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婚礼的起源
一、婚姻的语源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由於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
婚姻二字本作「昏姻」或「昏因」,有三种意义:
一是指嫁娶之仪式:汉代郑玄说:『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唐代孔颖达疏谓『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在过去婚礼以昏为期,男方必须於黄昏时前往女方家迎娶,女方嫁入男方家,透过嫁娶而形成家庭,历代重视形式婚,除去仪式则非婚姻,因此所谓的婚姻所指的就是嫁娶之仪式。
一是指夫妻双方之称谓:『婿曰昏,妻曰姻』《礼记.经解注》,孔颖达疏谓『…尔雅据男女父母,此据男女之身,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故云婿曰昏,妻曰姻』,男女双方於昏时进行嫁娶,所以称婿为昏,妻为姻,所指为婚姻用语,是基於婚礼一义而产生的。
一是指姻亲之关系:由姻亲关系又可分亲家及两家亲属『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几千年来,男方於昏时迎娶女方,妇因男而来,并随而订定夫妻与戚属的关系,因此婚姻也可用来表明夫妻一方与他方亲属的关系。
二、.结婚仪式的起源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流传於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的一个洪水神话: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太白金星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认为两人是兄妹,便不肯答应。但是如果不这样人类就会灭绝。他们提出,如果能将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后来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许多竹节。两人还是不愿答应,又提出,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盘石磨,如果石磨能滚合到一起,就可以结婚。但是当石磨又合在一起后,他们仍然不肯答应。女娲又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著相反的方向追赶。女娲没有防备,果然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怀里;两人只好成婚。由於伏羲、女娲的成婚,才传下了后世的人烟。
唐代杜佑说:「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於庭; 殷时亲迎於堂;周制,限男女三年,定婚时,六礼之仪始备。」 在伏羲氏时代,人们以渔猎为主,以兽皮为贵,所以在结婚时,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也就是所谓的「俪皮之礼」,我国古代嫁娶的俪皮为礼,是婚姻礼俗的开端,大戴礼感志篇:「凡淫乱生於男女无别,夫妇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通鉴外纪:「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春秋公羊庄二十二年冬,公如齐纳币。何休注,引纳徵礼而申之曰:「俪皮,鹿皮,所以重古也。」以俪皮作婚姻的结合,是表明俪皮通婚,早以成俗,由圣人采取而制定礼法;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多了「必告父母」之礼;到了夏商,则又多了「亲迎於庭」、「亲迎於堂」的礼;至周代的时候,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称之为六礼。
考虑到病理人都比较忙,干脆拷过来
[原创]人为什么要结婚呢?
文章提交者:理科教授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几天前我的一个研究生问我:“人为什么要结婚呢?” 我立刻赞扬她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她想到这个问题说明她独立思考。我在她那个年龄对于结婚这种多数人认为天经地义的关于人的生活方式的事也很少独立地想一想。
现在的中国社会对于个人生活的事只要不涉及政治比较宽容了。我的一个同学一直没结婚,以前我太太想给他介绍女友,他总是说工作太忙没时间恋爱,后来我才感觉到他其实很享受单身生活。但是,最近他又说还是结婚好。
理想的结婚理由显然是:两个人非常相爱希望长期地甚至永远地生活在一起。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结婚并不是因为非常相爱,甚至常常有一方根本不爱对方只不过是不反感。
我结婚时一个中年男人含蓄地说结婚是为了性,当时我觉得他太流氓了。现在当然知道性是很多人结婚的部分原因,虽然自己也许没有意识到这个原因。
各位网友,你想过“人为什么要结婚” 这个问题吗? 为什么呢?
我大约两年前才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虽然我的婚姻算是比较幸福的,但我认为:如果不是为了生小孩且共同抚养孩子长大,并且男女双方都在经济上能独立(例如自己买得起房子),那么即使相爱也没必要结婚,也未必需要住在一起。
更多的交流请光临我在凯迪的博客:东港-“为了美好的中国”
http://blog.cat898.com/boke.asp?UserID=652238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