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年苦学、长时间工作、微薄的薪水、难缠的病人……难怪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不再从医。
经过8年苦学,张静(音)即将成为北京某顶尖医院的初级医生。“我甚至不知能挣多少钱,很可能只够在发廊里做一次头发,但我认为这么多年很值”,张说,“我妈说富人很多但有用的人不多。我认为当医生既有意义也有用。”然而,老医生们担心像张这样的好学生越来越少。多年学习、长时间工作和低收入,正令年轻人才对学医望而却步。来自病人的敌意及工作本身的压力和风险,令这种状况进一步恶化。
上海交大的冯希平教授注意到一种令人忧虑的趋势:该校往往能吸引最具才华的学生,但选择医学专业的人日渐减少,“多年前最优秀的学生争着上医学院,但如今不是这样了。”一些人把学医当成上名牌大学的捷径———因为更容易被录取,入校后再选择更热门专业。据报道,今年有52名交大一年级学生申请从医学院转到其他学院,希望转入的只有2人。冯对上海多所医学院20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1/4受访者表示学医太辛苦而实习更苦,未来前景也似乎暗淡。
冯说学医的学生向来学业繁重,而现今的学生比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承受了更多压力。大城市工作极具诱惑力,但本科医学毕业生很难找到此类工作,甚至研究生也不例外。这导致一些人花费8年时间追求确保留在大城市的博士学位,但此举为其家庭增添了额外负担。而且初级医生面临长时间随叫随到的待命状态、更多文书工作和更沉重的临床工作,还要抽出时间开展研究并出版论文,这是职务晋升的必要途径。
收入较低是另一个因素。30岁出头的主治医师月收入仅数千元。去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医学院毕业生的收入甚至低于其他毕业生,失业率也位列最高。冯表示:“高成本和低回报率使医生职业不再像以前那样备受青睐。”
年轻医生的工作能力也令人担忧。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学生们的医术水平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相提并论,“我们常开玩笑,当我们老了以后还有能救治我们的好医生吗?”他认为,缺乏政府资助意味着医院本身必须创收,由于赢利成为优先工作,医院已无力集中精力培养年轻人。
去年本科毕业、正在准备医师资格考试的程嘉(音)表示,与他同届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多达600人,每个班有70多人———而他父母当初学医时每班只有30人,教学不再像以前那样严谨,学生们也鲜有实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