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页/12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回复:12 阅读:2251
【转贴】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

Rebecca 离线

帖子:2771
粉蓝豆:52
经验:3408
注册时间:2006-09-25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5:37|举报|关注(0)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已有 98873 次阅读2012-11-13 15:52|个人分类:杂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无

 

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

五年前他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四年级他可以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参加了我们所的入学考试后研究室建议我考虑他面谈后我同意了

 

事情开始得非常顺利他请我担任他大学毕业论文的导师我给了他一个解矩阵半张量积方程的小题目讨论了几次之后他就做下去了他很快进入角色做了一些小的结果他的毕业论文我修改过后来他告诉我得了”。我也比较满意觉得他赢在了起跑线上

 

硕博读的第一年他在研究生院上课接触不多第二年回所我很快发现了他的优点从素质上说他数学基本功扎实和他讨论数学问题是一种享受一些需要细想或计算的问题交给他就好了少则数小时多则一、两天一定会给你一个YesNo的解答

 

他在科研上的敏感性也很难得例如在讨论布尔网络可控性时他首先发现了控制传递矩阵的特性我们一起很快导致了一个很简洁的能控性公式这个公式不久后被两个以色列人重新发现碰巧我是他们文章的审稿人我告诉他们一模一样的公式我们已经发表了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结果后续引用也很多没有他这就不是我们的了

 

他在实验室口碑很好他负责研究生的一些组织工作很负责室领导也很满意他被认为是室里最用功的学生白天、黑夜都在实验室干活虽然家在北京但周末常不回家有时回家看看半天就回来了

 

他几乎是个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听话出活对我的要求现在反省可能有些过份了),从来不说:“No”。我渐渐地被他感动了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我跟他说:“我是一个失败的运动员当我成了教练员就把全部希望放在了学生身上但愿他们能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

 

当博二开始的时候他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多了为了他的成长我对他提了个要求30%时间做研究70%时间念书这一年他主要上了微分几何以及相对论的课另外由于自己主要在确定性方向工作我不希望他在随机方面有缺陷

 

我让他自学随机过程”,每周报告一次用的教材是Z. Brzezniak, T Zastawniak, Basic Stochastic Processes我要他连每一道习题都要讲清楚到了第二学期听众只剩我一个人我们还是一直坚持到讲完事实证明这些结果在他后面关于概率布尔网络及混合策略博弈的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我自己一生吃了英语的不少亏因此我一再强调他英语一定要过关从博一开始我每年都安排他出国开会至少一次博三在我的协助和支持下安排他到英国、美国、新加坡等进行学术访问上个暑假他到英国Glasgow访问了两个半月他明天就要去美国Texas Tech Univ.访问四个月新加坡的Xie教授答应他什么时候去都可以

 

他有一张令人羡慕的成绩单他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期刊论文、十几篇会议论文至少一半是国际会议)。还有一本和我及我另一个毕业学生合写的专著:“Introduction to Semi-tensor Product of Matrices and Its Applications”,World Scientific (600 pages)他的论文包括IEEE TAC的Regular Paper (第一作者)Automatica的Regular Paper (第二作者)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第一作者)中国科学 (第一作者)等等同行一看就知道这些文章的份量

 

他还有若干在审或待发表的文章例如他在Glasgow大学访问时写的一篇文章他曾要求我参加我要他把我名字去掉给我道个谢就行我就是希望培养他真正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这篇文章投IEEE TAC最近编辑部来信作为 Regular Paper一次就接受了IEEE TAC是IEEE CSS的旗舰杂志

 

他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得若干种奖学金今年得了数学院的院长特别奖他还得过控制界很有影响的关肇直奖他才二十五岁我对他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他成了我对未来的一个梦

 

我坚持要求他毕业后到国外做两年博士后他已经得到英国Glasgow Univ.和瑞典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博士后邀请注意不是申请获准”,而是邀请”)但我认为他应当到正在最前沿做最好的研究工作的地方去半年前我和UCSB大学的一位当红教授联系他当时口头同意接受他不久前在日本见到该教授确定在今年CDC两人见面一谈算是Interview罢

 

这似乎是一个美丽的故事然而矛盾出现在半年前一天他突然跟我说毕业后他想去银行或者到中学当教师他还告诉我他已经考过会计师我大吃一惊但以为是年轻人一时头脑发热几次争辩后我甚至义正辞严地对他说:“你就死了这条心罢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后来他同意了我这样的建议先做两年博士后两年后再做决定我跟他明确说:“我既不要你跟我做也不要你做与我有关的题目但你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材料不能自暴自弃。”

 

时间过得飞快上周五他突然对我说北京某中学给他Offer要在本周二今天前签约而他明天就要到美国去了我一下子急了和他谈了两个钟头好话坏话都说尽了好话是:“你这样做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坏话是:“年轻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怎么可以向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我告诉他:“你一定会悔的。”可不管我怎么说他就只重复一条理由:“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最后他答应再好好想一想大家就不欢而散了

 

周一见了他就问他想得如何他说回了一趟河北老家和父母以及老家亲戚都谈过他们都支持他我傻眼了说他们不了解科研也不了解你的情况你应该和教授们谈谈昨天室里许多人跟他谈我还搬兵找到陈老师心想:“我的话你不听老院士劝你总该听罢?”陈老师是个爱才的人一听这事也急了立刻答应:“我可以找他。”可惜陈老师似乎也没能动摇他的决心

 

昨天我们对他是连番轰炸直到晚上几位年轻人还有一位来访的年轻教授一起请他吃饭准备在席间再劝劝他

 

昨晚我回到家里饭后一个人发呆欲哭无泪我曾对他说过:“我的底线是最后的决定权还是你的我不会强迫你。”那位访问教授背后曾问我:“你明明是为他好明明知道他的决定是错的为什么不能强迫一下?”这勾起了我的心病我告诉她:“因为强迫儿子按我的意志生话我把他逼上了绝路我不能再……

 

昨天晚上十点多我实在忍不住给一位年青同事打电话他告诉我他们的鸿门宴还在继续只是仍无进展现在也许他正在签约……反省自己我一直把他当着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总是像父母亲一样强行安排他的一切很少了解和尊重他的意愿我对这一切的解释就是:“我是为了你好!”可这够吗

