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在光镜下的诊断方法
1、肿瘤的诊断、分析和诊断的方法
病史,包括年龄、性别、病期、症状、肿块准确部位和体积等,对于考虑肿瘤的组织来源和性质,可指引方向,是肿瘤病理诊断所必须的材料。大体标本检查,对于判断良恶性常有重要帮助,也在一定程度能帮助判断组织来源。固然,一般需要镜下检查后,作出病理诊断。但在许多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很需要病史及大体标本检查的帮助,否则容易作出错误的诊断。
观察切片要系统、全面、细致、准确,而以准确为中心。一般先用低倍镜观察,看过的部分都要掌握其详细变化,不能掌握详细变化时,改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一般在切片中看到的变化很多,对于每一变化的特殊性大小和各个变化的相互关系,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全面的分析,找出特殊的变化。根据一些特殊性大的变化及其彼此的相互关系,考虑一切可能的病变。选择最合理的病变,作为初步诊断。如果初步诊断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就可用它解释全部病变过程和表现(包括临床、大体标本和组织形态)。以胃溃疡癌变(分化不良癌)为例,在切片中见正常及慢性炎的胃壁、溃疡的一些小而肯定异型的细胞散布于溃疡边缘的胃壁中。在此,癌细胞虽少,但它是特殊的和基本的变化,反映病变的本质。溃疡呈慢性,底为瘢痕。根据癌瘤溃疡不能形成慢性胃溃疡,而慢性胃溃疡却可引起癌变的概念,判断癌瘤在慢性胃溃疡的基础上发生。因此,用胃溃疡癌变可以解释本病的全过程和全变化。这就是本例病变的本质。
分析、诊断时,切忌主观随意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即:(1)不恰当地估价变化的特点,对各变化的特殊性大小估计不当。(2)在分析完成之前形成诊断概念,以后根据既定概念,牵强地在切片中寻找支持它的变化。(3)对病变特点不详尽观察、不加分析、抓住几点,联想以往以实践中或阅读中,看过的病变,“对号入座”,就下诊断。(4)考虑病变的或能性范围太窄,漏掉正确诊断。
我们的经验,首先看(或听取)详细病史,观察大体标本的变化,用以指引观察和诊断的大致方向,以免大海捞针,但并不受其限制。以后,尽量系统地、全面地、细致地、准确地观察切片一遍。在这时,准确最重要,作者经常用油镜观察。要记取各种变化,排除自然的和人为的假象,估价各变化的特殊性大小和各变化的相互关系。这只是初步观察。再后,用切片中的组织形态,对比病史和大体标本变化,初步判断切片取材有无差错,排除变性、坏死、炎症等和取材制片中的人为变化。
用切片中的主要的和特殊性较大的变化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判断病变是否肿瘤。如判断为肿瘤,以后主要根据细胞的排列方式(或趋向)与间质的分界是否清楚、有无基膜,判断肿瘤来自上皮或间叶组织。再主要根据瘤细胞的胞核形态(包括核分裂和瘤巨细胞)、肿瘤生长方式和有无侵犯,参考其它有用材料(病史、大体标本、细胞排列等),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这时已能诊断上皮或间叶组织的生的良或恶性肿瘤,即已经诊断“瘤”、“癌”或“肉瘤”。如果组织的取材不足或形态特点不够,难以作进一步诊断,就停止在这样的简单诊断,能勉强地帮助临床解决治疗问题。若组织形态特点较明显、较肯定,就根据瘤细胞的形态、产物和排列方式,参考其它有用的材料(病史、部位、大体标本、生长方式等),进一步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我们一般根据两个以上有较大特殊性的变化,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或组织来源的条件。只有先判断为肿瘤后,才能根据条件判断为良恶性。以后考虑各种可能性,选择最可能的肿瘤或病变,作为基本病变,作出较完整的初步诊断。作者依次判断病变为肿瘤或非肿瘤,若为肿瘤则判断组织来源,肿瘤的良恶性,肿瘤为原发特殊性肿瘤、非特殊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变性程度和伴发病变。这些步骤不可大改,以免出错。
