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页/2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回复:2 阅读:875
【转贴】留美本科生,夹缝中的去留选择

Rebecca 离线

帖子:2771
粉蓝豆:52
经验:3408
注册时间:2006-09-25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8 23:25|举报|关注(0)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留美本科生,夹缝中的去留选择 2012-11-18 17:48 | (分类:默认分类)


一篇报道性观察

离开美国前的两个月,我曾经在人人上发过一条状态,问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仿佛四年的在美岁月只是一场印象深刻的梦。半年多过去了,我已经在北京安顿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是我非常清晰,本科留美的四年带给我的是无法替代的回忆,是对数不尽细节的深深了然,而这些细节是停驻在国内所无法了解的,即使通读书本,看尽美剧。

但这里我想探讨的不是在美生活,而是留美本科生毕业后的归去留问题。这个问题在08 年后随着本科留美人数陡增后已变得越发重要。2010—2011学年期间,在美中国大陆本科生已经达到5.7万人,较上年增幅43%。而完成学业后在美实习(OPT)的中国大陆学生也有1.33万。当年SAT考场大陆生还寥寥无几,而今天香港本地学子已经要向College Board抗议考位被挤占。

和我同行的学子,特别是赶上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代,在越加艰难的就业形势和艰辛的学术道路双重夹击下,开始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而这,在08年前的出国一代来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本科留学生论坛CUUS这么多年来在留学圈内一直赫赫有名。我最初了解留学的点滴也是从高二的暑假开始,在学长学姐的引导下翻遍整个论坛一点点地做功课,从选校到申请文书,反复推敲。那时是08年,本科出国的中介才刚刚兴起,在深圳我只认得AIC。而今天,十万元级别的套餐已经能让申请者轻轻松松走完流程。


金融圣地香港

CUUS的创始人茶茶是一个人们口耳相传的传奇。08年我进入芝大的时候,她已经离开了学校,带走的是四年本硕连读的传说和麦肯锡的光辉职业前途。她选择了离开美国,来到香港工作。在香港举办的芝大迎新活动中,在中环交易广场49层的露天平台上,她凭栏远眺维多利亚港,对一旁的我由衷地感叹道,瞧瞧吧,这座城市是那么的美丽。

香港也确实成为了本科留美学生毕业后的一大去处。芝大和我同届的2012年大陆毕业生中,除了美国以外,香港就是我们的第二大目的地。这也得益于香港金融和咨询业的发达。这些高薪的白领工作可以给刚入行的学生提供每个月5万以上的薪水,在扣除了当地超高的房价后也能存下近4万的盈余。对于读书期间每年6万美金的开销,确实是非常快速的回本方式。

但这也意味着较窄的选择面。香港的商业本身萎缩严重,依靠的主要是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开放的金融市场,吸引各大外资投行和基金设立总部。我所认识的学生去了香港后几乎全部集中到了这些行业内,至于传媒,地产,市场等则鲜有人见。

这或许也和企业的招聘策略相关。一般来说,大型投行和基金的入门分析师职位对留美本科学生专业限制极少。而且和国内券商对学历的高要求不同,一般来说本科就足以胜任工作,而多读一年研究生反而是一种浪费,并不能很好地让工作申请者脱颖而出。顶尖名校,优异成绩和乐于拼命干活,换句话说,对财富的渴望,或许是人力部门最看重的质素。

但这样的职业开端也意味着一毕业就面临从8点到深夜的工作时长。我的一位同届新加坡朋友,曾经当过兵,毕业后直接进了一大投行做分析师。十一期间,好不容易获得两天假期来到深圳相聚。在短暂的一个下午里,有一半时间在抱怨他每天所作就是拿6万月薪摆弄ppt,调整字符,以及摆弄几个excel函数来填模板。另外一半时间里,我们去看了电影。在电影最后[***]的10分钟里,他默默拿出了24小时开机的黑莓手机,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在今晚立刻回办公室处理数据。对面的客户急需的材料,公司可全然不管分析师的作息安排。

