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页/9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回复:9 阅读:6639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

xclbljys 离线

帖子:5253
粉蓝豆:224
经验:7005
注册时间:2008-11-21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09:34|举报|关注(4)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姓    名: ××× 性别:   年龄:  
标本名称:  
简要病史:  
肉眼检查:  

 

消化系统2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1
    图1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2
    图2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3
    图3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4
    图4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5
    图5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6
    图6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7
    图7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8
    图8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9
    图9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10
    图10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11
    图11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12
    图12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13
    图13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14
    图14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15
    图15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16
    图16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17
    图17
  • 组织胚胎学-消化系统2(图片)图18
    图18
标签:
0
signature
许春雷
添加参考诊断
×参考诊断
  

xclbljys 离线

帖子:5253
粉蓝豆:224
经验:7005
注册时间:2008-11-21
加关注  |  发消息
1 楼    发表于2010-12-26 09:43: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消化腺2

 

  •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图5
  • 图6
  • 图7
  • 图8
  • 图9
  • 图10
  • 图11
  • 图12
  • 图13
  • 图14
  • 图15
  • 图16
  • 图17
  • 图18
0
回复
signature
许春雷

xclbljys 离线

帖子:5253
粉蓝豆:224
经验:7005
注册时间:2008-11-21
加关注  |  发消息
2 楼    发表于2010-12-26 09:46: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消化腺3
  •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图5
  • 图6
  • 图7
  • 图8
  • 图9
  • 图10
  • 图11
  • 图12
  • 图13
  • 图14
  • 图15
  • 图16
  • 图17
  • 图18
0
回复
signature
许春雷

xclbljys 离线

帖子:5253
粉蓝豆:224
经验:7005
注册时间:2008-11-21
加关注  |  发消息
3 楼    发表于2010-12-26 09:48: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消化腺4

 

  •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图5
  • 图6
  • 图7
  • 图8
  • 图9
  • 图10
  • 图11
  • 图12
  • 图13
  • 图14
  • 图15
  • 图16
  • 图17
  • 图18
0
回复
signature
许春雷

xclbljys 离线

帖子:5253
粉蓝豆:224
经验:7005
注册时间:2008-11-21
加关注  |  发消息
4 楼    发表于2010-12-26 09:50: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消化腺

 

【相关知识导读】

·为什么说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

·不什么饮酒过度会导致肝脏损害?

·来饭为什么会越嚼越甜?

·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胰腺有着极其强大的消化功能?

·为什么暴饮暴食易引起胰腺炎的发生?

消化腺(digestive gland)可分为两类:①大消化腺——为实质性器官,如大唾液腺、胰腺和肝脏,其分泌物经导管排入消化管、参与食物消化。②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壁内,不单独构成器官,如消化管各段黏膜内的小唾液腺、胃腺、肠腺等。有的腺还有内分泌或其他重要功能。

一、大唾液腺

凡导管开口于口腔的外分泌腺都称为唾液腺。大唾液腺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小唾液腺有唇腺、颊腺和腭腺等。唾液腺的分泌物为唾液,可湿润口腔,初步消化淀粉,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分泌型IgA还具有免疫防御功能。

(一)大唾液腺的一般结构

大唾液腺为复管泡状腺,表面被覆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将腺实质分为许多小叶,每个小叶均由腺泡和导管组成(图14-1)。

1、腺泡(acinus)是腺的分泌部,呈泡状或管泡状,由单层立方或锥形腺细胞围成。腺细胞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其收缩有助于腺泡分泌物排出。根据结构和分泌物质不同,腺泡可分为浆液性、黏液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

1)浆液性腺泡(serous acinus),由浆液性腺细胞组成。腺细胞呈锥体形,核圆位近细胞基部,基部胞质嗜碱性较强,顶部胞质内有较多嗜酸性分泌颗粒(酶原颗粒)。电镜下胞质内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浆液性泡分泌物较稀薄,含唾液淀粉酶。

2)黏液性腺泡(mucous acinus):由黏液性腺细胞组成。腺细胞也呈锥体形,核扁椭圆形,位于基部。电镜下可见顶部胞质内有粗大的分泌颗粒,该颗粒在HE染色中被溶解而使胞质着色浅淡。黏液性腺泡的分泌物较黏稠,主要为黏液(糖蛋白)。