用这一诊断,再反过来考虑,看它能否解释临床表现、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各个变化。如果能够完全解释、毫不勉强,这一诊断一般是正确的,就写出报告。但有时所下的诊断并不完全、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还要随时准备修改。若所提出的诊断不能完全解释临床、大体和组织学变化,还存在着矛盾。这说明以前的观察和分析,未抓住特殊性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未掌握基本病理变化,没有抓住病变的本质。还需要认真地从头看病史、大体标本和切片,进行分析。有时需要反复几次,也有时需要参考他人意见或书籍,或作特殊染色,才达到合理的诊断。即使通过以上步骤,或由于病变的特殊性不够强、或不掌握一定肿瘤的特殊规律,而难下诊断。我们即按判断肿瘤良恶性和组织发生的一般条件,结合该具体组织(或器官)所发生的肿瘤的一般规律,作出初步诊断,留待将来证实或修改。对于常见肿瘤,也不轻率地下诊断。例如对于宫颈鳞癌,也要根据观察、分析,判断是否肯定为癌、有无其它癌瘤(如腺癌)或其它病变(如结核、阿米巴病等)。
对于特点不足的病变,不强行诊断,而是按形态特点的多少写出诊断,作为参考。作者对于所下的诊断有充分根据者(正确性估计高于95%者),直接写出诊断;根据不太充分者,写“考虑为……”;有一些根据,也有矛盾时,写“怀疑为……”;若临床诊断和组织形态都缺乏特殊性时(如疝囊),则写“可符合……”。其目的是为了使诊断能接近或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对于缺乏经验、不掌握特殊规律的病变,其形态特点虽然明显,由于我们对它不够理解,以致对其特点视而不见,是常有的。这就需要参考他人意见(包括文献)和反复观察、思考,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同时要严格地从具体材料出发,进行观察分析。对于同一器官和同一类型的肿瘤,进行综合性观察、分析,可能增长对于那类肿瘤的认识能力。
2、肿瘤病理诊断错误的原因
正确的诊断乃是正确地抓住了基本病变,能反应肿瘤的本质,不但能完善地解释已有的病史、大体标本和组织形态变化,而且将在临床随访或尸检中得到证实。误诊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是由于观察和分析方法的错误。主观主义的诊断方法(主观臆断、不从具体变化出发),经验主义的诊断方法(拿现有病变和已往经验中书本内容对号入座),形而上学的诊断方法(以片面盖全面,抓住一点就作诊断),都是病理诊断的大敌。还有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如工作草率,标本遗失,号码颠倒,制片污染,抄错报告等。
此外,由于取材不足或不当,迟到病变的特点不明显,也是误诊的一个原因。若临床医生对肿瘤病理学有一定了解,则常能适当取材送检。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加强联系,能弥补这一欠缺。必要时,可作连续切片或转方向切片,有时也能增加病变材料,能勉强作出合理诊断。对手术大标本,要多取有代表性的部位,特别是肿瘤边缘或包膜内外,对于决断肿瘤的组织发生,尤其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有很大帮助。
颠倒分析步骤,例如未判断肿瘤之前即根据条件判断良恶性,也是常见误诊原因。
肿瘤本身的变性、新旧坏死、新旧出血、钙化和炎细胞、内皮细胞、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各种人为变化,有时很显著,遮盖了基本的变化,也是误诊的一个原因。若多作切片,而且在观察时,把这些变化作适当估计,去伪存真,一般也能抓住基本变化。
肿瘤病理知识不足,对一般病理医生,只偶尔是病理误诊的原因。若能对肿瘤切片反复地观察和紧密地结合病史和大体标本的变化,进行反复分析,一般都能作出合理的诊断。最少也能判断由上皮或间叶组织发生的良或恶性肿瘤,使诊断不发生原则性错误。
(引自王德延)
