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页/6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回复:6 阅读:4252
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8日揭晓

wangzhen_01 离线

帖子:197
粉蓝豆:3
经验:197
注册时间:2006-10-04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9 01:03|举报|关注(0)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中新网10月8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Mario R.Capecchiand)和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J. Evans),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

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

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Capecchiand)

马里奥·卡佩奇简历

马里奥·卡佩奇现年70岁,目前是美国犹他州医学院著名教授、人类基因系两位主任之一。卡佩奇1937年出生于意大利维罗纳,少年时移民美国。他从俄亥俄州安提亚克学院获得了化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自哈佛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华生的指导下完成的。

卡佩奇在哈佛时就是一位成果丰富的研究者,他发现了导致蛋白合成的分子机制。当他于1973年在犹他大学建立实验室时,便试图将分子基因学引入到对动物细胞的研究,以便获悉如何掌控这些细胞里的基因。卡佩奇于1977年开始一系列实验室研究,这些研究展现了对动物细胞进行基因打靶的技术,并在1989年成功对一只老鼠进行基因打靶。

卡佩奇1991年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2002年成为欧洲科学院院士。他还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

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

奥利弗·史密斯简历

奥利弗·史密斯出生在英国,目前是美国公民。任职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异形基因进行修正,另外一个便是利用人类基因病变构造动物模型,以发现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多年来,奥利弗·史密斯教授及其助手深入研究了“基因打靶”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借助这项技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症。

马丁·埃文斯(Martin J. Evans)

马丁·埃文斯简历

66岁的马丁·埃文斯出生在英国,曾是英国卡的夫大学哺乳动物基因教授和生物科学学院院长。埃文斯于196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他在这之后决定研究基因对肢体发展的控制,在伦敦学院解剖与胚胎系攻读博士学位。

埃文斯1981年在重返剑桥大学后和马特·科夫曼成功地将类似的“EC”细胞与正常的老鼠胚胎进行分离。埃文斯随后和他的学生们证实,这些后来被称之为“胚胎干细胞”的细胞可以用来从组织层细胞全面恢复老鼠的生育能力,这些细胞因此可以引发突变或者进行挑选。

埃文斯的这些先驱性研究创造了哺乳动物基因的新路径,他一直在使用基因敲除和基因陷阱方法来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式。

科普:瞄准疾病的利器——基因靶向技术

自古以来,狙击手在战场上的作用一直不可忽视。精准是对狙击手的根本要求,而瞄准镜是狙击手的最好帮手。在现代医学领域,如果把科学家比作搜索致病基因的狙击手,那么“基因靶向”技术就是他们的瞄准镜。

  正是由于在研究“基因靶向”技术方面获得重大成果,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英国科学家分享了20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所谓“基因靶向”技术是指利用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可与外源性DNA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性质,定向改造生物某一基因的技术。借助这一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人们得以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对生物遗传信息进行精细改造。

  有了“基因靶向”这一强大的武器,人们就可以瞄准某一特定基因,使其失去活性,进而研究该特定基因的功能。打个比方来说,使用“基因靶向”这具高精度瞄准镜,科学家们就能够精确瞄准任何一个基因,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尽管“基因靶向”技术刚刚诞生20余年,全世界的科学家已经利用该技术先后对小鼠的上万个基因进行了精确研究。根据导致人类疾病的各种基因缺陷,科学家培育了超过500种存在不同基因变异的小鼠,这些变异小鼠对应的人类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和癌症等。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新闻公报中说:“今年的奖项所涉及的发现引领人们掌握了一个无比强大的研究武器:小鼠的‘基因靶向’研究技术。它如今已经被应用在生物医学所有领域。”

  新闻公报说:“从长远看,‘基因靶向’技术对人类在理解基因功能方面将带来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并且不断造福人类。”

花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感言

当地时间10月8日早晨,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向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位得主分别通报了获奖消息。

3位获奖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马丁·埃文斯都表示非常兴奋,但反应并不完全相同。

在稍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卡佩基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打电话时,是(美国当地时间)凌晨3点,自己睡意正浓。他说:“打电话那个人非常严肃,因此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真的。”

史密斯对获奖“非常满意”。他表示,进行基因研究20多年后,相当高兴能“在这一水平上(诺贝尔奖)得到认可”。

埃文斯说,这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知道获奖消息后,他打算改变周一的原定计划,好好庆祝一下。他原计划周一为女儿打扫房间。

近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成就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RNA干扰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

标签:
0
signature
吾表兄,年四十余。始从文,连考三年而不中。遂习武,练武场上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改学医,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添加参考诊断
×参考诊断
  

福星高照 离线

帖子:690
粉蓝豆:41
经验:833
注册时间:2006-10-05
加关注  |  发消息
1 楼    发表于2007-11-14 10:50: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只有创新,中国人才有希望拿到诺贝尔奖!