3)混合性腺泡(mixed acinus):由浆液性腺细胞和黏液性腺细胞共同组成,常见在黏液性腺泡的一侧,有几个浆液性腺细胞附着,在切片中排列成半月形,故称半月(demilune)。半月的分泌物可轻黏液性腺细胞间的小管排入腺泡腔内。

2、导管   导管是反复分支的上皮性管道,起始端与腺泡相连,末端开口于口腔,或将腺泡的争泌物输送到口腔内。唾液腺导管可分为以下几段。

1)闰管(intercalated duct):直接与腺泡相连,管轻最细,管壁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

2)纹状管(sttiated duct):又称分泌管(secretory duct),与闰管相延续,管径较粗,管壁为单层高柱状上皮。上皮细胞核位近细胞顶部,胞质嗜酸性。细胞其部有基底纵纹,电镜下为质膜内褶和纵行排列的线粒体,这种结构使细胞基部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与组织液间进行水和电解质的转运。纹状管上皮细胞还的吸Na+和排K+和作用,并可重吸收或排出水分,从而调节唾液中的电解质含量和唾液量。

3)小叶间导管和总导管:纹状管汇合形成小叶间导管,走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其管径变粗,管壁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小叶间导管逐级汇合并增粗,最后形成一条或数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近开口处导管上皮逐渐移行复层扁平上皮,与口腔黏膜上皮相延续。

(二)三种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1、腮腺   为纯浆液性腺,闰管长,纹状管较短。分泌物约占唾液的25%,含唾液淀粉酶(图14-2

2、下颌下腺  为混合性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有少量黏液性和混合性腺泡。闰管短,纹状管发达。分泌物约占唾液的70%,含唾液淀粉酶和黏液(图14-3)。

3、舌下腺  为混合性腺,以黏液性和混合性腺泡为主,纯浆液性腺泡极少。半月较多,无闰管,纹状管也较短。分泌物约占唾液的5%,以黏液为主(图14-4)。

(三)唾液的生理功能

唾液中的水和黏液起润滑口腔作用;唾液淀粉酶可分解食物中的淀粉,起到初步消化淀粉的作用;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唾液腺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IgA与腺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分泌片结合,形成分泌型IgA,随唾液排入口腔,具有免疫作用。

(四)下颌下腺分泌的生物活性多肽

20年来,陆续从鼠等动物及人的下颌下腺发现和分离、提取出近30种生物活性多肽,这些多肽物质可直接分泌人血,或随唾液进入消化道再由胃肠吸收入血,起到调节多种组织和细胞生理活动的作用。根据多肽的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不同,可将它们分为四大类:①促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表皮生长因子(EGF)、内此生长刺激因子(EGSF),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骨髓克隆刺激因子(CSF)等。②内环境稳定因子,如肾素(renin),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k)、生长抑素、胰岛素和高血糖素样物质等。③细胞内调节因子,如酯肽酶等。④消化酶,如淀粉酶、酸性磷和核糖核酸酶等。有的多肽物质已制成商品试剂,如从小鼠下颌下腺提纯的EGFNGF广泛用于实验研究。

在鼠和一此啮齿类动物的下颌下腺,随着性发育成熟,纹状管逐渐增粗、增长和弯曲,部分上皮细胞演变成胞质顶部有许多分泌颗粒的颗粒曲管细胞(granlar convoluted tubule cell,GCT细胞)。现已证实,该细胞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多肽,调节机体多种生理活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下颌下腺无GCT细胞,多肽可能由纹状管或其他导管的上皮细胞产生。

二、胰腺

胰腺表面被覆薄层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入腺内将实质他隔为许多小时,腺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组成(图14-5,图14-6)。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经导管排入十二指肠,对食物消化起重要作用。内分泌部称胰岛,是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可分泌激素,参与糖类代谢的调节。

(一)外分泌部

外分泌部为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由腺泡和导管组成。

1、腺泡  腺细胞具有典型浆液性腺细胞和特征。胞体呈锥形,核圆,位近基底部,胞质呈嗜碱性,顶部胞质含有嗜酸性酶原颗粒,颗粒数量因细胞功能状态不同而异,饥饿时细胞内分泌颗粒增多:进食后细胞释放分泌物,颗粒减少。电镜下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图14-7)。腺细胞与基膜之间无肌上皮细胞。在腺泡腔内可见一些扁平或立方形细胞,胞体较小,胞质染色浅,核圆形卵圆形,称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它是延伸入腺泡腔内的闰管上皮细胞(图14-8)。

