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性别 | 男 | 年龄 | 44 | 临床诊断 | 息肉 |
---|---|---|---|---|---|
临床症状 | 19年前因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性胃大部切除,今胃镜下检查发现吻合口4个息肉状新事物,最大者直径1.5厘米。小者0.5厘米,胃镜下息肉切除送检大者 | ||||
标本名称 | 息肉状组织 | ||||
大体所见 | 灰白类圆性组织一块,大小1.5cm*1.2*cm1.0cm,全送 | ||||
镜下形态 | |||||
原诊断意见或问题 |
HNHYXYYBLK 离线
alb19760316 离线
深在性囊性胃炎。
深在性囊性胃炎(GCP)是在1981年由Franzin提出的,指在炎性刺激下胃黏膜内的腺体向黏膜肌层以下生长并扩张成囊的一种病变。最初,GCP被描述为与胃手术有关的一种假性肿瘤病变,但后来人们发现在没有手术史的胃中,也可以出现同样病变。既往对此病变描述曾用过的名称有液性囊性胃炎、黏膜下胃腺体异位、弥漫性黏膜下囊肿、弥漫异位囊性畸变、多发息肉样囊性胃炎等。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通常认为由于慢性炎症、缺血、手术、异物(缝线)等因素可使黏膜肌层断裂,胃腺上皮从固有膜穿过黏膜肌层向黏膜下层移行。
内镜下表现:表现多样,粗大皱襞,类似黏膜下肿物,孤立或弥漫的息肉样改变等。
病理表现:胃小凹增生肥大,胃底腺假幽门腺化生,黏膜及黏膜下出现具有分泌上皮的囊肿,炎症细胞浸润。
诊断:既往普通内镜下的诊断率低,因为通过活检钳获得的标本位置表浅,从中无法观察到黏膜下层的特征性病理改变。近年来EMR和EUS技术应用于临床, EUS检查可以发现黏膜及黏膜下层增厚,并提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均匀低或无回声区,EMR可获得大块组织标本,包括部分黏膜下层组织,因此内镜下诊断的病例报告逐渐增多。最终的诊断要依靠病理结果。
鉴别诊断:根据内镜下不同形态,当进行鉴别诊断时,须考虑到其他一些疾病:① 多余黏膜粗大皱襞要考虑到淋巴瘤、Ménétrier 病、急性胃异尖线虫病、胃癌;② 类似黏膜下肿物的病变要考虑到间质瘤、血管;③ 对于形态上类似息肉的病变,要与腺瘤鉴别。
尽管病理表现有胃腺体向黏膜下浸润性生长,但与癌仍有本质上的区别。GCP的黏膜下腺体组织形态无异常,亦不分泌硫酸黏液。GCP病变处的固有层内腺体无异常,但癌有异型。GCP病变处腺体呈囊状扩张,但较规则、完整,而癌浸润到黏膜下层少有囊状扩张,即使出现囊状扩张,其腺体形态也不规则完整。
对于此病是否属于癌前病变,目前尚有争论。Qizilbash等在胃肠吻合口发现与腺癌有关的GCP改变,Edgar认为GCP 是具有恶性组织学特征的良性病变,Iwanaga则认为GCP不是癌前病变,而是可以伴随恶性病变出现的病变。
治疗原则:当GCP与恶性病变伴发时,应与恶性病变同时被手术切除。对于单独存在的GCP,能够镜下切除的病变应尽量切除,无法镜下切除的病变可进行密切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