肿瘤在光镜下的诊断方法
1、肿瘤的诊断、分析和诊断的方法
病史,包括年龄、性别、病期、症状、肿块准确部位和体积等,对于考虑肿瘤的组织来源和性质,可指引方向,是肿瘤病理诊断所必须的材料。大体标本检查,对于判断良恶性常有重要帮助,也在一定程度能帮助判断组织来源。固然,一般需要镜下检查后,作出病理诊断。但在许多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很需要病史及大体标本检查的帮助,否则容易作出错误的诊断。
观察切片要系统、全面、细致、准确,而以准确为中心。一般先用低倍镜观察,看过的部分都要掌握其详细变化,不能掌握详细变化时,改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一般在切片中看到的变化很多,对于每一变化的特殊性大小和各个变化的相互关系,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全面的分析,找出特殊的变化。根据一些特殊性大的变化及其彼此的相互关系,考虑一切可能的病变。选择最合理的病变,作为初步诊断。如果初步诊断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就可用它解释全部病变过程和表现(包括临床、大体标本和组织形态)。以胃溃疡癌变(分化不良癌)为例,在切片中见正常及慢性炎的胃壁、溃疡的一些小而肯定异型的细胞散布于溃疡边缘的胃壁中。在此,癌细胞虽少,但它是特殊的和基本的变化,反映病变的本质。溃疡呈慢性,底为瘢痕。根据癌瘤溃疡不能形成慢性胃溃疡,而慢性胃溃疡却可引起癌变的概念,判断癌瘤在慢性胃溃疡的基础上发生。因此,用胃溃疡癌变可以解释本病的全过程和全变化。这就是本例病变的本质。
分析、诊断时,切忌主观随意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即:(1)不恰当地估价变化的特点,对各变化的特殊性大小估计不当。(2)在分析完成之前形成诊断概念,以后根据既定概念,牵强地在切片中寻找支持它的变化。(3)对病变特点不详尽观察、不加分析、抓住几点,联想以往以实践中或阅读中,看过的病变,“对号入座”,就下诊断。(4)考虑病变的或能性范围太窄,漏掉正确诊断。
我们的经验,首先看(或听取)详细病史,观察大体标本的变化,用以指引观察和诊断的大致方向,以免大海捞针,但并不受其限制。以后,尽量系统地、全面地、细致地、准确地观察切片一遍。在这时,准确最重要,作者经常用油镜观察。要记取各种变化,排除自然的和人为的假象,估价各变化的特殊性大小和各变化的相互关系。这只是初步观察。再后,用切片中的组织形态,对比病史和大体标本变化,初步判断切片取材有无差错,排除变性、坏死、炎症等和取材制片中的人为变化。
用切片中的主要的和特殊性较大的变化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判断病变是否肿瘤。如判断为肿瘤,以后主要根据细胞的排列方式(或趋向)与间质的分界是否清楚、有无基膜,判断肿瘤来自上皮或间叶组织。再主要根据瘤细胞的胞核形态(包括核分裂和瘤巨细胞)、肿瘤生长方式和有无侵犯,参考其它有用材料(病史、大体标本、细胞排列等),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这时已能诊断上皮或间叶组织的生的良或恶性肿瘤,即已经诊断“瘤”、“癌”或“肉瘤”。如果组织的取材不足或形态特点不够,难以作进一步诊断,就停止在这样的简单诊断,能勉强地帮助临床解决治疗问题。若组织形态特点较明显、较肯定,就根据瘤细胞的形态、产物和排列方式,参考其它有用的材料(病史、部位、大体标本、生长方式等),进一步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我们一般根据两个以上有较大特殊性的变化,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或组织来源的条件。只有先判断为肿瘤后,才能根据条件判断为良恶性。以后考虑各种可能性,选择最可能的肿瘤或病变,作为基本病变,作出较完整的初步诊断。作者依次判断病变为肿瘤或非肿瘤,若为肿瘤则判断组织来源,肿瘤的良恶性,肿瘤为原发特殊性肿瘤、非特殊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变性程度和伴发病变。这些步骤不可大改,以免出错。