2、导管  闰管较长,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无纺状管,闰管逐渐汇合形成小叶内导管。小叶内导管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汇合成小叶间导管,后者再汇合成一条主导管,贯穿胰腺全长,在胰头部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从小叶内导管至主导管,管腔逐渐增大,单层立方上皮逐渐变为单层柱状,主导管为单层高柱状上皮,上皮内可见杯状细胞。

外分泌部分泌胰液,成人每天分泌约1500~3000ml。胰液为碱性液体,其中含多种消化酶,胰脂肪酶,胆固醇脂酶,DNA酶和RNA酶等,它们参与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腺泡细胞分泌的酶有的以酶原形式排出,如胰蛋白酶原和胰糜蛋白酶原,它们排入小肠后被肠肽酶激活性的酶。腺细胞还分泌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防止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激活,避免胰腺组织本身被胰蛋白酶分解破坏所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二)内分泌部

胰腺的内分泌部称为胰岛(pancreas isiet),是散在分布于外分泌部腺泡之间小岛状的内分泌细胞团。成人胰腺约100万个胰岛,约占胰腺体积的1.5%左右,胰尾部较多。胰岛大小不一,小的仅由几个细胞组成,大的有数百个细胞围成团索状,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有胰岛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在HE染色切片中不易区分,用电镜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进行鉴别(图14-9,图14-10)。

1A细胞  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细胞体积较大,多分布于胰岛周边。电镜下可见A细胞内的分泌颗粒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颗粒内的致密核芯常偏于一侧,膜与核芯之间要或见一新月形的帽样间隙,内含密度较低的无定形物。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glucagon)能促进肝细胞内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抑制糖原合成,故使血糖升高。

2B细胞  数量较多,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0%,主要位于胰岛的中央部。B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大小不一,其结构因动物种属而异,人和鼠等的B细胞颗粒内常见杆状或不规则形晶状致密核芯,核芯与膜之间有较宽的清亮间隙。B细胞分泌胰岛素(insulin),能促进细胞吸收血液内的葡萄糖作为细胞代谢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也促进肝细胞将葡萄糖合成糖原。故胰岛素的作用与高血糖素相反,可使血糖降低。这两种激至少的协同作用,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若胰胰岛发生病变,B细胞退化,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致血糖升高,并从尿中排出,即为糖尿病。胰岛B细胞肿瘤或细胞功能亢进,则胰岛素分泌过多,可导至低血糖症。

3D细胞   数量少,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D细胞散在于AB细胞之间,并与AB细胞紧密相贴,细胞间有缝隙连接。D细胞内的分泌颗粒较大,圆形或卵圆形,内容物呈细颗粒状,电子密度低。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它以旁分泌方式或经缝隙连接直接用于邻近的A细胞B细胞或PP细胞,抑制这些细胞的分泌活动。

4PP细胞  数量很少,除分布于胰胰岛外,还可见于外分泌部导管上皮内及腺泡细胞间、胞质内也有分泌颗粒。PP细胞分泌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有抑制胃肠运动和胰液分泌以及胆囊收缩的作用。

三、肝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由于肝合成分泌胆汁,经胆管输入十二指肠,参与脂类物质的消化,故通常将肝列为消化腺。但肝的结构特殊,能合成多种蛋白质及多类物质,参与糖、脂类,激素和药物等的代谢,功能十分复杂,远远超出了消化腺的范畴,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

(一)肝小叶

肝小叶(hepatic lobule)为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面棱柱体形,长约2mm,宽约1mm,成人肝约有50~100万个肝小叶。小叶之间以少量结缔组织分隔,有的动物(如猪)的肝小叶分界明显,而人的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很少,致肝小虽分界不清(图14-11,图14-12)。肝小叶中央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central vein)中央静脉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我的肝板和肝血窦(图14-13,图14-14)。

肝细胞是构成肝小叶的主要成分,约占肝小叶体积的75%。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称为肝板(hepatic plate)。相邻肝板分支吻合,形成迷路样结构。肝板之间不规则的腔隙为肝血窦,血窦经肝板上的孔互相通连,形成网状管道。在切片中,肝板的断面呈索状,称肝索(hepatic cord)。在肝小叶周边的肝板基肝细胞较小,嗜酸性较强,称界板,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管道,称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也互相连接成网(图14-15)。