0
回复
signature
华夏病理群1:35164959(已满);华夏病理群2:40555921(已满);华夏病理群3:38905768(已满);华夏病理群4:64603316(请进)

温润如玉 离线

帖子:12
粉蓝豆:1
经验:12
注册时间:2007-05-19
加关注  |  发消息
2 楼    发表于2007-11-14 10:45: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这个奖什么时候都中国人手里,那才是中国人的自豪呢!

0
回复

小荷 离线

帖子:8546
粉蓝豆:97
经验:12725
注册时间:2006-09-11
加关注  |  发消息
3 楼    发表于2007-10-26 18:24: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0
回复
signature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飞天 离线

帖子:43
粉蓝豆:1
经验:45
注册时间:2007-07-05
加关注  |  发消息
4 楼    发表于2007-10-11 19:04: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完了,我的脑门不高,当不了大学问家啦
0
回复

197 离线

帖子:4781
粉蓝豆:803
经验:5032
注册时间:2006-09-12
加关注  |  发消息
5 楼    发表于2007-10-11 12:26: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非常好的内容,感谢版主的介绍。

学术之美尽包涵其中,欣赏!

一点粗浅的感觉,大学问家十有八九都是高脑门,

难怪旗人都要把额上方的头发给剃掉了。

0
回复
signature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wangzhen_01 离线

帖子:197
粉蓝豆:3
经验:197
注册时间:2006-10-04
加关注  |  发消息
6 楼    发表于2007-10-09 01:18: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相关资料: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阿尔费里德·伯恩纳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成功地开办了许多工厂,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创立了。诺贝尔在遗嘱中还写道:“把奖金分为5份:一、奖给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二、奖给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新改进的人;三、奖给在生理学和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四、奖给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理想主义的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的人;五、奖给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废除使用武力与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是根据A-B-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 (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为实行遗嘱的条款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的管理者,并为颁奖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但不参与奖的审议或决定,其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机构负责。每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奖金数字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为纪念诺贝尔,出资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该奖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个奖项同时颁发。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全世界为保护环境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这项被称为绿色诺贝尔奖的“联合国——地球是一体”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由“地球是一体”协会在联合国的赞助下首次颁发。

评选获奖人的工作是在颁奖的上一年的初秋开始的,先由发奖单位给那些有能力按照诺贝尔奖章程提出候选人的机构发出请柬。评选的基础是专业能力和国际名望;自己提名者无入选资格。候选人的提名必须在决定奖项那一年的2月1日前以书面通知有关的委员会。

从每年2月1日起,6个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负责一个奖项--根据提名开始评选工作。必要时委员会可邀请任何国家的有关专家参与评选,在9-10月初这段时间内,委员会将推荐书提交有关颁奖机构;只是在少有的情况下,才把问题搁置起来,颁奖单位必须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后决定。委员会的推荐,通常是要遵循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阶段的评议和表决都是秘密进行的。奖只发给个人,但和平奖例外,也可以授予机构。候选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评出的奖,却可在死后授予,如D-哈马舍尔德的1961年和平奖和E-A- 卡尔弗尔特的1931年文学奖。奖一经评定,即不能因有反对意见而予以推翻。对于某一候选人的官方支持,无论是外交上的或政治上的,均与评奖无关,因为该颁奖机构是与国家无关的。

一笔奖金,或者完全发给一个人,或者最多在两种成果之间平分,或者由两个或更多人(实际上从未多于三人)联合分享,有时一笔奖金要保留到下一年度颁发;如果下一年仍不颁发奖金,则退回基金会,当出现奖金既不颁发,也不保留的情况时,也要退回基金会。这样,在同一学术领域内,一年中能有两笔奖金,即上年留下来的奖金和本年的奖金。如果在规定日期以前获奖者拒受或未能领取奖金时,则奖金退回基金会。曾有过拒受奖金及政府禁止本国人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然而获奖人仍被列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注明“拒受奖金”字样,不接受奖的动机可能互不相同,但真正的理由大都是外界的压力;例如,希特勒于1937年颁布的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1935年颁发给C-奥西埃茨基的和平奖是一种侮辱。不论何种原因过期不领,己拒受者在说明其情况并提出申请时,可领取诺贝尔金质奖章和奖状,但不能领取奖金,该奖金己退回基金会。

如果没有人能符合诺贝尔遗嘱中所要求的那些条件或世界局势有碍于收集评选资料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将奖保留或停止颁奖。该奖对所有的人开放,不论其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如何。同一获奖者可以多次获奖而不受限制。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而和平奖的颁奖仪式则在奥斯陆举行,时间为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获奖者通常亲自去受奖。

支配奖项的总则已载于诺贝尔的遗嘱中。l900年,由遗嘱执行人、颁奖单位的代表及诺贝尔家族共同就解释和执行遗嘱的补充规定达成协议,并由瑞典国王在枢密会议上予以批准。这些规章大体上保持不变,仅在实际应用上有些修改;评议经济学奖的基础是科学的,即数学的或统计学的,而不是政治的或社会的。最早两名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弗里希和丁伯根,因他们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工作,即利用数学式进行的经济活动分析而被授予该奖。