 

现在的我是又一次哀莫大于心死”。可谁能告诉我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

程代展2012年11月13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151.html
 
 
标签:
0
signature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蓝宝石6628 离线

帖子:16787
粉蓝豆:321
经验:17245
注册时间:2012-03-30
加关注  |  发消息
1 楼    发表于2012-11-17 16:11:38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0
回复
signature
乐观向上,不断进取!

zdh8021 离线

帖子:424
粉蓝豆:2199
经验:1679
注册时间:2006-11-14
加关注  |  发消息
2 楼    发表于2012-11-17 17:23:18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只有自己爱好,才能做好。强扭的瓜不甜,科学也一样。可能先让他去做一段时间教师,他会想通,会回头的。

0
回复

Rebecca 离线

帖子:2771
粉蓝豆:52
经验:3408
注册时间:2006-09-25
加关注  |  发消息
3 楼    发表于2012-11-17 21:25:17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中国做科研最好的学生会去转行 来源:郭世杰的日志

今天看到中科院数学所的程老先生以真名实姓所写的一篇惋惜自己的学生转行的博文,让我感触至深。程老师的那位25岁的学生,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期刊论文,获得过作为中科院学生最高荣誉的院长特别奖和控制界很有影响的关肇直奖,是曾经宣布不再参评院士的程老的得意弟子,甚至按程老师的话说,“成了我对未来的一个梦”。结果这位学生没有按照程老师的安排出国做博后,而是选择了考会计师,毕业后想去银行,或者去当中学老师,已经走到了分道扬镳的地步,让程老师十分不解,甚至欲哭无泪。

科学网上有许多老师把学生的转行归咎于大环境下名利和物质的诱惑。然而作为同是中科院的一名研究生,我却十分理解程老师那位同学的选择。我的一位科大少年班的同学,GRE和托福都考得很好,导师也是新晋的院士,但他还是和我一样宁可选择没有北京户口薪水又低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愿意再在国内或申请出国走科研的道路。我还曾经在一家期货公司与一位清华物理博士、一位北大数学博士、一位中科院物理所的博士一起实习过,他们也都是本专业科研领域的潜力股——北大博士有过海外联合培养经历,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过了FRM二级;清华博士的导师是清华的著名院士,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愁在学术界的位置,不过也过了CFA二级;只有我自己不是博士,也没有文章,可是我敢在简历上说自己是中科院学习成绩Top 1%的学生。前几天我去参加某资产管理公司的笔试,又听说北大博士已经拒掉了一个自己本专业的十分高薪的offer,专心去准备大摩量化研究组的面试了;在看笔试名单时,又赫然发现上面居然还有MIT的博士生,让我十分郁闷为什么人家不好好留在美国或者回国做科研这份很有前途的事业,却非要跑来跟我们抢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不过想了想原因很简单,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青年人来说,选择一份可以终身奋斗的事业比选择一个暂时的工作岗位更加令我们在乎。那些就算我们中了亿万元的大奖,仍然会选择去做的工作,才是对我们而言最好的、能够当成事业去奋斗终生的工作。此外,一份工作的价值是不能用工资的高低来衡量的;不同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文、理、法、商、工、农、医、兵,只要做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事情,那么每一份职业都值得获得我们无差异的尊重。

可是我们现在的科研行业,做的是否全是对社会有用的事情呢?我认为有一小部分不是的。1989年美国犹他大学曾经宣称在室温下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此后包括我国若干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开始了冷聚变的研究,相关论文、实验报告、会议、项目申请,几乎接踵而至;但是随后证明这只是一场闹剧。1986年日本《日经产业新闻》报道日本各大公司都认为AI(人工智能)将大有前途,有望造出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智慧的机器人,改写日本和世界历史,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都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来研究人工智能,但是现在这股热潮也渐渐地冷了下去,高达也只能在日本动漫中让人们怀一怀旧了。当然这不是说要全面否定这个项目,但是它的热度大大降低是事实。众所周知,中国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是一阵一阵的风吹来的,都有可能热一段时间,就会冷下去。如果我们很不幸地成为了参与室温冷聚变、人工智能计划这样的项目的研究生,请问等这样的一股风气冷下去之后,我们如果不在大范围或小范围内转行,还能靠什么吃饭?

当然,我国的绝大多数科研做的都是对社会有用的研究。但是也并不是说,你参与的是这样有用的研究,就不用再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发愁了。譬如某个有望50年后才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突破的技术(小弟的本行,实在不敢说名字了),它有望彻底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确很有意义;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国学生的数量总是远远超过教授的,请问我们参与这项研究的学生,除了个别成为这一行院士、教授、正研究员甚至获得诺贝尔奖的同学,我们其余的70%到80%以上的人,这50年的人生怎么度过?余下几十年的人生怎么度过?我们的孩子的人生怎么度过?

所以说,有一小部分科学研究,其实只是我们整个社会花巨资给自己购买的福利彩票。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探索看似毫无用处,但是万一获得突破,就是可以改写人类命运的——这不就是跟赌运气有些类似嘛。当然,我国的绝大部分研究都不是买彩票,而是有指向性,或者是跟踪性的,往往是外国已经做出来甚至产业化的东西,我们再通过反向工程、或抄或学地给做过来。我觉得这种行为是非常高尚的,因为这个真的很有用,两弹一星也不是原创,但是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说,如果你能够出国,真的学到对我们国家有用的技术,造福我国人民,我绝对打心眼里敬佩。

但是这又有一个问题,一些利国利民的影响重大的项目,都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涉密的。所以如果你恰好因为涉密不能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呢?又如果你恰好做的是领导觉得大有前途,但是你又看空它的前景的项目呢?再如果你所在的环境明明做不出许多原创性的成果,却偏偏又以论文来当做评奖、评职称的指标呢?须知,要想做到最高水平,必须到世界上最专业的地方去;国内读完博士,如果再在国内做博后、讲师、大学青椒,或许N年之后可以拿到几千元的月薪;但是从国外读完博士,走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回国,可以有每年50万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到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配偶解决工作、看病享受干部待遇、子女随便进重点小学——而你到时候真的很可能这些一个都没有。请问如果你是一名在国内读完博士的学生,而且再如果毕业后幸运地结婚生子、拖家带口了,你到时将如何坦然面对这样的从工资待遇到学术水平上的差距?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会想到再出国读个博士,或者到国外做N年博后,去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呢?

