒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标志,少数慢粒病人Ph’染色体为阴性,根据有无Ph’染色体可将慢粒为Ph’阳性和Ph’阴性两大类,前者预后优于后者。
血液生化: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高为本病特点之一,增高的幅度与白细胞增多程度成正比。增高的原因是大量正常的和白血病性粒细胞产生了过多运输维生素B12的转钴蛋白I。血清尿酸浓度可以增高,尤其在化疗时。
病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点是粒细胞过度生成,主要部位是在骨髓,但也在髓外部位(例如脾和肝).虽然粒细胞的生成占优势,但恶性克隆也包括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甚至某些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正常的干细胞系依然保持,在化疗抑制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克隆后仍可能出现.骨髓细胞高度增生,但20%~30%的病人常在几年后出现骨髓纤维化.多数病人白血病克隆进展至加速期,最终发生原始细胞危象(急变期).此时原始粒细胞肿瘤可发生在髓外其他部位(如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结和皮肤).
治疗措施
治疗的目标是缓解而非治愈.一般而言,症状和体征与白细胞总数直接相关.因而可使白细胞总数维持在25000/μl以下,有助于预防症状出现.
羟基脲和其他骨髓抑制药物可使患者长期保持无症状,白细胞总数在10000/μl以下,但不能达到真正的缓解.由于Ph阳性克隆持久存在于骨髓,使HLA相配的同胞骨髓在疾病早期进行移植,可能出现长期无病期,或许还会使Ph阳性克隆永远消失.但在疾病加速或原始细胞危象期移植骨髓,成功者很少.(参见第149节).在Ph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α可引起血液学缓解,在20%~25%患者骨髓中Ph阳性细胞消失并获长期生存.INF-α为大多数患者选用药物,每日300万~500万u/m2 皮下注射,合并使用阿糖胞苷是有效的.
若IFN不能使用,则可选用细胞毒药物羟基脲.该药作用时间短,无毒性蓄积作用,可连续给药.常在停药后短期内就会出现白细胞增高.始用剂量为1~2g/d,分次口服.服药期要每1~2周检查血细胞计数,并据此结果调整剂量.
白消安不再推荐使用.其他的骨髓抑制剂亦已用于治疗慢性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包括巯基嘌呤,硫鸟嘌呤,苯丙氨酸氮芥以及环磷酰胺.由于没有任何研究表明这些制剂的优越性,因而不主张先于羟基脲使用.
脾脏放疗虽然极少应用,但该疗法对难治性病例或伴巨脾晚期病人有益.总量为6~10Gy,每日剂量为0.25~2Gy.开始时剂量宜小并要仔细检查白细胞数.疗效常不满意.
脾切除可缓解腹部不适,并改善血小板减少症以及缓和对输血的需要.当化疗或放疗不能控制脾肿大时,始有手术指征.但并无证据表明脾切除在本病的慢性期有显著的疗效.