科学奖和医学奖已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因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常常保留。

图:诺贝尔画像

诺贝尔其人

诺贝尔全称: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

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约1653年)而成为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鲁德贝克的后裔。他从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基础,也象父亲一样具有发明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团聚。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语言。1850年离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为止。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支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黄色炸药在英国(1867)和美国(1868)取得专利之后,诺贝尔进而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大约10年后,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他曾要求弹道炸药的专利权要包括柯达炸药,但遭到法庭否决。诺贝尔在全世界都有炸药制造业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国巴库油田的产权,所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他因此而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桑利玛去世,终年63岁。

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树。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据说诺贝尔生前只有一张画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每一个知道诺贝尔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会感到这种朴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鲜为人知的是诺贝尔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时候,他唯一的一部剧作才得以付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诽谤滋事、亵渎神明”,一迨诺贝尔过世就几乎全都被销毁了,只有区区三份得以幸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幸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语外,这部戏剧还没有被翻译成它语言,包括英语。

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在俄国拥有大型机械工厂。1840—1859年其父在圣彼得堡从事大规模水雷生产,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米亚战争。他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设计了一种制造木轮的机器、设计制造了大锻锤、改造了工厂设备。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表彰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功绩,破例授予他勋章。在父亲永不停息的创造精神影响和引导下,诺贝尔走上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发明道路。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长大和求学后去法国和美国深造。学成返回瑞典从事化学,尤其是炸药的研究与发明。诺贝尔父子在斯德哥尔摩市郊建立试验室,首次研制出解决炸药引爆的雷汞管。1863年开始生产甘油炸药,由于液体炸药容易发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制造出固体的安全猛烈炸药“达那马特”,这一产品成为以后诺贝尔国际性工业集团的基石。1867年又发明安全雷管引爆装置,随后又相继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多种。他毕生共有各类炸药及人造丝等近400项发明,获85项专利。这些发明使诺贝尔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诺贝尔通过制造炸药积累大量财富,他购入瑞典B。哥尔斯邦军火化工厂性大部分股权,创建了诺贝尔化工公司,在西欧各国开设生产炸药性两个托拉斯,拥有在俄国巴库开采石油的诺贝尔兄弟公司。

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性大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增设经济学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从1901年开始,奖金在每年诺贝尔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

诺贝尔对自己个人的评价是——“最大的优点:保持他的指甲干净,对任何人都从不构成负担。最大的特点: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拜财神。生平重要事件:无。”

诺贝尔一生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在讲述自己一生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他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学问从家庭教师处得来,从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他特别致力于应用化学的研究,生平所发明的炸药有:猛炸药、无烟火药、‘巴立斯梯’或称C89号,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的皇家学会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师学会。1880年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

诺贝尔遗嘱全文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惟一存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徽章珍宝-诺贝尔奖章

一年一度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在给获奖者颁发近百万美元奖金和获奖证书的同时,还要颁发一枚诺贝尔金质奖章。

诺贝尔奖章由著名艺术家设计,制作十分精致考究。第一枚诺贝尔奖章系1902年铸造,直径6.6厘米,用约200克黄金制成,瑞典雕刻家李得柏设计。诺贝尔奖共有六项,而奖章只有五种(物理学与化学奖奖章一样)。尽管诺贝尔奖章每届设计不尽相同,但均镌刻有诺贝尔浮雕像,用罗马数字铸有其生卒日期;还刻有获奖者姓名、奖项、获奖年月,以及赞词“多么仁慈而伟大的人物,人们仰赖他的贡献和发现,使得人们智慧生活更见充实”。

文学奖奖章图案为:一个青年坐在一棵桂冠树下,入迷地听着、记录着缪斯女神的歌;生理学和医学奖章:图案为一位医学天才为了给病女孩解渴,正在收集从岩石上涌出的水,她的膝上放着一本打开的书;物理学奖、化学奖章:刻绘女神伊希斯从云中浮现,圣母握着象征财富和科学智慧的号角,轻轻拉开女神的面纱,露出她冷峻的面容,象征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和平奖章;镌刻的诺贝尔肖像与其它奖章姿态不同,铭文“为了人类的和平与情谊”;经济学奖章:诺贝尔肖像与其它奖章形象不同,获奖者名字雕刻在奖章边上。

诺贝尔奖章具有多元的史料价值和精美的工艺价值,堪称徽章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宝。据1986年香港《收藏天地》杂志介绍,一枚诺贝尔和平奖奖章,在伦敦的一次拍卖中以16748美元成交,如今其价值则高达数万美元。

诺贝尔遗产有多少钱

诺贝尔到底有多少资产,这是连诺贝尔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要把他的全部资产变成现金,这本身就是一个牵涉到多国经济和法律的巨大工程。

经索尔曼等人数年在多国之间来回奔波,终于在1900年对诺贝尔遗产的清理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