是吧。我觉得如果要做科研,这确实是一条正路。因为与获得优厚的待遇相比,更好的是去学习一门手艺,成为一名职业人士和行业内的专家,让我们能够不依附于一家单位的铁饭碗,走到世界各地都能生存。而出国读博和做博后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道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过当做出这样的选择时,你还是要小心:一来在国内读完一个学位,自己年龄已经不小了,出国再读个博士,你的年龄会有多大?二来你确定你出去读的专业,就一定不是那些冷聚变之流吗?怕就怕到时候学了一个江河日下的学科,走遍天下都找不到一个饭碗,那所谓的数理化,跟屠龙之技有什么区别?

还有,如果你是像本文开头程老师的学生那样的人才——Top大学本科毕业,导师又是大牛,自己拿到院长特别奖,那么你一定会想成为行业顶尖的人。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很容易看到自己走这条路的尽头是什么——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在科研这条路上你永远走不到金字塔的顶端,不可能像导师一样成为院士,不会给本行业带来突破,不会成为标杆,也不会写进教科书,不会改变历史。十年二十年后,你顶多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从业者,然后想着自己原来吃过多少亏,再努力把自己的儿子或女儿送去美国最顶尖的大学,期待他们实现你未竟的梦想——这是程老师在博客里说的话。说起来,我在中科院选修了那么多课,每一位在课堂上偶尔提到自己子女去向的老师,都是把孩子送到了美国或欧洲。包括英语老师、**老师、探月计划设计师、管理学院老师,等等。所以想想,作为一名跟他们的孩子一样年龄的学生,如果你能够过他们梦想中的生活,那干嘛还要过得像他们现在一样?

所以我觉得,不管做出任何选择,还是要分清潮流,想想未来的前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军人,因为赶上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所以可以成为开国将领;八十年代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因为赶上了“向科学进军”的时代,所以成为了时代偶像;九十年代的下海商人,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时代,所以涌现出大量千万富翁;最近赶上城镇化和高房价时代的地产开放商们,以及赶上经济发达后融资需求旺盛的金融家们,就更是不用说了。可是如果你是生活在“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时代的火箭专家,或者是生活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时代的作家和诗人呢?那就要想一想这么坚持自己的行业是否值得了。

正如易宝支付CEO唐彬先生所说,“时代比地域更重要”。在当下这样一个时空中,实际上有很多中国人可以选择成为美国人,或者成为欧洲人、非洲人;但是不可以选择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请看看前几天刚刚公布的“中国年培养工程师数量相当于美欧日印总和”的新闻吧,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有些超买的行业,注定要裁员和收缩,正如扩招严重的大学和科研行业;有些现在处于低谷的行业,也注定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而变得红火,如养老行业和旅游行业。“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先生在一个世纪前讲这句话的时候,或许他的老师和父辈很多人不明白;现在我们找工作和选择职业时,再跟我们的父母和老师讲这句话,或许他们也同样也会不明白。

但是,不管他们明不明白,存在即合理。既然某些行业的薪水高得离谱,科研行业薪水又这么低,那么就只能说明我们社会急需那方面人才,而科研行业产能过剩、人才超编,做科研的学生应该有一部分跳过去而已;如果没有这种人才流动,反而是科研行业的悲哀。这个道理跟为什么大家要移民的道理一样:既然国内限制人口,计划生育,那么就应该有大量的中国人移民到海外,如果没有,反而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世界历史上有过犹太人出埃及,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三大人口迁移,一个地方资源要被耗尽了,一个行业人才过饱和了,为什么不走出去为自己和后代找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呢?看看白种人,因为走出去了,占了世界版图的多大比重?华人在美国都有当部长的了,难道我们的后代就不可以在美国当总统吗?一定要窝在自己小东亚的这一亩三分地里,把美洲、大洋洲那丰腴的土地都留给其他国家的人去繁殖后裔吗?信不信那样的话几百年之后就没人讲汉语写汉字了。

扯远了。我是说,我们年轻人的视野应该开阔一些,老师们和父母们也应该心胸开阔一些,不是有了北京户口,或者当科学家,就一定是最合适的选择,即使有些人可以把科研做得很好,也完全有充足的理由去放弃学了十多年的专业转行重新开始。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个广阔的世界:一起走出去吧,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

至于像程老,我想也没有必要太过惋惜。也许在程老看来,科学家是一个没有其他任何行业能够取代的顶尖职业,失去一位学生,让中国和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在我们年轻人看来,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处在神坛之上,我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将有我们自己的选择。
郭 2012/11/14


今天刚刚看到新闻,今天刚刚出来亮相的七位**局常委,只有一位理工科出身,而做经济出身的占了4/7。昨天刚刚黑过科研,今天就发现天下已经不是理工科的天下了。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呢?

有理工科师兄认为,经济学或金融学主要研究不劳而获的方法,与我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价值观背离。但是,如果没有中国人研究这些方法,那么我们辛苦积攒的财富,就会渐渐被别人用不劳而获的方法掏空。这个道理就像发展国防力量一样,你不研究杀人的办法,你就等着被侵略吧。想想为什么**选择袭击美国的两个目标,一个是五角大楼,另一个就是华尔街的世贸中心?因为它们太至关重要了。可以靠谱的说,钱学森先生这样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可当百万师的科学家案例恐怕很难复制了,但是像中投公司这样的单位里的金融家们做的每一笔成功的投资,都可以让我们多年来辛苦积攒的社会养老基金、国家主权基金和外汇储备获得保障甚至升值,可以保卫我们国家的金融安全。

当然我只是个学物理的,并不懂经济学。我只是想和像我一样原来只会埋头做科研、甚至把科学家看做至高无上的理想的同学说,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如果不懂一点经济学和金融的知识,那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因为你将看到在负利率时代不管自己怎么存钱都跑不过通货膨胀造成的财产缩水。我们很多父辈,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的十万几十万块钱,但是不懂得去投资和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现在的购买力还剩下多少?中国现在每年都有至少7%以上的经济增长,我们的社会每一天都在改变,如果我们一成不变,不持续学习、不睁开眼睛看世界,就一定会落后于这个时代。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孔子那么推崇《易经》的道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与君共勉。