这样的生活或许枯燥,乏味,但高消费和接触广阔金融市场的前景仍然吸引着大批留美学生。在招聘季,美国各校的图书馆常常可以看见紧张准备面试的学生。他们是西装革履参与各大招聘会的主力,通过参加各类投资,财务相关的社团活动,累积经验,在漫长的几个月申请季中希翼斩获Offer. 但有时候这样的职业选择并不全然建立在对行业未来的深入了解之上。曾经有媒体报道,一些学生在面试前废寝忘食阅读华尔街时报,记下指数升跌,熟记走势和分析观点,但在面试完毕后则直接将这些抛之脑后。

即使在今天投行的业务大多向内地企业倾斜,但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而且近些年内股市低迷,公司上市动作不大,能给得起高工资的外资投行设立在北,上的办公室并没有多少利润,做亚洲市场的依然以香港为主要基地。


留在北美的异乡游子

相比于香港,更多的人则留在了美国。继续进修,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既避免了博士漫长的修行道路,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增加了砝码。当然,这又意味着一到两年高额的学费支出。而对于本科已经在美国就读的学生来说,边际效益并不十分可观,毕业出来后往往和国内读本科美国读硕士的留学生在同一起跑线竞争,但整整六年的投资却是不菲。

在各大硕士专业中同样以金融类较为热门。曾经有一位同学第一天走进金融数学课的教室后惊讶地错觉自己正在一间国内大学里上课。

如果对学术较为追求,走向博士则代表着五年以上的艰难路程。理工科相较于社科更为热门,而人文学科的博士则相对较少。但在我认识的朋友中,确实有勇于一试人文学科的人。特别是一些女生做出了这样坚定的选择,这几乎意味着今后把家庭安放在了美国。但往往女生的父母又不希望孩子长期在海外逗留,这其中意味着家庭和学业艰难的抉择。

一些进入就业市场的本科毕业生则在美国拿到了让人欣羡的工作,比如在对冲基金担任分析师,或者是如Google,Amazon这类大型IT企业的工程师职位。这类以高福利和善待员工著称的企业,在工资上甚至不输于大型投行,在作息时间上却远胜于斯,而且较为灵活,人性化,是不少理工科男生奋力追寻的福音。


回国路漫漫

相比之下,如果说在美就读本科是一场高额的投资,那回国就业的收益率则看起来并不那么诱人。

据报告显示,在上海等地的本科应届毕业生起薪也只有4000每月。这对于一个美国留学生来说甚至不足以支付一个月的房租,更不用说加上节节攀升的学费。如果指望通过这样的报酬水平来对四年的大学投资回本,可以说是遥遥无期。

因此,尽管国内的饮食打动着留学生的味蕾,父母的亲情勾起了留学生的思念,海内的朋友承载着留学生的回忆,肯在本科毕业后就回国的依然少之又少。

除了支出回报方面的考虑,横在他们面前的更有几道难以逾越的关卡。

最主要的是国内本土企业对本科留学生的认知程度依然不高。学成归来理应备受国内用人单位的重视,但随着出国大军的壮大,海归已经日益平常。何况本科出身往往会让国内招聘企业觉得学历不足。和国际顶尖投行相比,国内的券商,基金,乃至大型国有企业对海归的要求往往更高,达到了硕士,甚至博士级别。这使得留学的本科生甚至没有参加面试的资格。不少留学生因此抱怨,连Google,高盛这样的一流企业都会给本科生一个机会,难道国内券商,国企比它们还牛气?