诺贝尔在各国资产变换为现金后的一个主要清单如下(这是一个在诺贝尔资产变换现金过程中已被大大地贬值和打了折扣的清单):

瑞典 5796140.00

挪威 94472.28

德国 6152250.95

奥地利 228754.20

法国 7280817.23

苏格兰 3913938.67

英格兰 3904235.32

意大利 630410.10

俄国  5232773.45

总计:33233792.20瑞典克朗

遗产变换为现金的总额33233792瑞典克朗,约为920万美元。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诺贝尔的这笔遗产确实都是一笔巨额遗产。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评选章程规定,一项资金既可以完全由一人获得,也可以由两人或多人平均分享。其中,和平奖除了可以颁发给个人、两人或多人之外,还可以颁发给某一组织和机构。

按章程规定,获奖者每年除了可以获得当年颁发的那份数额可观的奖金之外,还可以获得一枚金质奖章和一份获奖证书。由于诺贝尔基金的主要基金每年是变化的,其基金所得纯收入也就每年有所不同,因此每年的每项奖金数额也就各不相同。例如,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每项奖金的数额约为15万瑞典克朗,约合4.2万美元。此后,由于在债券、股票、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获利,诺贝尔基金不断增值积累,其奖金金额也在逐年增长。80年代之后,每项奖金的数额增加到100多万瑞典克朗。到了90年代,每项奖金数额又有较大增长。例如,1993年每项奖金为67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一数额约合84万美元。又如,1996年的每项奖金已增加到74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一数额约合112万美元。

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不虚度此生了。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麟角。

这样的“凤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数得着的几位:

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出镭和钋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化学家鲍林因为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并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而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由于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获诺贝尔奖的夫妇

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

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

获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里夫妇。

获诺贝尔奖的父子——“子承父业”奇迹

共同荣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布拉格父子。

分别荣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姆逊父子。

分别荣获1929年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奥伊勒父子。

分别荣获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玻尔父子。

分别荣获1924年和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西格巴恩父子。

分别荣获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科恩伯格父子。

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科学奖女性获得者

玛丽·居里:1903年、1911年分别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

伊伦·约里奥·居里:193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柯里:194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梅耶:196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霍奇金:196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雅洛:197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麦克林托克:198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莱维·蒙塔尔奇尼:198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埃利昂:198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努斯莱因·芙尔哈德:199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姗姗来迟的诺贝尔奖

杨振宁、李政道是幸运儿。令人羡慕的不仅是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更令人羡慕的是他们的工作在惊人短的时间内赢得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可,从论文发表到获奖只有一年时间。

一年之内就获得诺贝尔奖,这简直是奇迹。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没有他们这么幸运。

如盖尔曼获得诺贝尔奖时,国际物理学界相继发表文章认为,这是等了6年多的事情。所以,1969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结果时,物理学家们没有表现出格外热情欢呼的姿态,因为6年来大家一直认为“今年的诺贝尔奖应该授予盖尔曼”。

等待五六年还算是比较短的。伦琴,1895年就发现了X射线,1901年才得奖;贝克勒耳,1896年发现天然放射性,1903年才得奖;1902年,卢瑟福发现一系列放射性元素,1908年才得奖;阿尔瓦雷斯,1960年发现基本粒子的共振现象,1968年才得奖;薛定锷,1926年建立了量子力学,1933年才得奖……

等待十年八年的也比比皆是。如能托斯,1912年发现热力学第三定理,8年之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玻尔,1913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轨道理论,直到1922年才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劳伦斯,1931年制造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1939年才获奖;西博格,1941年证明钚的存在,1951年才得奖……

等待十几年、二十几年乃至三十年的也不稀罕。如研究黄热病的南非科学家马克斯等待20余年,于1951年获得诺贝尔奖。对于物理学奖得主泡利来说,诺贝尔奖也是迟到的喜讯。从他发表获奖论文到获奖,间隔了不平常的21年;科赫从发现结核病菌到获奖等了23年;发现宇宙射线的赫斯,等待25年才获奖;贝斯久等29年,于1967年获得了物理学奖。相比之下,佛里斯更惨,等待了半个多世纪:1919年就发现了蜜蜂跳圆圈舞,1925年发现跳摇尾舞,直到1973年才获得诺贝尔奖;早在1931年,“热力学第四定理”的发现者拉路斯就发表了论文,但是直到40年代才被人接受。37年后即1968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才授予他化学奖;1911年劳斯就公布了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伟大发现,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关注。导致劳斯直到85岁才获奖。

兰德斯坦,23岁获得博士学位,33岁发现了人类的ABO血型,那是1901年。直到1930年,即29年后,诺贝尔奖委员会才将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兰德斯坦,此时他已经62岁。波恩早在28年前就发表了获奖论文(关于波函数的统计分析)。当他获奖时激动地说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压倒多数的物理学家都承认我的波函数统计分析,但是也有不承认的,诸如像普郎克、爱因斯坦、薛定锷等著名科学家,因此,我的这项研究成果足足等待了28年才获得诺贝尔奖。”为了回避科学家之间的争论,诺贝尔奖委员会采取了延迟授奖的办法。1946年化学奖得主萨姆纳、1953年化学奖得主赫尔曼、1970年物理学奖得主阿尔芬等等都为此经历了超长的等待期。(《北京青年报》 2001-12-10)

