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lsjj001在2010-8-10 22:06:00的发言:
前些日子,出席了亲戚的婚宴。餐桌上鸡、鸭、鱼、肉,应有尽有;煎、炸、蒸、炒,一应俱全。由此,不禁联想起儿时曾经见识过的“九大碗”来。 记得孩提时代,老家苏稽一带农村,但凡遇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俗称“吃九大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农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平日饭菜中也难得见到油荤,能被邀去吃一顿“九大碗”,足够津津乐道好长段时间的喽。由于奶奶、外婆曾带我去吃过几次“九大碗”,所以至今印象深刻。 所谓“九大碗”,是指办的酒席中每桌应凑足九个盛菜的碗,碗里的内容以猪肉为主,一般人家每桌用猪肉1—2斤,殷实人家每桌用肉3斤以上。食谱主打菜有甜、咸烧白,甜烧白以五花肉、糯米、红糖蒸制而成;咸烧白则是五花肉摆面上,碗底镶红苕、芋头、萝卜等蒸筢;“尖刀圆子”,以猪肉臊子拌淀粉后揉成长一尺,粗如儿臂的条状,外面裹一层鸡蛋皮或鸭蛋皮,上笼屉蒸熟,切成薄片。另外还有豌豆粉蒸肉、颗颗圆子,巴骨圆子、肥墩子肉、酥肉、炖膀(猪肘子)等菜品,汤菜主要是红白萝卜、或者黄花、木耳、粉条之类。 操办“九大碗”,大多是要请“厨倌师”(厨子)的,“厨倌师”要挑来全套的碗、筷、盆、盘、碟、蒸笼、菜墩、菜刀等用具,主人家提供办席所需的原料和作料。酒席结束后,给“厨倌师”的酬劳除约定俗成的工钱外,有的地方的规矩是还要送给“厨倌师”一桌酒菜。 那时的乡下人若赶上有亲戚、朋友结婚,被邀请出席吃“九大碗“,总要穿上干净的衣裳,携着贺礼高高兴兴而去。贺礼一般是一块三斤多重的猪肉,称为“人亲财”,两把面条、两封“茶食”(点心),贫穷一些的人家则会送米、豆子、花生等自产的东西。“九大碗”都摆在自家堂屋内及堂屋外的院坝中,长辈或贵客照例会安排坐上八位,如能请来公社、大队的干部出席,对主人来讲是很荣耀的事,主人家会殷切备至,满脸笑容,递烟敬酒,惟恐招待不周。 待客人来齐,每张“八仙桌”四根条凳上坐满八个人后,酒席便开始了。随着主持者一声令下,端菜的人接踵而至,此时,席间热闹起来,劝酒劝菜声此起彼伏,一双双筷子在桌上的菜碗里逡巡,连猫儿狗儿也兴奋的在桌下乱窜。按规定,“九大碗”里的“尖刀圆子”,甜、咸烧白、颗颗圆子等荤菜都是每桌每样十六片(颗),既不会多,也不能少。那时感觉切成片的“尖刀圆子”镶着一圈金黄色的蛋皮,勾人食欲;甜、咸烧白肥而不腻;炖猪肘色香俱全。。。。。。很多出席吃“九大碗”的人都心照不宣的小心将属于自己的那几片荤菜拈到随身带来的芭叶里,带回去与家人分享。 一晃近三十年过去了,儿时吃“九大碗”的热闹场面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回想起那些油湟湟、金灿灿、肥嘟嘟、甜丝丝、香喷喷的滋味,仍觉得“口舌生香”,尽管现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酒席质量档次越来越高,已是今非昔比,但我却再也品尝不出旧时“九大碗”的滋味了。 |
还记得原来的酒席大部分的菜都是为了让客人打包带走用的,能在桌上吃的没几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