急变期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淋变约有50%患者可获缓解.要根据急变细胞类型选用化疗方案,但缓解期和存活期趋于短暂.约20%~25%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粒变或急单变患者可获缓解,但存活时间短暂
| |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最早出现的自觉症状往往是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脾肿大可引起左季肋部或左上腹沉重不适、食后饱胀的感觉。由于症状进展缓慢,就医时往往离起病已有数月之久。较少见的症状有背痛或四肢痛,因脾脏梗塞而觉左上腹或左下胸剧痛。晚期当血小板减少时皮肤、齿龈易出血,女性可有月经过多。白细胞过多的病人,有时可发现由于白细胞在血管内“阻滞”或栓塞而诱发的症状,如视力模糊、呼吸窘迫以及阴茎异常勃起等。在这些病例中,其白细胞计数常远远高于500×109/L。体征,最突出的体征是脾肿大,一般病人初次就诊时常常已达脐平面以下,坚实、无压痛,但如有新近发生的脾梗塞则有明显的局部压痛,并可以听到摩擦音。慢粒有贫血和脾肿大时,须与肝硬化、血吸虫病、何杰金氏病相鉴别。肝脏亦常有中度肿大,但不如脾肿大显著。皮肤及粘膜中度苍白。浅表淋巴结多不肿大。胸骨下部常有轻至中度压痛。晚期可出现皮肤和粘膜瘀点。眼底可出现静脉充血和白心的疲点。眼眶、头颅以及乳房和其他软组织可出现无痛性肿块(绿色瘤)。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高在100×109/L以上,血片中大多为中性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其余为分叶核、中幼粒、早幼粒和少数原始粒细胞。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亦增多。早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轻度减少,血小板正常或增加,晚期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在血象方面须与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骨髓象:骨髓呈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细胞分类与周围血相似,骨髓片中,可见到各期粒细胞,其中以中、晚幼粒为主,原粒细胞及早幼粒较正常增多,但一般不超过5%~10%,嗜酸和(或)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相对减少,粒:红约10~50:1,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早期常增多,晚期减少。90%患者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
染色体检查:Ph’染色体见于90%以上慢粒病人。Ph’染色体被认为是慢粒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标志,少数慢粒病人Ph’染色体为阴性,根据有无Ph’染色体可将慢粒为Ph’阳性和Ph’阴性两大类,前者预后优于后者。
血液生化: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高为本病特点之一,增高的幅度与白细胞增多程度成正比。增高的原因是大量正常的和白血病性粒细胞产生了过多运输维生素B12的转钴蛋白I。血清尿酸浓度可以增高,尤其在化疗时。
病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点是粒细胞过度生成,主要部位是在骨髓,但也在髓外部位(例如脾和肝).虽然粒细胞的生成占优势,但恶性克隆也包括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甚至某些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正常的干细胞系依然保持,在化疗抑制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克隆后仍可能出现.骨髓细胞高度增生,但20%~30%的病人常在几年后出现骨髓纤维化.多数病人白血病克隆进展至加速期,最终发生原始细胞危象(急变期).此时原始粒细胞肿瘤可发生在髓外其他部位(如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结和皮肤).
治疗措施
治疗的目标是缓解而非治愈.一般而言,症状和体征与白细胞总数直接相关.因而可使白细胞总数维持在25000/μl以下,有助于预防症状出现.
羟基脲和其他骨髓抑制药物可使患者长期保持无症状,白细胞总数在10000/μl以下,但不能达到真正的缓解.由于Ph阳性克隆持久存在于骨髓,使HLA相配的同胞骨髓在疾病早期进行移植,可能出现长期无病期,或许还会使Ph阳性克隆永远消失.但在疾病加速或原始细胞危象期移植骨髓,成功者很少.(参见第149节).在Ph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α可引起血液学缓解,在20%~25%患者骨髓中Ph阳性细胞消失并获长期生存.INF-α为大多数患者选用药物,每日300万~500万u/m2 皮下注射,合并使用阿糖胞苷是有效的.
若IFN不能使用,则可选用细胞毒药物羟基脲.该药作用时间短,无毒性蓄积作用,可连续给药.常在停药后短期内就会出现白细胞增高.始用剂量为1~2g/d,分次口服.服药期要每1~2周检查血细胞计数,并据此结果调整剂量.
白消安不再推荐使用.其他的骨髓抑制剂亦已用于治疗慢性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包括巯基嘌呤,硫鸟嘌呤,苯丙氨酸氮芥以及环磷酰胺.由于没有任何研究表明这些制剂的优越性,因而不主张先于羟基脲使用.
脾脏放疗虽然极少应用,但该疗法对难治性病例或伴巨脾晚期病人有益.总量为6~10Gy,每日剂量为0.25~2Gy.开始时剂量宜小并要仔细检查白细胞数.疗效常不满意.
脾切除可缓解腹部不适,并改善血小板减少症以及缓和对输血的需要.当化疗或放疗不能控制脾肿大时,始有手术指征.但并无证据表明脾切除在本病的慢性期有显著的疗效.
急变期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淋变约有50%患者可获缓解.要根据急变细胞类型选用化疗方案,但缓解期和存活期趋于短暂.约20%~25%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粒变或急单变患者可获缓解,但存活时间短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