影响我们生活的诺贝尔奖

1913年 荷兰实验物理学家昂内斯,他在1908年首次发现低温条件下的某些金属有超导现象,并由此开拓了低温物理学和超导物理学这些新的物理分支,从而获得当年的物理学奖。

1921年 1910年,索迪最先提出了同位素概念,次年他又提出了同位素假说,即同一种化学元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种存在可能是元素存在的普遍现象。索迪还在实验中独立发现过一些元素的40多种同位素。这样,他就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23年 糖尿病也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症。1922年,苏格兰生理学家麦克劳德和加拿大医药学家班廷,同时发表了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论文。这一消息立即在西方医学界引起巨大轰动。在此之前,他们两人都已经过一系列中间实验,用他们所提取的胰岛素在控制糖尿病的病情方面取得成功。这样,他们两人也就共同分享了192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1930年 印度实验物理学家拉曼发现可见光的类似于康普顿效应的“拉曼效应”。他因此获得1930年的物理学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奖项的亚洲人。

1934年 美国核化学家尤里是以核化学成果获奖的另一位著名的核化学家。1931年,尤里首先发现一氢的同位素重氢。重氢就是氘,而氘的氧化物也就是重水。重氢的发现对于核裂变反应和氢核聚变反应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铀核裂变而言,重水可做铀核裂变的减速剂。对于氢核聚变而言,氘又是可用作热核反应的重要能源。正是由于重氢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技术意义,尤里也就获得了193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35年 1932年,卢琴福的学生和助手查德威克在实验中发现了穿透力很强的中性粒子,中子的发现,一方面打开了人类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另一方面又为人类进一步进行人工核反应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实验手段。查德威克也就因此获得1935年的物理学奖。

1938年 意大利实验物理学家费米在罗马大学改用中子进行人工核反应。当他用中子对当时已知的92种元素逐一进行轰击实验时,不但发现了许多元素的同位素,而且发现了著名的慢中子效应,即经过石蜡减速之后的慢中子更能引起人工核反应。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实验发现,费米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后来核能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初步的技术基础。

1939年 美国的劳伦斯,在1932年设计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这种加速器既可用于核物理实验,也可用于早期的粒子物理实验,他因此单独获得了193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9年 1935年,多马克发表了有关药物的实验报告之后,立即引起了一系列磺胺类药物的发明。这样,磺胺类药物就成为人类征服链球菌感染的各类疾病的有效药物。1939年,由美、法、英等国医学家提名,多马克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当多马克回信表示愿意受奖时,希特勒的盖世太保却逮捕了他。这样使得多马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前往斯德哥尔摩正式领奖。

1945年 在磺胺类药物发明之前,青霉素早已在1928年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1938年,牛津大学的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病理化学家钱恩等人合作进行青霉素的开发研究,终于在1940年研制成功最初的青霉素制品。在经过一系列的动物中间实验之后,证明青霉素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的疾病确实具有特殊疗效。1941年,青霉素投入临床使用获得成功,1943年实现工业化生产。

1945年,诺贝尔基金会把当年的医学奖授给了发现青霉素的三位元勋: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他们三人作为生命卫士所建树的伟大功勋,将永远是一座立于全人类心中的巍峨丰碑。

1952年 除了青霉素三元勋之外,另一位被人们永远怀念的抗菌素元勋是发现链霉素的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1939年,瓦克斯曼从土壤中发现了一种链丝菌。经过实验研究,他发现链丝菌对于结核杆菌具有强有力的抑制和杀伤作用。结核杆菌是引起肺结核等疾病的病菌,而当时已投入临床使用的青霉素对结核杆菌不起作用。这样,链霉素的发现与发明,便成了治疗结核的有效抗菌素,瓦克斯曼也因此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54年 1948年,美国医学家恩德斯与他的两名助手韦勒和罗宾斯合作,成功地发明了在试管内培养小儿麻痹症病毒的简易方法。正是以恩德斯等人的方法为基础,美国病毒学家索尔克和萨宾先后培养出了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索尔克疫苗”和“萨宾疫苗”。自此之后,人类才算走出了小儿麻痹症的阴影。为了表彰恩德斯、韦勒和罗宾斯所作的开拓性贡献,1954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授给了他们三人。

《北京青年报》 2001年12月10日

选错了奖励项目的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

19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告中说,由于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所以决定把本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他。许多科学家认为,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无法和相对论相提并论。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不是爱因斯坦不够格,而是诺贝尔奖委员会选错了奖励项目。