1、肝细胞(hepatocyte)呈多面体形,体积较大,直径15~30um,肝细胞有三种不同的功能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和胆小管面(图14-16),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增大。相邻肝细胞之间的连接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结构。肝细胞核大而圆,居中央,常染色质丰富而着色浅,核膜清楚,核仁1至数个,可有比核或多倍体核,该种肝细胞功能比较活跃;肝细胞胞质嗜酸性,其中散在嗜碱性物质(图14-17)。电镜观察,肝细胞胞质内有内有丰富的细胞器和内含物(图14-18

1)线粒体:每个肝细胞含有大量线粒体(约有2000个左右),遍布于胞质内,为肝细胞的功能活动不断提供能量。

2)粗面内质网(RER):成群分布于胞质内,是肝细胞合成多种蛋白质的基地。血浆中的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脂蛋白、补体蛋白以及许多载体蛋白等都是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然后经内质网池转运至高尔基复合体,组装形成动输小泡或直接经胞质的基质,从血窦面排出。

3)滑面内质网(SER):广泛分布于胞质内,SER膜上有多种酶系分布,如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转移酶和合成酶等。肝细胞摄取的各种有机物可在SER进行连续的合成、分解、结合和转化等反应,故肝细胞的SER有多种功能,如胆汁合成,胆红素、脂类与激素的代谢以及生物转化等。胆汁中的重要成分胆酸,是在SER上酶的作用下由胆固醇转变而成。肝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的胆红素,经胆汁排出。多种激素尤其是类固醇激素灭活,也是在SER上进行的。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某些有毒产物或从肠道吸收入肝的有害物质(药物、腐败产物等),经SER上酶的气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等生物转化作用,其毒性减弱或小溶性增强而易于排泄。

4)高尔基复合体:每个肝细胞红有50个。高尔基复合体参与肝细胞的分泌活动,RER合成的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复合体进行加工或贮存,然后经运输小泡由血窦而排出。肝细胞近胆小管处的高尔革复合体尤为发达,与胆小管面质膜的更新及新及胆汁的排泌有关。

5)溶酶体:数量和大小不一。肝细胞吞饮的物质退化的细胞器或细胞内过剩的物质常与溶酶体隔合,被水解酶消化解,或滞留在溶酶体内。溶酶体的这种作用,对肝细胞结构的不断更新和细胞正常功能的维持十分重要。

6)过氧化物酶体(微体):为圆形小体,大小不一,人肝细胞微体呈均质状结构。微体内主要含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它们可将细胞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还原为水,以消除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微体内还有黄嘌呤氧化酶等,它们能将核酸的代谢产物嘌呤氧化为尿酸,由尿中排出。

7)内含物:肝细胞内有糖原、脂滴和色素等内含物,它们的含量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况的不同而异。进食后糖原增多,饥饿时糖原减少。正常肝细胞内脂滴少,肝病时脂滴多。肝细胞胞质内的色素有胆红素、含铁血黄素和脂褐素等。

2、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互相吻合成网状管道。血窦腔大而不规则,血液从肝小叶的周边经血窦流向中央,汇入中央静脉。血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窦腔内有定居于肝内的巨噬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

1)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是构成肝血窦壁的主要成分,细胞扁而薄,含核的部发凸向窦腔,扁薄的胞质处有许多大小不等窗孔,直径0.1~2um,窗孔常聚集形成筛样结构,孔上无隔膜封闭(图14-19)。胞质内细胞器较少,但天饮小泡较多。内皮外无基膜,仅见散在的网状纤维。内皮细胞间常有0.1~0.5um宽的间隙。因此肝血窦通透性大,血浆中除乳糜微粒外,基他大分子物质均可自由通过,肝细胞产生长的脂蛋白等也可通过血窦壁进入血窦,这有利于肝细胞摄取血浆中的物质和排出其分泌产物。

2)肝巨噬细胞(hepatic macrlphage):又称枯否细胞(Kupffer cell),是定居在肝内的巨噬细胞(14-20)。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有许多皱褶和微绒毛,并伸出许多板状或丝状伪足附于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细胞窗孔和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内。胞质内溶酶体多,并常见吞噬体和残余体。肝巨噬细胞来自血液单核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活跃的吞饮与吞噬能力,构成机体一道重要防线,尤其在吞噬消除从胃肠进入门静脉的细菌、病毒和异物方面起关键作用。肝巨噬细胞还可监视、抑制和杀伤体内的肿瘤细包,尤其是肝癌细胞,并能吞噬和清除衰老、破碎的细胞及参与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等。