用这一诊断,再反过来考虑,看它能否解释临床表现、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各个变化。如果能够完全解释、毫不勉强,这一诊断一般是正确的,就写出报告。但有时所下的诊断并不完全、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还要随时准备修改。若所提出的诊断不能完全解释临床、大体和组织学变化,还存在着矛盾。这说明以前的观察和分析,未抓住特殊性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未掌握基本病理变化,没有抓住病变的本质。还需要认真地从头看病史、大体标本和切片,进行分析。有时需要反复几次,也有时需要参考他人意见或书籍,或作特殊染色,才达到合理的诊断。即使通过以上步骤,或由于病变的特殊性不够强、或不掌握一定肿瘤的特殊规律,而难下诊断。我们即按判断肿瘤良恶性和组织发生的一般条件,结合该具体组织(或器官)所发生的肿瘤的一般规律,作出初步诊断,留待将来证实或修改。对于常见肿瘤,也不轻率地下诊断。例如对于宫颈鳞癌,也要根据观察、分析,判断是否肯定为癌、有无其它癌瘤(如腺癌)或其它病变(如结核、阿米巴病等)。
对于特点不足的病变,不强行诊断,而是按形态特点的多少写出诊断,作为参考。作者对于所下的诊断有充分根据者(正确性估计高于95%者),直接写出诊断;根据不太充分者,写“考虑为……”;有一些根据,也有矛盾时,写“怀疑为……”;若临床诊断和组织形态都缺乏特殊性时(如疝囊),则写“可符合……”。其目的是为了使诊断能接近或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对于缺乏经验、不掌握特殊规律的病变,其形态特点虽然明显,由于我们对它不够理解,以致对其特点视而不见,是常有的。这就需要参考他人意见(包括文献)和反复观察、思考,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同时要严格地从具体材料出发,进行观察分析。对于同一器官和同一类型的肿瘤,进行综合性观察、分析,可能增长对于那类肿瘤的认识能力。
2、肿瘤病理诊断错误的原因
正确的诊断乃是正确地抓住了基本病变,能反应肿瘤的本质,不但能完善地解释已有的病史、大体标本和组织形态变化,而且将在临床随访或尸检中得到证实。误诊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是由于观察和分析方法的错误。主观主义的诊断方法(主观臆断、不从具体变化出发),经验主义的诊断方法(拿现有病变和已往经验中书本内容对号入座),形而上学的诊断方法(以片面盖全面,抓住一点就作诊断),都是病理诊断的大敌。还有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如工作草率,标本遗失,号码颠倒,制片污染,抄错报告等。
此外,由于取材不足或不当,迟到病变的特点不明显,也是误诊的一个原因。若临床医生对肿瘤病理学有一定了解,则常能适当取材送检。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加强联系,能弥补这一欠缺。必要时,可作连续切片或转方向切片,有时也能增加病变材料,能勉强作出合理诊断。对手术大标本,要多取有代表性的部位,特别是肿瘤边缘或包膜内外,对于决断肿瘤的组织发生,尤其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有很大帮助。
颠倒分析步骤,例如未判断肿瘤之前即根据条件判断良恶性,也是常见误诊原因。
肿瘤本身的变性、新旧坏死、新旧出血、钙化和炎细胞、内皮细胞、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各种人为变化,有时很显著,遮盖了基本的变化,也是误诊的一个原因。若多作切片,而且在观察时,把这些变化作适当估计,去伪存真,一般也能抓住基本变化。
肿瘤病理知识不足,对一般病理医生,只偶尔是病理误诊的原因。若能对肿瘤切片反复地观察和紧密地结合病史和大体标本的变化,进行反复分析,一般都能作出合理的诊断。最少也能判断由上皮或间叶组织发生的良或恶性肿瘤,使诊断不发生原则性错误。
(引自王德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