其实这样的高门槛有其内在的逻辑。门槛面对的不仅仅是留学生,也包括国内大学生。而不少人的感觉是在本科阶段,海内同等大学普遍来说课程难度低于美国高校,特别是对研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深入培养。不少留学生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国内同学大学毕业论文和高中时期的“研究型学习”没有两样,只需要上网摘抄资料就可以过关。而这对海外和荣誉学位紧密挂钩的毕业论文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宽松。

但用人单位不可能对海内外大学分设门槛。中国文化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即使原意互文不尽然如此),一旦区分对待难免使单位遭受非议,更谨慎的做法则是一视同仁。毕竟,提升门槛,舍弃少部分合格的本科生,依然可以招收到平均水平更高,技能更偏实用的硕士。

而更大的问题则在于只有极小部分的用人单位会定期前往海外招收本科生。目前能在常春藤看到的公司也只有中金等寥寥数家。急需国际化人才的国开行对于本科生也并不那么开放,去年更是显示它的实习只接受哈佛,麻省理工两家的申请,让众人惊呼其门槛高不可攀。这和国内单位缺乏海外招收经验也不无关系。

而大部分希望回到国内工作的留学生只能走标准的面试过程。然而各大公司的笔试,面试往往分散在数月之间,这使得大四的留美本科生即使简历过关,也难以长期驻留国内参与考核。为了一个面试花上1万多元飞机票往返也确实有相应的例子,但只限于对工作极其渴望或者家底殷实之人,更多的是乘着寒假碰上一两个面试顺便参与。客观条件的艰难使得在读应届生基本无法踏足国内的就业市场。热切渴望归来的人通常要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只身回国和下一届一同求职。但这种不安定因素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毕竟,这等于眼看着同一届的朋友还没毕业就有了工作而自己依然没有着落。

而回国往往是一条单行道。本科I-20留学签证过期后必须要马上申请OPT才能获得留美的一年期限,而且回国后再次入境非常困难。在我这一届的同校学生中,就有一时没找到工作也坚持留下来观望的同学。这也是理性的选择,毕竟留,还有得选,而回,则重返美国市场万分艰难。

也因此,环顾四周,能看见的归国同行者少只有少。尽管在平日他们对国内生活的思念一分不减,但在就业关头,选择留下的仍然占了绝大多数。这是否会在本科留学生大增,海外就业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有所改变仍然是未知之数。

但和回国就业的冷清境遇相反,本科暑假回国实习却极为热门。在我的认知中,国有银行是一大热门实习地点,像中行,中信,中银,中粮这些国字头的企业都可以看到美国本科生的踪影。这主要是因为实习不需要复杂的编制分配,而本科留学生往往有着殷实的家庭背景,或者父母就在这些机构工作,安排孩子进入实习打杂十分方便。不完全的调查也表明,富裕阶层以及国有企业中高级管理层往往是送孩子出去就读的主要群体,动用他们的人脉拿到实习十分简单,也并不占用什么资源。而且,对于一心向往投行等国际金融企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打底经验。

海外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常常会要求申请者显示出对这一行的热情。而曾经参与过相关企业的实习就是最好证明。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即使是实习也要求之前有更早的实习经验,这就逼迫着申请者从大二乃至大一就开始争抢相关实习,层层如打怪般往上爬。毕业靠大三实习,大三靠大二实习,那大二大一怎么找实习?家庭和父母就是最好的来源。这使得国内企业无意间成为了求职列表上的保底,就像网络游戏里村口被万人刷的小怪。

一定程度上来说,即使出了国门,家庭因素的继承依然在左右着人生的走向。


(转自人人网)

标签:
0
signature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金易龙 离线

帖子:14679
粉蓝豆:45
经验:17262
注册时间:2012-02-28
加关注  |  发消息
1 楼    发表于2012-11-30 17:24:2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0
回复
signature

经典再现


蓝宝石6628 离线

帖子:16787
粉蓝豆:321
经验:17245
注册时间:2012-03-30
加关注  |  发消息
2 楼    发表于2012-12-01 10:19:24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0
回复
signature
乐观向上,不断进取!
回复:2 阅读:875
共1页/2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