3)肝内大颗粒淋巴细胞(I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LGL):即NK细胞,附着在内皮细胞或肝巨噬细胞表面,核呈肾形,偏居于细胞一侧,胞质内含较多溶酶体,对肿癌细胞或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是构成肝防御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3、窦周隙(penisinusoidal space)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有宽约0.4um的狭小间隙(图14-21)。由于血窦内皮通透性大,故窦周隙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入窦周隙。浸于血浆之间。肝小叶内的窦周隙也是互相通连的网状通道,它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扫描电镜观察,有的肝细胞相邻面之间有贯通的细胞间通道,并与窦周隙相通,表面也有许多微绒毛,使肝细胞有广大的表面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图14-16)。

窦周隙骨有散有网状纤维,起支持血窦内皮的作用;还有一种散在分布的贮脂细胞(fat-storing cell),形态不规则,有突起,附于内皮细胞外表面及肝细胞表面,细胞周围常见网状纤维。贮脂细胞在HE染色切片中不易辨认,电镜下,其典型结构特征是胞质内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脂滴。贮脂细胞的功能是贮存维生素A,在机体需要时释放入血。贮脂细胞还能产生胶原,形成窦周隙内的网状纤维。在些慢性肝病中,贮脂细胞异常增殖,肝内纤维异常增多,可致肝硬化。

4、胆小管(bile canaliculi)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直径0.5~0.1um,用银染法或酶组化染色法可清楚显示,它们在肝板内连接成网格状管道(图14-22)。电镜下观察,胆小管腔面有肝细胞形成的微绒毛突入腔内(图14-23)胆小管周围的肝细胞膜形成紧密连接、桥粒等连接复合体封闭胆小管。正常情况下,肝细胞分泌的胆汁1排入胆小管,胆汁不会从胆小管溢出至窦周隙,当肝细胞发变性、坏死或胆道堵塞内压增大时,胆小管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胆汁则溢入窦周隙,进而进入血窦,出现黄疸。

胆小管内的胆汁从肝小叶的中央流向周边。胆小管于小叶边缘处汇集成若干短小的管道,称赫令管(Hering canal)。赫令管较细,上皮由立方细胞组成,细胞着色浅,胞质内的细胞器较少。在观点认为,赫令管上皮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具有干细胞性质,在肝再生过程中能增殖分化为肝细胞。赫令管与小叶间胆管相连,小叶间胆管向肝门方向汇集,最后形成左、右肝管出肝。

(二)肝门管区

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称门管区(portal area),每个肝小叶的周围一般有3~4个门管区,其中可见三种伴行的管道,即小叶门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合称门三联管(portal triad)(图14-25),此外还有淋巴管的神经纤维。

1)小叶间静脉:是门静脉的分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壁薄,内皮外仅有少量散在的平滑肌。

2)小叶间动脉:是肝动脉的分支,管径较细腔较小,管壁相对较厚,内皮外有几层环行平滑肌。

3)小叶间胆管:是肝管的属支,管壁由单层立方或低柱状上皮构成。

(三)肝内血液循环

进入肝的血管有门静动脉,故肝的血供丰富,门静脉是肝的功能血管,将从胃肠吸收的物质输入肝内,门静脉在肝门处分为左右两支,分别进入肝左、右叶,继而在肝小叶间反复分支,形成小叶间静脉。小叶间静脉反复分支,其终末与血窦相连,将门静脉血输入肝小叶内。肝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血中富含氧气,肝动脉分支形成小叶间动脉,最后也通入血窦。因此,肝血突内含有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混合血液。肝血窦的血液,从小叶周边流向中央,汇入中央静脉。中央静脉的内皮外无平滑肌,仅有少量结缔组织。若干中央静脉汇合成小叶下静脉,它单独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管径较大,壁轻厚。小叶下静脉进而汇合成2~3支肝静脉,出肝后入下腔静脉。

(四)肝的功能

1、合成蛋白质   肝细胞除合成自身的结构蛋白外,还合成白蛋白、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并分泌入血浆。

2、分泌胆汁  肝细胞可以吸收胆红素,关通过有关酶的作用转化为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释放入胆小管,与胆盐、胆固醇等共同形成胆汁,排入消化道。