最后再说句心里话:对于像千百万计划这样造成的土鳖和海龟们地位和尊严的巨大差距的项目,不好意思,我就是铁杆的黑,我死也不认同它的合理性。就像我死也不认同到了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还应该一辈子留在国内受计划生育的限制一样。我只是个一无所有的普通学生而已,无法改变环境,那我只好改变我自己。我认为游戏规则不公平,我就不玩了。正是因为大环境的不公平,正因为大家早晚都能看出来它的高风险、低回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不再接着玩下去,所以我才敢说科研这个行业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改革,这么下去肯定变成一个夕阳产业。其实我决定放弃科研的理想的时候,哭得比谁都伤心,我从中国做科研最牛的大学毕业,大四下学期拼命搞到推荐校优的论文,研一拼命地学习还同时修完了跨专业课程项目,来自NASA的老师能给我99分的成绩,我难道是不打算好好做科研的人么?我写这篇日志只是不想看着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再来这个行当浪费青春和感情而已,也让那些骂我们是逃兵、叛徒、懦夫的上一代人们想一想,是什么让一小撮研非主流的究生不愿再干下去的。反正用脚投票是我们的权利,道不同不相为谋。谁爱接着玩谁玩,我水平不到,中国的科学事业也不缺我这样一个小小的学生,我是不干了。

再补充一个证据,一位80年代的校友告诉我,他们班当年学物理的同学,到了现在只剩下两位还在做科研,而且都是在国内,做得也并不出色。我们大二分专业的时候,我也记得物理系一位的大牛教授也得意地告诉过我们,说他出国的同学几乎没有在搞科研的了,仅有的几个,也没有他做得好。我不知道他的话是更可以说明他自己能力超群,还是更能说明科研这条路的竞争和艰辛。再说一句,那位物理系的大牛教授的爸爸就是院士。我们引以为豪的一位在哈佛当正教授的校友,她的父母就都是科大老师,我上研究生用的教材就是他爸爸写的。所以,学术这条路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家庭的熏陶、成长经历的积淀、社会资源的扶植,最后才能出一两个牛人,他们不是我们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就可以赶超的,正如一代可以出一个富翁,但是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一样。我也是认清了自己急躁和不踏实的性格,所以选择放弃这条路,对我自己也是有好处的。有很多人说,你觉得在科研这条路上不能成为标杆,转行到四大就不是炮灰了吗?其实我只是想转行之后,能够自己养家糊口,去做一个平平常常的自谋温饱的人;我只是不敢再去想当年自己的梦想,想一次就心痛一次。

我还是希望我们国家的科研能够越来越好的,如果别人看了我的文章能有一些思考,我也就满足了。如果我的经历对别人有点启发,如果坚持做科研的同学最后也能做到名校faculty,能为中国再拿到一个诺贝尔奖,我也将衷心为之赞叹。愿中国的科研还是越来好。

2012/11/15

(转自人人网)

0
回复
signature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Rebecca 离线

帖子:2771
粉蓝豆:52
经验:3408
注册时间:2006-09-25
加关注  |  发消息
4 楼    发表于2012-11-17 21:26:09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本帖最后由 Rebecca 于 2012-11-17 21:43:08 编辑

 【科●反】 理想太贵,谈不起 (精选)

已有 13341 次阅读2012-11-15 03:19|个人分类:科学网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反面教材,评论

最近几个月特别忙,一边是手下照顾着好几百号人,另一边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所有工作从零做起,丝毫不敢怠慢。另外也担心在网上招惹你们会影响到我的工作,所以干脆就没更新博客,只潜水,不发文。不过这并不代表我已离开科学网,兄弟我在这里混得这么开心,为啥要离开啊?

今天接到科学网编辑部的电话,邀我做15日中午的访谈,题目叫“逃离”科研。为啥找我?约莫是因为兄弟我正属于那“逃离”的人,刚巧算个反面教材吧?

晚上又看到陈安老师给我做的广告,说我是离开科研,彻底不回头的人。我自省一下,概念有些模糊,我确是没有选择科研岗位的人,按理说应属科研的叛徒,但依稀间仿佛也没彻底决断,背地里和书本还有些藕断丝连。这状况之于我个人而言,恐怕也只是在摸索中前进,就像现在的祖国,要走有特色的道路。不过话说回来,不做教授就一定等同于不做科研吗?以及,做教授的人,就一定在做科研吗?这话不用多说,你们心里有数。

说起我为何没选择科研岗,这话太长,原因太多,大部分不能说,能说的都不是重要的。不过还是挑几个满足一下朋友们的好奇心:

1、我只做自己喜欢的研究,但遗憾的是我喜欢的东西都巨冷门,冷到自己看了自己的题目都直打哆嗦。当然,做科研,冷门与否并不重要,只要你能做出世界级的成果,发表在世界一流刊物上,你也照样牛逼哄哄的。可问题是,哥做不到,哥着急连个SCI都发不出来,所以一直不怎么受人待见。

2、我读物理十年,选个专业叫理论物理。这十年里每碰到一个中国人,当他听到我的专业名称时,都必问三个问题:(1)理论物理有用吗?(2)选这个专业好找工作吗?(3)你读理论物理,你的爹妈谁来养?对这三个问题,我的答案都是:(1)没用。(2)不好找。(3)没法养。

于是对方马上抛来一道附加题:那你为什么还选这个专业?
我说:因为我喜欢。
对方说:你真是有病。

十年,国人千万次的问,我做了千万次的病人。好烦啊。于是乎有一天我也失去了耐心,当别人问我学什么专业时,我不说我学物理,我说我学的是财务料理,简称务理。对方一听有个财字,仿佛明白了什么,便不再追问,我也落个清静。

不过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我也渐渐觉得,理论物理这东西,确实不创造什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对于改善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而言,并无太多眼前的用处。从这角度讲,花纳税人的钱去发些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文章,我有些于心不忍。再考虑到理论物理这东西,不需要依托于实验室,自己买个电脑就能玩,所以,干脆花自己的钱当个爱好去做,心里岂不更踏实快活?在别人嘴里也落不下口实。

令我吃惊的是,在我选择了不做科研岗之后,那些说我有病的人们却又摆出一副天妒英才的样子仰天长叹:哎,学了十年物理,却不去做教授,真可惜了!

