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2 阅读:1758
记忆的重叠导致了共鸣——观周立波笑侃三十年有感

紫晶艾玛 离线

帖子:208
粉蓝豆:23
经验:222
注册时间:2006-10-10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2 12:41|举报|关注(0)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关栋天出场报幕时,我正忙着收拾电脑桌,只看到了一眼他的光头,还以为是林栋甫,随后周立波出场,话还没说呢,我就开始笑了,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的神态很象我的一位朋友。到了正式开始表演笑侃三十年的节目,那语气,那表情就更是神似。跟朋友提起这事,说你俩长得真象,谁知朋友立刻愤愤然的回应,我和他哪里会象哦,我一点都不喜欢他,下次别把我跟他相提并论。哇哈哈,反应超级大,看来红遍大上海的周立波,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我属于前者。
    这位科班出身的滑稽戏演员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海派清口”,网上两小时的视频节目我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看完。除了这些天几乎没有完整的空闲两小时这一主要因素之外,就算有,我想我也一样看不完,因为有些桥段,实在是有趣又经典,我总是看着看着就把滚动条拉回去再重新看了一遍。比如模仿“打桩模子”这一段,按道理,我不曾在那座城市深入生活过,是不该有那样的记忆的,但奇怪的是,他刚一说到打桩模子的服装是统一的,眼神是统一的,还有走路的样子也是统一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他之后模仿时的形象,而且没有任何的差异。是旧时期关于大上海的电影曾给过我同样的影象记忆还是其他的什么,我说不上来,只是当他的“膝盖带动小腿”这一步才刚迈出,紧接而来的“侬帮帮忙”一说出口,我就立刻笑翻了。如果这只是不明所以的记忆里一次偶然的串场,那么在两小时的节目里,我能不断的和他制造的“笑果”产生共鸣这就值得思考了。
    在他的调侃中,远去的年代里的记忆逐渐清晰的浮现在眼前。比如他所说的“那个年代的女人只穿同一款式的泳装”,我曾经努力的思考了一番才想起,那时,我的阿姨们确实都有过一件那种款式的泳衣,只不过是颜色不同罢了。而回忆的闸门一旦被打开,那些接二连三抖出的包袱,便让人想不笑都不行。他对“麦乳精”,“九寸小电视”的回忆,对我来说,几乎是感同身受,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生活其实是如此的温馨。我不得不承认,周立波实在是位极富表现力的演员。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幽默的表达方式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准的。他的笑侃三十年,将改革开放的成果,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媒体上千篇一律的空泛的数据显示,这样的节目远胜于任何一档近乎说教的媒体报道。难怪,有那么多人,乐意高价买票进场,据说,5月份的演出已是一票难求。
   虽然笑侃三十年的某些桥段很能得到我的的共鸣,但这并不代表我完全认同他所有的段子,比如“咖啡和大蒜”的比喻,在我看来是略显不妥的,南北文化差异既已挑明无可比性,是可以共存共荣的,偏偏又将咖啡和大蒜拿来一比,无端的便显出了身为上海人的文化优越感。尽管他自己也提到,现居沪上的上海人,包括他自己在内,算上三代也基本找不到正宗的。但在节目里,他的上海男人的作派还是不时的流露出来。而放言不到其他城市巡演更表露了一种稍显狭隘的地域观念。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以目前上海话和普通话各半的表演形式,没有字幕的辅助,我是很难完全看懂的,真要巡演恐怕也难有好效果,哪天周立波能满场普通话的走遍大江南北并且场场爆满的话,那才真是老嗲的。我相信他完全有这个能力,只是想与不想,做与不做的问题。不过,现如今,借“海派清口”的这股热潮,稍带着能让上海百姓对滑稽戏、独角戏多一份关注,那倒不失为这些地方戏种的福音了。
 




 

标签:
0
signature
唯累过,方得闲 唯苦过,方知甜
回复:2 阅读:1758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