费米证明经中子轰击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8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基于证明经中子轰击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授予费米诺贝尔奖。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费米是否该得奖,而同样在于选择哪项成果作为授奖依据。费米是20世纪杰出的科学家,贡献是多方面的。对此,费米本人也不满意。在颁奖演说中,他指出了自己工作不足的地方:哈恩和斯特拉斯发现,在衰变过程中,放射性铀产生的钡,由此必须重新认识超铀元素。把新元素研究和原子核反应研究一起当做费米获奖的理由,显然不妥。

斯维伯格研究布朗运动

对于斯维伯格的奖,也是持疑义者多。192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化学奖,以肯定他在布朗运动研究方面的成就。可是,在颁奖仪式上,斯维伯格演讲时,一句也没有提及布朗运动研究。众多科学家认为,斯维伯格关于布朗运动是一种振动的观点,不可接受。他的科学贡献中最大的成果是发明了超速离心机。这个机械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关键设备,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赫治疗结核病

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伟大的医生科赫。在世界生物学界,对于选择结核病的研究成果授奖,许多人持异议。1876年,科赫找到了炭疽病的病因;1882年,科赫发现了结核病菌;1884年,他又确认了霍乱病菌;1896年,他在南非战胜了口蹄疫;1898年赴意大利考察儿童疟疾等等。由此可见,这位内科医生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确实功勋卓著。但是,作为科学家,科赫的贡献不仅是治疗结核病等传染病,而是确立了现代细菌学的方法,显然,他创立的确认病菌的方法、确定病因的原则都比结核病研究要重要得多。因此,授予科赫诺贝尔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选择结核病研究作为获奖的科学贡献是失当的。

诺贝尔奖的纰漏

选错了授奖对象的诺贝尔奖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一位是加拿大的巴丁,一位是苏格兰的迈克劳德。颁奖后不久,科学家们提出了异议。因为在进行胰岛素实验时,作为所长的迈克劳德根本就不在现场,更激起公愤的是诺贝尔奖把巴丁的真正合作者贝斯排除在外。这是多么的不公平!

192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丹麦的费比格,以肯定他发现了致癌寄生虫。这早已是公认的错误。另一些得主是否确有资格得奖都有疑问。

1918年的化学奖颁给了弗里茨·哈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毒气,战争中死于毒气的人不计其数。哈伯自己在战后都感到罪孽深重,以至于怕被人认出来而故意蓄起了胡子,并到外国去避了一段时间的风头。

1949年医学奖的共同获奖人之一、葡萄牙人伊加斯·莫尼兹的贡献是开创了脑叶切除手术。但行家认为,他在1936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脑叶切除手术的小册子对手术效果的介绍含有夸大不实之词。他说手术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记忆,而事实上约有一半的患者术后有意识和行动上的障碍,如感情冷漠,行动迟缓,神经紧张,失去方向和时间感等。

195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授予了瓦克斯曼,这是违法的。因为早在两年前,美国法院已作出判决,夏芝是瓦克斯曼的全面合作者,他们共同发现了链霉素。对此,美国报刊进行了充分报道。然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居然说不知道。这本身也成了轰动世界的新闻,许多国家把它登在报纸头版头条。

无缘诺贝尔奖的大家

早在诺贝尔奖首次颁奖之前32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排列规律。从此以后,世界上所有科学课堂都讲授这个内容,这是多么巨大的科学发现。可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始终并没有授予他任何荣誉。这位1905年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在1906年又以一票之差与诺贝尔奖失缘。1907年,他告别人世,给诺贝尔奖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现代内分泌学科的创始人厄万斯,33岁就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不但确定了老鼠的生长激素、发情周期,而且发现了抗不孕的药物维他命E。这些成就举世公认,诺贝尔奖委员会也承认:“即使与其他人竞争,他失败了,但也是值得获诺贝尔奖的。”可是,值得并不等于现实。

1944年,阿维利证实DNA是遗传物质,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的重大发现,现代生物学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在此之后,建立DNA分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阐述DNA生物合成机理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发明DNA复制技术的科学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可是,DNA的发现者或确定者始终没有被授予诺贝尔奖。阿维利完成这项惊世之作时已经67岁!当诺贝尔奖委员会认识到他的发现伟大之时,他已经谢世了。

二十世纪未获诺贝尔奖的五大科学发现

由于诺贝尔在遗嘱中只要求将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中“对于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加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坚持许多不合理的评选规则,致使二十世纪的一些最重大发现并未获得评选委员会的“青睐”。

相对论

根据已公开的诺贝尔奖评选档案资料,在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几十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但是,当时身为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191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考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直到1921年。

“哈勃定律”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揭示出在无垠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一名小小的成员”。哈勃首次提出,在银河系之外存在大量星系,并认为遥远的星系在其光谱中产生显著的“红移”现象。哈勃的理论认为,“红移”最快的星系就是离我们最远的星系。这也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由于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团仍坚持旧的评选规定———天体物理学的发现不在评奖范围内,使哈勃失去获奖机会。