尼玛!

3、这第三个原因嘛,哎,怎么说呢?这年头,没出过国,走到哪里都是矮人三分哪!

思慕再三,倒不如转做管理岗,这样好玩,我见了做科研的就谈管理,见了做管理的就谈科研,两边忽悠,乐趣多多,哇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的事就说这么多吧,如果想展开的话我能写一万字,但那样跑题太严重,我们还是回归正文。

科学网的编辑问我最近有没有看程代展老师的文章?看完什么感想?程老师的文章我看了,也有些自己的看法,由于担心明日中午的访谈不能把话说全,所以提前写这篇杂文仅供参考。

对于如何做好科研,如何坚持理想,反面教材肯定没有什么好的经验,但是对于是什么原因会让年轻人离开科研,我有些思考,罗列如下:

一、过度透支。

过度透支,指身体的过度透支,精神的过度透支,以及理想的过度透支。怎么理解这四个字?

这些年里我和很多国内外的教授接触过,发现一个现象,中国的大部分教授,或者为保守起见缩小一下范围,中科院的大部分教授研究员,会把没日没夜没假期的拼命加班干活当做一个优点,同时把能够做到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当做衡量学生是不是做科研的好苗子的评价标准之一。

程老师的文章中正巧也提到了他的这位弟子科研非常勤奋,平时白天黑夜都在实验室,周末也不怎么回家。

程老师这样描述自己的弟子,想必很为他的弟子这么努力感到自豪。但在我看来,这未必是好事,甚至,这位同学如此努力,恰有可能是他后来离开科研的重要原因。

打个比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长满树木的小山头,学生的工作成果就是这山头出产的木材。你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比别人出产更多的木材呢?很简单,多砍呗。别人一周砍5天,你砍7天,别人放假不砍,你放假照砍不误。你的木材不比别人产的多才怪。可问题是,你一直在砍,一刻不停的砍,却没有给这个山头再生树木的时间,没有给学生恢复的空间。这山头一直在透支,这学生也一直在透支。山上的树只砍不种,总有砍光的那天,学生也总有扛不住的那天。这种抗不住,未必表现在身体上,还有可能表现在精神上,理想上。

一个学生白天黑夜都加班,放假也不回家。他在别人休闲的时候依旧工作,为什么?因为他有理想,他动用精神力告诉自己这样做是值得的,从而说服自己工作。此时,如果他工作的回报能够弥补他损失的个人空间和时间,以及他动用的精神力。那么他所处的便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他的这种工作方式就是可持续的。

但问题是,他工作的回报能够弥补这些吗?从程老师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这位弟子的确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从数量到质量都够了。可是,他没日没夜的加班,发了这么多文章,却并没有让他和他的家人生活得更好。

此时,他只能再动用自己理想的力量,说服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现在没有回报,将来肯定会有!这时候他的状态,就是一种精神和理想上的透支。这种透支,可以坚持一个月,两个月,说不定也可以坚持一年,甚至两年。但在我看来,总有他撑不住的那天。而那一天,就是他彻底离开科研的日子。

总的来说,我以为,程老师的这位弟子,也许恰是因为太过努力,却在短期内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体力上,精神上都不能够及时恢复,常年始终处于一个透支的状态,最终导致失去了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信心以及内在的动力。

不得不指出,这位同学并非科学院学生中唯一一位因透支而失去科研动力的。这些年做科研急功近利,哪个所的哪个组里都想多快好省的出活。中国的扩招使得学生价格便宜量又足,这么廉价的劳动力去哪儿找去?都当牲口一样使。学生在组里没日没夜没假期的干几年活,到毕业的时候如果还有利用价值就延期再干一年,如果累疲了没利用价值就赶紧毕业滚蛋,留下几篇表面华丽的文章,刚好可以申请新的课题,领更多的钞票,雇新的学生,如此往复。

看官你别着急,我没骂你,我骂的是这世道。

二、钱。

过度透支是个普遍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放弃,总有人能扛到最后,成为抗战的胜利者。所以这里也有个度的问题,高强度的工作,为啥有的人能抗,有的人就扛不住呢?

我拿自己的圈内好友做了一下对比,认为钱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的圈内好友和同学中,家境富裕的人,往往更能抗住高强度的工作,最后能够坚持做科研。但普通老百姓家庭出身,特别是农村家庭出身的人,在经过一段高强度没日没夜没假期的工作之后,往往更容易放弃。

这很容易理解,你父母没医保,家里没存款,却有兄弟姐妹好几个,将来父母要你自己养,兄弟姐妹要你支援,房子要你自己买,媳妇要你自己娶。家里供你读个博就够奢侈的,你还要做博士后,三十好几岁才能熬到副教授,一个月工资八千块,房价一平米两万,你自己说说你这条路选的是不是有问题?

程老师的这位学生,我猜并不是家境特别富裕的人。他嘴上表达出的做科研累,没兴趣了,正是他过度透支,无法承受的表现,但这也许并非是唯一的原因,我看背后还隐藏着他来自经济,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一点从他家人都支持他做中学老师就可以看得出来。

你别小看北京的中学老师,工作强度绝不可能高过中科院的研究生,但待遇绝不亚于中科院的副研究员,甚至有些职位年薪比研究员都高不少。程老师的学生既然在数学上如此有天赋,肯定不会算错账,他这么选肯定有他的道理。

从这个角度讲,要我说,想让这个学生回来不难:你就给他一个年薪十五万的职位,许诺他每周不用加班,只工作5天,每天8小时,晚上回家睡大觉,周末出去泡美眉,我就不信这哥们儿不回来!

问题是,咱都知道这是个苗子,也知道他能出一大堆文章,但咱就是出不起这个钱,供他安安心心的做研究。或者也许咱出得起这个钱,却另外有些无形的条条框框约束着咱,让咱不能把这些钱给这个年轻人。毕竟,他又没出过国,也不是千人百人神马人的,那么多人排队呢,凭啥给他这待遇。是吧?