3、贮存代谢物  脂类和糖类以脂肪和糖原的形式贮存于肝细胞内,肝细胞在机体饥饿时可将这些物质转化为机体利用的能量。肝还贮存多种维生素。

4、代谢功能  通过复杂的酶促作用,肝细胞能将脂肪和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肝细胞还是机体将氨基酸脱氨基产生尿素的主要部位,尿素由血输送到肾,并由肾排出体外。

5、解毒与灭活   有些药物及毒物在肝细胞内经氧化、甲基化及结合反应而解毒。机体产生的类固醇激素可被肝细胞灭活。

6、防御  肝巨噬细胞是体内最大的巨噬细胞群体,可吞噬清除从消化道通过门静脉入肝的有害物质、细菌及肿瘤细胞等。

四、胆囊和胆管

(一)胆囊

胆囊分底、体、颈三部,颈部连胆囊管。胆囊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图14-25)。

1、黏膜  有发达的皱襞。胆囊收缩排空时,皱襞高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时,皱襞减少变矮。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发达,顶部胞质内可见少量黏原颗粒。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较丰富的血客、淋巴管和弹性纤维。皱襞之间的上皮常向固有层内延伸,形成深陷的黏膜窦,类似黏液腺,可分泌黏液。窦内易有细菌或异物残留,引起炎症。

2、肌层  较薄,平滑肌纤维排列呈螺旋形排列,肌束间有较多弹性纤维。

3、外膜  较厚,大部分为浆膜。

胆囊的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肝细胞产生的胆汁经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胆囊内贮存,胆囊腔的容积约40~70ml。上皮细胞能主动吸收胆汁中的水和无机盐,使胆汁浓缩。胆囊的收缩排空受激素的调节,进食后尤其在高脂肪食物后,在小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胆囊收缩秦-促胰酶素作用下,胆囊持续收缩,胆管括约肌松弛,从而排出胆汁。

(二)胆管

由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左右肝管,肝总管和胆囊管进入胆囊贮存,胆囊中贮存的浓缩胆汁经胆囊管和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肝外胆管壁收黏膜、肌层和外膜组成,上皮为单层柱状,有杯状细胞,固有层内有黏液腺。肝管和胆总管上段肌层很薄,平滑肌分散;胆总管的下段肌层较厚,可分内环行、外纵行两层。胆管的纵行平滑肌收缩可使管道缩短,管腔扩大,有利于胆汁通过。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

【常见消化管疾病的组织学基础】

1、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非化脓性炎症,冬春季易发病,多见于5~10岁的儿童。其前期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肿大常有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光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公为单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这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镜下见腮腺腺泡上皮水肿、坏死、血管有充血现象;导管周围及腺泡间有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往往引起腺管组织堵塞,内压增加,导致腺体肿大。

2、胰腺炎  一般将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水肿型(轻型)胰腺炎(占88%~97%)和急性出血坏死型(重型)胰腺炎两种。轻型主要变化为:胰腺局限或弥漫性水肿、肿大变硬、表面充血、包膜张力增高。镜下可见腺泡、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少量数在出血坏死灶,血管变化常不明显 ,渗液清亮。重型者变化为胰腺高度充血水肿,呈深红、紫黑色。镜下见胰组织结构破坏,有大片出血坏死灶、大量炎细胞浸润。继发感染可见脓肿,胰周脂肪组织出现坏死,可形成皂化斑。(系胰脂肪酶分解脂肪和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与血中钙结合成此斑,所以血钙上降)。腹腔内有混浊恶臭液性,液中含有大量胰酶,吸收入血后各种酶含量增高,具有诊断意义。两型间无根本差异,仅代表不同的病理阶段。轻型较平稳、死亡率低,重型者较凶险、并发症多(休克、腹膜炎、败血症等)、死亡率高,甚至可在发病数小时死亡。

3、胰腺癌  胰腺癌为胰腺外分泌组织所发生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来自导管上皮,少数来自腺泡上皮。可发生在胰腺的头、体、尾或累及整个胰腺。其组织学分型为:

1)腺癌:又称导管细胞腺癌、柱状细胞癌等,为最常见的类型,癌细胞多呈高柱状或立方形,核圆或椭圆形,多在基底部。胞浆多呈水样透亮染色,无颗粒,偶见纤毛。癌细胞围成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腺腔,腺腔有时扩张,但不成囊状。有的腺癌,巢小而一致,呈小腺管样结构。