“岛屿生物地理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罗伯特·麦克阿瑟和爱德华·威尔逊运用数学研究并创造性进行实地考察后提出,物种是如何移居新领地的理论,使世界科学界为之震惊。今天,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者运用这一理论,能计算出为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的生存需要多少栖息地;进化生态学家利用这一理论,对物种构成和物种的灭绝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大陆漂移”理论

球物理学家韦格纳在1915年提出地球陆地漂移的理论时,遭到很多人讥笑,认为大陆漂移说荒诞不经。韦格纳于1930年因进行科学探险考察在格凌兰遇难。后来,一些科学家继承了韦格纳的事业,继续对大陆漂移理论进行研究,并完善了他的理论。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获得有关这一理论无可辩驳的证据时,韦格纳已经不在人世了,他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意识与无意识”理论

1929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轰动一时的“意识和无意识及其对行为影响的理论”。但这一理论并未使他获诺贝尔奖。据说弗洛伊德死前一直认为,10年后诺贝尔奖评委会会打电话告知他获奖。但因在诺贝尔活着的时代,心理学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心理学理论不会被列入评奖范围,研究心理学的人必会被拒之门外。

披露诺贝尔奖鲜为人知的内幕

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的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在03年诺贝尔奖颁奖之际,法国《快报》周刊03年12月4日一期文章披露了有关诺贝尔奖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一页纸。一个孤独的男人1895年在巴黎写下的薄薄一页纸,他的家人在他死后才发现这一遗嘱。写在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年复一年,诺贝尔奖都会引起巨大反响,有时甚至引发争论。诺贝尔奖最初只设立了医学、物理学和化学三个奖项,1969年首次颁发经济学奖。此外,加上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总共设有六大奖项。

隆重的仪式

诺贝尔奖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何在?这个只有11位雇员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只有900万人口的瑞典如何能在每年的12月10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个颁奖的日子里,各种礼仪程序是固定不变的。15时,天刚刚擦黑,获奖人员都在斯德哥尔摩大饭店集中。他们的目的地是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他们将进入一个布满了鲜花的房间,这些鲜花都是由意大利圣雷莫市政府提供的,诺贝尔奖的设立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96年就是在这个城市去世的。16时30分,乐队开始奏乐。全体起立。王室成员驾临。之后便是讲话、颁发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 

此后,人们便移师市政厅,“在隆重而活泼的气氛下”,开始了庆祝活动。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埃尔—吉勒·德热纳回忆道:“我们乘坐华丽的四轮马车,能清楚地听到马蹄声。到了院子里,孩子们举着火把列队欢迎。我们有一种置身于19世纪的感觉。”接下来,便是宴会。这一切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19时整准时打开香槟,65张桌子围绕着国王的主桌按“麦穗形”排开,蜡烛将是大厅内唯一的照明光源。至于宴席的菜单,每年自然少不了这几样菜肴:头道菜是海鲜,主菜是驯鹿肉,甜点是冰淇淋。1350位嘉宾都将使用镀金的银餐具。晚餐结束后,客人们将应邀进入一个大厅,在这里所有获奖者等待国王的逐一召见,每位获奖者将有幸与国王交谈5分钟。像瑞典的所有宴会一样,活动将在23时之前全部结束。

丰厚的奖金

然而,豪华与铺张并不是诺贝尔奖享誉全球的唯一原因。从一开始起,诺贝尔奖的高额奖金就令人羡慕不已。诺贝尔遗嘱执行人之孙、“诺贝尔基金会”秘书长米凯尔·索尔曼说:“按照阿尔弗雷德的设想,他是要奖励那些三四十岁、有才华但缺钱的研究人员,向他们提供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15年的工资,让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钱从何而来?阿尔弗雷德在遗嘱中作了精心设计:他死后留下的财产将用于“低风险投资,成立一个基金会,所获得的利润每年将以奖金的形式发放”。 

阿尔弗雷德是一个极为富有的人。作为炸药的发明人,他拥有百余家工厂,并在世界各地拥有355项发明专利。他一生未娶,也未留下任何子女,对家人的信任也很有限。他是这样分配财产的:200万瑞典克朗给了兄弟们,而给基金会留下了3100万克朗,相当于如今的大约1.6亿欧元!