三、周围人的价值观。

我的理论:人不是孤立的动物。他和外界必定要有所联系才能健康,正常的生存。

做科研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很多时候也会受周围人价值观的影响。一个年轻人要想在科研道路上走得远,绝离不开身边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反过来,趟一个人周围的人都不能理解他工作的价值,不能给予他必要的支持,那么他在这条道路上很难走远。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学数学的研究生,你妈是个小卖部部长,她每天在你耳朵边叨叨,说瞧瞧人家隔壁家二傻子,只有高中学历,却只靠卖货就年薪三十万。你再看看你!她连续叨叨十年,你能保证自己一点都不动摇?烦都烦死你了。

或者假如你是个学物理的土鳖博士,所有你认识的女孩,无论长得再怎么丑,都嚷嚷着要嫁高富帅或金融男,没房没车决不考虑,你就能保证自己对将来转行金融业一点不动心?

每年从数学和理论物理这两个专业转行做金融的人不计其数,无论华尔街还是北京CBD皆是如此。你猜猜看这是为什么?女人他娘的真是祸水。

程老师的文章中提到,他的学生在回老家后和亲戚谈了,亲戚都支持这位学生去中学做老师的决定,这在我看来正反映出周围人价值观对这位同学的影响。正是因为在这么多年里,他周围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支持他从事科研工作,才使得他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勇气继续扛下去。

也许,他周围的亲人们,供他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出人头地,好吃好喝,将来能有个房子,有个好车,再娶个好媳妇吧。这很现实,却无可厚非,毕竟人要先生存,才能谈理想。他亲人朴素现实,而他自己,恐怕也不是有资本谈理想的人。

毕竟,这年头,理想太贵,谈不起。

就扯到这里吧。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632678.html

0
回复
signature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Rebecca 离线

帖子:2771
粉蓝豆:52
经验:3408
注册时间:2006-09-25
加关注  |  发消息
5 楼    发表于2012-11-17 21:39:07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我的反思 (精选)

已有 29375 次阅读2012-11-15 14:42|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心里话 第一线 年青人

因为明天一早就要飞成都开会, 科学网的访谈参加不了了, 就以这篇博文作为我的答卷罢.
那是一个难眠之夜过后, 自己坐在办公室, 想到此时我的学生可能正在签约, 心头怅然若失, 手中的工作做不下去, 就将心里话写成《昨夜无眠》. 没想到这成了引玉之砖, “一石激起千重浪”. 说明“如何培养学生”,“怎样才能将有天分的学生留在科研第一线” 等问题是科学网上的青年学生和老师们共同关心的焦点. 事件本身和所有网友的意见, 都给我启迪, 催我反思. 现在将我反思的心得提交出来, 算我的回答, 也算我的致谢, 当然, 还是一块再次的抛砖.


(1) 我的最大错误是把学生当作我自己的“替身”, 盼着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梦想能在他身上实现. 但他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想法的年青人, 我却把他当作自己的创造物. 我想让他吸取我人生的教训、克服我身上的弱点. 潜意识里我是在制造完美的自我. 我时时在他身上寻找年轻时我的影子, 我觉得我对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和真诚的爱, 实际上也许我却成了说一不二的暴君, 强迫他按我的意志去念书, 去做研究. 也许正是这个让他厌倦了科研.

(2) 我只关心他的三件事: 数学基础打得怎么样? 英语口语讲得怎么样? 科研做得怎么样? 对于他个人的思想感情, 生活, 以及家庭情况等都知之甚少. 两人见面, 除了学术还是学术, 没有朋友般的交心, 更没有刻意培养他对学术的兴趣. 对学生, 我只有梆梆控制, 却无视反馈.

(3) 网上许多年轻朋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 应当尊重年轻人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权利. 我的学生其实也说过, 他的价值观和我不一样. 我接受了大家的观点, 中午给他发了个E-mail, 告诉他 (他现在还在去美国的飞机上) : 不管他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我都支持他.

(4) 中午, 一位清华年轻教授给我来电话, 他曾是我的博士后, 他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上了一课: 他是正宗清华子弟兵, 从本科到博士, 在清华上了十年. 然后跟我做了两年博士后. 也是一个极聪明的好学生. 但上完博士后他却要去公司, 当时我也很不理解. 他说, 他当时也是厌倦了学校和科研所的生活, 想过一种新的生活. 他后来又回了清华, 而且做得很好. 我相信, 我的这位学生如果真喜欢科研, 将来某一天他也会回归的.

怎么带好学生, 让他们健康成长, 是值得老师们反思的一个问题. 但是, 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

(1) 我仍然相信, 一个博士生去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教育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他学的许多知识: 例如微分流形, 鞅不等式之类的东西, 到中学不成了天方夜谭? 那怕微积分, 线性代数这些初等数学知识, 都不会有用武之地. 这不是看不起中学教师, 中学教师对社会, 对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样至关重要, 但一个师大本科毕业生会比像我的学生这样受过专问训练的高等人才干得更好得多. 因此, 让博士们, 特别是像我的学生这样优秀人才去教中学, 是教育制度的失败, 社会人才分配的失衡.

(2) 据说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 一等的上公司, 二等的出国, 三等的才去读研. 中国要走科技强国之路, 如果不能将有天分, 有潜质的年轻学子推上和留在科研岗位上, 将会后继无人. 国家花大力气从国外引进百人计划, 千人计划, 这我不反对. 但是, 难道国内就没有可以与他们一较上下的优秀人才, 为什么就不重视他们呢? 难道就不相信, 中国人自己也可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引进总是有限的, 国家应当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条件.

(3) 高校和科研院所待遇低, 是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 还拿我的学生说罢, 他到的中学可以给他提供住房和不错的工资. 他们说, 他如果到大学, 要奋斗五到十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据我所知, 他家境欠佳, 他面临生活的压力. 正像许多参加讨论的年轻人说的, 大学的青年教师工资低, 没住房. 许多得了博士学位的年轻人, 他们多半都小三十了, 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压力, 靠空洞的“理想”, “事业”, “追求” 等能拴得住他们吗?