2)黏液腺癌:又称胶样癌,较为少见。腺癌的腺腔明显扩大,并含有多量黏液。有时可见大量“印戒细胞”,可漂浮于黏液中,亦可成堆出现。

3)囊腺癌及乳头状囊腺癌:占腺癌中的小部分。腺癌癌巢扩大成多数囊腔,腔壁癌细胞呈乳头状生长伸入腔,甚至充满囊腔。

4)未分化癌:细胞较小、胞浆稀少,核小,梭形成圆形,核仁较明显。癌细胞常弥漫成片浸润,部分可排列成巢索状而呈单纯癌样结构。

4、慢性肝炎  国内将慢性肝炎的组织学变化分为四型,即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1)慢性迁延性肝炎  分以下3

1)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变化为肝小叶内类症和肝细胞变性及坏死,门管区的改变不明显。单从形态上无法与急性轻型肝炎区别,系急性轻型肝炎病变的持续未缓解所致。

2)慢性间隔性肝炎:小叶内类症反应及变性坏死轻微,门管区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不形成假小叶。

3)慢性门脉性肝炎:肝实质变性及坏死病变较轻,有少数点状坏死,偶有嗜酸性小体,门管区有多量炎症细胞浸润,致使门管区增大,但并无界板破坏或碎屑状坏死。

2)慢性活动性肝炎  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病变包括点状和(或)灶性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有桥形坏死及间隔形成者,提示病变较重。

3)慢性重型肝炎  实质上包括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即肝细胞坏死范围更广泛,可累及多数小叶并破坏小叶完整性,或呈具有高度活动性的肝硬化。

4)肝硬化  分活动性和静止性两种。

1)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同时伴有碎屑状坏死,后者见于门管区周围及纤维间隔和肝实质交界处,肝细胞有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

2)静止性肝硬化:假小叶周围纤维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间质和实质界限清楚。

5、胆囊炎 胆囊炎是多因素引起的胆囊炎性改变,根据病程的发展,急性胆囊炎可分为四个阶段。早期急性单纯性胆囊炎阶段可见胆囊壁充血,黏膜水肿,上皮脱落,白细胞浸润,胆囊与周围并无粘连。急性化脓性胆囊炎阶段可见胆囊明显肿大、充血水肿、肥厚,表面可附有纤维素性脓性分泌物,炎症已波及胆囊各层,多量中性多核细胞浸润,有片状出血灶,黏膜发生溃疡,胆囊腔内充满腔液。坏疽性胆囊炎阶段可见胆囊过分肿大,导致胆囊血运障碍,胆囊壁有散在出血、灶性坏死,小脓肿形成,或全层坏死,呈坏疽改变。胆囊穿孔阶段可见在坏疽性肿囊炎的基础上,胆囊底或颈部出现穿孔,常在发病后三天发生,穿孔后可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膈下感染等。

0
回复
signature
许春雷

liziqiang88 离线

帖子:957
粉蓝豆:262
经验:3935
注册时间:2007-03-15
加关注  |  发消息
5 楼    发表于2010-12-29 09:03: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谢谢!收藏再学习
0
回复
signature
李自强

ths35 离线

帖子:271
粉蓝豆:6075
经验:765
注册时间:2010-04-15
加关注  |  发消息
6 楼    发表于2011-01-04 21:49: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谢谢老师!
1

ldd0806
回复

chengqian 离线

帖子:33
粉蓝豆:17
经验:219
注册时间:2010-11-01
加关注  |  发消息
7 楼    发表于2011-01-07 22:04: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内容太好了!非常感谢!
0
回复

曾经沧海都是屎 离线

帖子:77
粉蓝豆:7
经验:77
注册时间:2009-12-12
加关注  |  发消息
8 楼    发表于2011-01-11 21:16: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向楼主鞠躬!
0
回复

lcyxxm 离线

帖子:13322
粉蓝豆:9
经验:14041
注册时间:2006-10-25
加关注  |  发消息
9 楼    发表于2013-06-12 22:29:08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引用 8 楼 曾经沧海都是屎 在 2011-01-11 21:16:00 的发言:
 向楼主鞠躬!


0
回复
signature

回复:9 阅读:6639
共1页/9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