这些钱被瑞典的管理人精心投放到巴黎和纽约的股市上,从而使得每年的获奖者们都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在2003年,每位获奖者可得到约140万欧元。

秘密的评选

除了奖金外,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也是其长盛不衰的原因。其中的秘诀也十分简单:那就是一切都是秘密。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50名委员的名单?保密!帮助该委员会进行前期调查的15人委员会的名单?保密!米凯尔·索尔曼说:“保密是诺贝尔奖的基石之一。这一点被写进了遗嘱。”此举为了避免来自各方的压力,这种压力历来都存在,如今也不会消失。对于类似“究竟有多少人获得了提名”之类的问题,人们也不会得到答案。评选委员会一位名叫汉斯·约恩瓦尔的秘书反问道:“知道答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目前人们所知道的是,评选委员会每年向数千人发出邀请,让他们提供候选人名单。这些提名人或是前诺贝尔奖得主,或是收到“特别邀请”的人,或是隶属于知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这些人的名单自然也是保密的。但诺贝尔和平奖是个例外:阿尔弗雷德在遗嘱中指定和平奖由挪威来颁发。这一习惯沿袭至今。而挪威有关方面每年都会把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名单公之于众,对此汉斯·约恩瓦尔感到十分不解。

诺贝尔基金会以前一直隶属于斯德哥尔摩大学。2002年,随着瑞典大学透明化进程的加深,斯德哥尔摩大学开始实行档案向公众开放等规定。此举引起诺贝尔基金会的极大不安。为了不违反上述原则,基金会不得不改变章程,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这是一个简单且有效的司法把戏。它向现代社会作出的唯一让步是:在诺贝尔奖公布50年后,其档案可向公众开放。也就是说,1953年以前的有关信息现在可以从因特网上查阅到。即便如此,诺贝尔基金会网站每年的访问量仍达1500万人次。网站负责人阿尔夫·林德贝里说:“也许有一天,这一期限会降至30年。”

繁琐的调查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说:“瑞典人在搞大型活动方面很有一套。但他们保守秘密的能力也十分令人敬佩。我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碰巧正在斯德哥尔摩。我在那里跟一些科学家有过长时间的接触,事后才知道其中有些人就是委员会成员。但他们没有向我透露过半点信息。”然而,透风的事儿还是发生过: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朗女律师希林·伊巴迪在获奖的前几天就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她是被看好的候选对象之一。同样,1980年医学奖得主让·多塞在获奖前一周便从“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消息”中得知自己可能获奖。他说:“到最后时刻,我推掉了在加拿大的一系列讲座。投票那天,电话响了。由于按正常的日程安排我是不应该在家的,所以我没敢接电话。但铃声响个不停,响了11声时,我太太才去接听。” 这种泄密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且关键是它并没有影响到前期的调查工作。确定候选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评选委员会要用8个月的时间来研究候选人的材料,检查其工作成果的有效性,确认这些工作成果的确出自候选人之手。他们甚至还会就候选人的人品,在其周围人群或最密切的合作伙伴中展开秘密调查。这些调查工作所需的预算费用每年高达350万欧元,是基金会第二大开支项目,仅次于发给获奖者的奖金。之后,还要开展“一系列的选拔程序”。到最后讨论时将只留下“几个名字”,而且这种讨论只进行半天。对于这一讨论,人们也是知之不多。投票方式(一轮投票制、写在一张可折叠的小纸片上)被视为机密。评选委员会的内部磋商程序也不得而知。只有一点是清楚的:在得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将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米凯尔·索尔曼说:“幸好这种情况迄今还没有出现过。”

历史的局限

尽管如此小心谨慎,但问题还是难以避免。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错误虽然不多,但确实犯过。有时是表彰来得太迟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在表彰上世纪50年代的科学工作吗?有的则是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存在问题。1949年,葡萄牙人埃加斯·莫尼兹因一项有争议的疗法“脑白质切除术治疗精神病”而获得该年度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更令人感到难堪的是,197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康拉德·洛伦茨在40年代曾发表过支持“灭绝劣等民族”的主张。米凯尔·索尔曼说:“不能保证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圣人。他们只是一些象征而已。”事实上,评选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争论,那就是“诺贝尔奖真的发给那些有资格的人了吗?”2003年也未能逃脱这一规律。美国科学家雷蒙德·达马迪安在美国和瑞典的主要报纸买下版面,刊登整版广告,称自己理应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米凯尔·索尔曼说:“对此,我不发表任何评论。我们的第10条规则十分清楚:我们可以对所作出的选择加以阐述,但我们永远不会公开未入选者名单。”噢,规则!每当提到这个问题,米凯尔·索尔曼时而说“没什么规则”,时而又会说“规则认为”。这两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反映了基金会在执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这个遗嘱过于简短而且已经过时)的时候所面临的难题。

这正是诺贝尔奖的局限性所在。米凯尔·索尔曼承认,“诺贝尔奖的历史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科学的发展轨迹”,但科学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基础科学方面的发现与其实际应用变得越来越难以区分;各学科之间(物理学与医学、医学与化学等)相互交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许多科学项目都是由一个课题小组集体完成的,很难从中确定一个、两个或三个主要的研究人员。然而在这个问题上,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有明确的指示:科学奖必须颁发给个人,而不能是某个研究小组或研究机构。

要不要为改变而改变?要不要增设诺贝尔奖的类别?这一切现在都不能肯定。尽管如此,诺贝尔奖仍然受到了众人的追捧。

0
回复
signature
吾表兄,年四十余。始从文,连考三年而不中。遂习武,练武场上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改学医,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回复:6 阅读:4252
共1页/6条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