(4)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与科研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但目前高校与科技机构经费分配极不合理. 少数特权者占有大量资源, 各种基金重叠分配. 而身缠多金的“学术带头人”却常常只是“学术捎客”, 弄了钱让下面的年轻人干活, 自己挂名. 国家应当更多关心那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小博士”们的疾苦, 给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条件, 他们才是科研的主力. 再强调一次, 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贫富悬殊一点不比社会上轻.

最后, 谢谢所有网上给我留言的朋友. 也感谢那么多给我打电话、发E-mail的朋友. 十八大刚过, 愿它给年轻学子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中国的科技进步归根到底靠的是他们.

写于2012年11月14日

程代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832.html

程代展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316742.htm


0
回复
signature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axzzxy 离线

帖子:276
粉蓝豆:6
经验:587
注册时间:2006-09-25
加关注  |  发消息
6 楼    发表于2012-11-17 21:56:44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纯数学的东西是不是太枯燥了。

0
回复

Rebecca 离线

帖子:2771
粉蓝豆:52
经验:3408
注册时间:2006-09-25
加关注  |  发消息
7 楼    发表于2012-11-17 23:06:07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引用:6 楼 在 2012-11-17 21:56:44 的发言:

纯数学的东西是不是太枯燥了。


        “一些研究應用數學的數學家覺得他們是科學家,而那些研究純數學的數學家則時常覺得他們是在一門較接近邏輯的領域內工作,且因此基本上是個哲學家。許多數學家談論數學的優美,其內在的美學及美。簡單和一般化即為美的一種。另外亦包括巧妙的證明。許多數學家認為稱他們的工作是一種科學,是低估了其美學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其做為七大博雅教育之一的歷史。”——节自 数学.维基百科

 

数学是博雅教育(文理教育)体系里很重要的一门课。学好数学、打好数学基础是重要的。

0
回复
signature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shanghainese 离线

帖子:1136
粉蓝豆:25
经验:1155
注册时间:2006-09-26
加关注  |  发消息
8 楼    发表于2012-11-18 00:50:19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没有什么不好。

牛角尖不是每个人都能钻进去的。即使钻进去你会发现很不舒服,那里的天地太小了。

0
回复

Rebecca 离线

帖子:2771
粉蓝豆:52
经验:3408
注册时间:2006-09-25
加关注  |  发消息
9 楼    发表于2012-11-18 23:14:39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2012-11-18 08:56 | (分类:默认分类)

在来美国的前一天晚上和程老师吃饭的时候,师兄告诉我们程老师下午发的博客已经上科学网首页了,但当时也只有40多个回复而已,我们也没有在意,毕竟程老师的博文经常上科学网首页。当晚我们并没有继续讨论我工作选择的事情,而是像往常一样随便侃了侃,甚至还讨论了点学术问题。回宿舍以后我还跟几个好友开玩笑的说“哥出名了,上科学网首页了”。但没想到的是,我真的出名了,第二天我下飞机开了手机以后,短信不断。这几天很多朋友、同学、实验室老师、甚至毕业后就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本科辅导员都纷纷对我表示关心,或支持我的决定,或劝我重回科研道路,不管怎样,我都很感动,在这里先向他们的关心表示感谢。当然也还有几位记者发邮件过来要采访。我本来不想回应,想继续沉默下去的,但是程老师说他认为这个事情的讨论对许多年轻博士生是有好处的。仔细想一想,这也许是我这个科研逃兵在离开前能对科研界做的最后的,其实也是唯一的贡献了。反正也已经出名了,程老师把书名、奖项都列出来了,想肉我的早就肉到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就发在人人吧。

前面两部分我要先帮程老师和我家里人说几句话,对这些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从第三部分开始看。

一、关于程老师

首先要帮程老师说几句话,因为很多支持我的都说程老师太push了。其实我一直觉得程老师是国内科研界少有的非常nice的导师之一,不但不push,还经常告诫我要多休息,多出去玩玩儿。另外程老师也给我们之间创造很多学术之外的沟通机会,会隔三差五的带我们出去吃饭,和我们几乎是无所不谈。我研一的时候在程老师面前还是非常拘谨的,但没多久就能畅所欲言了。实验室秘书都说程老师的学生都跟他“没大没小”的。只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一直不敢说自己以后不想搞科研了,因为我深知程老师对我寄予厚望,我说出来他肯定非常失望的,而又因为这几年和程老师培养出的感情,我不想让他失望。我甚至一直在想就这样坚持搞科研搞下去,但真正到了该抉择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自私的按自己的意愿。

二、关于家里的意见

还好我父母都不上科学网、水木这样的网站,不然看到那些说我是因为他们给的压力而放弃科研的猜测后,不知他们会不会鸭梨山大。我父母确实是没钱没权也没啥本事的,不过因为有单位分的房住,他们靠自己不高的工资在北京也是生活无忧的,所以他们也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赚大钱养活他们,只要我过得开心就好,他们甚至还认为家里如果能出个科学家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向往过赚大钱的,不过渐渐的觉得自己其实更喜欢稳定安逸的生活,钱够花就成,当然能保证稳定安逸的话钱还是多多益善哈。所以如果不是我彻底厌恶了科研的话,我觉得科研这工作挺符合我的要求的,社会地位不低,待遇也足够过比较体面的生活了,关键是极度自由。我光棍节那天回姥姥家(程老师听成了老家,差了个lao,不过这无所谓了)算是开了个会,并不是他们劝我赶紧去挣钱,而是我想问问他们对我选择中学这样一个地位不高,挣钱也不多(不算自己外面接活的话,挣钱真的多不到哪去,被it民工们秒杀,更别提金融界的温拿了。而以我的性格,除非真的缺钱,不然应该不会去接活的),还挺累的职业有没有什么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我真的厌恶科研的话,坚持干一辈子科研一定不会幸福的,而他们并不在意我的名利地位什么的,中学老师也挺好。

三、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其实很简单,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没兴趣还算个比较中性的词的话,我其实可以说我已经厌恶科研了,主要原因有两个:

1. 累。但再次强调这不是程老师强迫的,程老师给我安排的大多数任务都没有给定deadline,只是因为我从小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只要别人给了我任务并且应该是我做的任务,不管我喜不喜欢,都会尽力去完成,不只是科研问题,甚至是帮实验室干杂活,都是完成的既快又好。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程老师以为我喜欢做科研,所以就忍不住不停的给我安排任务。如此恶性循环了下去。后来实验室秘书也说,如果当时我能更加变通的面对程老师安排的任务,给三件就做一件,程老师也不会批评我什么的,而我也不会被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压垮了。当然比体力累更重要的是心累,体力其实有时候根本就谈不上累,我甚至可以好几天在实验室坐着无所事事的刷着微博逛着人人,甚至干脆出去跟朋友打牌爬山什么的去了,但这时脑子里还一直装着那些想不出来的问题,还有一些该做但实在是很烦,不想去做的任务(比如审一些很水很水很水的文章...),半刻也不得安宁。当我决定退出科研的时候,心里是久违的无比的轻松,而这样的轻松,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

2. 没能力。这真不是装13。我虽然是有几篇控制界顶级期刊的文章,但顶级期刊的文章不等于是顶级文章。说实话,我还真是觉得我这几篇大文章无论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不算真的有用,甚至技术难度上也没啥挑战性,只是相比当今大批的水文,这些算是矬子里拔将军,我也没有为这些文章以及由这些文章而带来的荣誉真正的兴奋过。然后发的那么多其他文章中还有一半以上是程老师被一些国内期刊、会议邀稿而又不好不给面子,临时凑的没啥营养的综述类文章,而且真的是程老师自己主笔的,我只是帮帮忙而已。反正我是觉得这些只能证明我比较勤奋,根本不能说明我有天赋有能力。如果我继续搞科研的话,我能想象出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迫于学校要求发文章的压力沦为灌水机器,虽然还能混得不错,不过天天自己鄙视自己,要么就是坚持不发水文,但又因为能力不足以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而混得很惨。我觉得程老师的博文下面有一条回复对于我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682]kanhaoxi 2012-11-17 04:42From what you described, especially "听话出活,对我的要求,从来不说:“No”", this student is clearly not a top student. If he is not even a top student, he will definitely not be a top researcher. In this case, it is better to advise him to get into some other things. Unfortunately, many Chinese professors' definition of top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 They usually promote those students similar to this student of yours. This is unfair to truly top students.”

当然也有一些对现在科研界风气的不满,不过这个我了解不深,就不胡说了,说多了被人笑话,还有推卸责任之嫌。

四、我为什么选择中学

1. 我觉得我有足够能力应对中学数学的知识。这与我觉得我完全没能力做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除了知识能力,教中学更重要的是授课能力。我很清楚我现在的授课能力和优秀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但通过了学校的试讲,也在试讲中pk掉了不少北师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们,至少说明了我还是具备基本的授课能力,我也相信授课能力是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当然除了授课以外,优秀的中学教师还需要很多其他素质,比如基本的师德,对孩子的关心,亲和力等等,但这些我觉得我都还是不错的。

2. 我也很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我也做过家教,我觉得当几个小时的家教比搞几个小时的科研舒服多了。我今年寒假还帮一个微积分挂了的大一孩子补了两天的微积分,当她告诉我她补考得了90多分的时候,那成就感啊,杠杠的。

3. 生活比较稳定。以后生活中比较麻烦的事情,比如住房、子女入学等都可以解决了(房子不给产权,只是在职就可以住),但是中学老师的工资对一个博士毕业生来说确实不算多。

4. 我真的是没时间找其他工作,找工作的黄金时间我在美国啊。其实我之前真的都准备听程老师话,毕业去做博后了,因为我本来是要10月底就来美国访问的。但签证意外的被check了,于是要晚走半个月。然后没事干,就投了投简历,其实我也只投了4所高中,没有投其他行业,甚至我投的时候我也觉得我一定是赶不上试讲了,其中我在投给人大附的简历中还写道“因为本人11月至3月在美国,如果有幸能有资格通过初选参加试讲,是否可能将试讲安排在3月?”。但没想到有两所学校很快就通知试讲了,其中某个学校的效率意外的高,上午试讲下午群面第二天终面,终面后不让走,等都面完了直接出结果,于是赶上了我能在出国前签约,要不我觉得他们也不会把职位给我留到回国后。这种种意外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再加上该学校也是所很好的学校,他们的教育改革理念(至少是宣传片上的)我也很欣赏,并且他们的待遇在高中也是很好的,跟家里商量后我就同意了。另外我真的没有考CPA啊,程老师记错了,我怎么会有时间准备CPA.....

当然我也知道当高中老师并不是很轻松的事。比如说很累,不过这点搞过科研的表示呵呵。比如遇到实在不听话的孩子和无理取闹的家长,这种事情比较棘手,我有心理准备,但现在还不知道要怎么处理,以后会从同事那里得到经验的吧。再比如我虽然觉得我通过努力能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但万一再怎么努力也真的不行呢?这个....到时再说吧。


写了这么多废话,总之就是我确定我对搞科研没兴趣了,而我觉得我对教中学是有兴趣的。我也觉得中学需要引进优秀博士,前提是得保证他们的教学质量,他们会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当然科研界更是亟需人才的,其实哪里都需要优秀的人才的(这是一句废话)。只是我自己肯定不是科研界需要的人才,对科研没有兴趣的人是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吧。就说这么多了。


转自人人网
http://blog.renren.com/blog/86180/882793054

0
回复
signature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金易龙 离线

帖子:14679
粉蓝豆:45
经验:17262
注册时间:2012-02-28
加关注  |  发消息
10 楼    发表于2012-11-30 17:24:54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0
回复
signature

经典再现


3673566 离线

帖子:1879
粉蓝豆:79
经验:3305
注册时间:2006-10-29
加关注  |  发消息
11 楼    发表于2012-11-30 21:12:22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支持!

为我国基础教育输血!

0
回复

蓝宝石6628 离线

帖子:16787
粉蓝豆:321
经验:17245
注册时间:2012-03-30
加关注  |  发消息
12 楼    发表于2012-12-01 10:01:56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0
回复
signature
乐观向上,不断进取!
回复:12 阅读:2251
共1页/12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