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197 在2007-6-16 18:21:00的发言:
真是太美了,是不是梅岭三章提到的那个梅岭啊? |
此梅岭在赣南大余县。
欢迎各位来赣南做客。
赣南,闽西,粤北是客家人主居地。
客家人在客地做客一千年以后,早已从客人变为主人。但为什么还被称为客家人?因为他们珍惜原有的文化传统。
客家方言非常有趣。比如杰唐提到的“顶愿么?”,他解释的非常有意思。还有说可怜为“惙(啜cuoi)过”,我总以为那是“罪过”的讹音,某人可怜是因为别人的罪过。但也可能是“惙”字有忧愁的意思,让人觉得可怜。刚才提到的“短命少王”,我也很难理解,一般是父母在生气时骂子女的话。也有“短命鬼”、“你好短命啊”之类的说话,是骂别人很坏的意思。可能是有做坏事会遭报应,要折寿的意思。还有说“回娘家”为“转妹家”,我以为这是从“转外家”变化而来的。不小心听过周杰伦的《双节棍》(如果没记错的话),里面有两句“做麦鸡(念给gei)?做麦鸡”,非常奇怪。后来看了歌词才知道这个确实是客家方言,是“干什么/为什么”的意思。比如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就说:“你做麦鸡爱谙之做?”客家方言里有很多是从古文而来,我因为只是平时的偶然感觉,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暂时想不出很明显的例子,以后再补上。当然,刚才说的一些在客家地区的说法虽然基本相同,当时很多发音上有很大差异,有的根本是在客家人之间也听不出来,这与当地原有的语言混合有关系。
客家人最早源于晋朝末年,主要来自现在河南北部的“中原地区”。史载,东晋末年,五胡乱华。“五胡”是指当时在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包括“羌”、“氐”等(仅凭记忆,若有兴趣请自己求证)。当时士大夫家族为了逃避动乱,席卷所有财富举族南迁。而当时的平民由于没多少财产,几乎都留下来。因此当时南迁的几乎全是当时比较有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的士族。于是形成了客家人。但是客家人并不是一次南迁的结果,而是有一个上千年逐渐迁移的过程。据考证,通说认为一共有四次大规模的南迁。
现在湖南、四川、江西三省的南部,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都有比较多的客家人。其中赣南被称为是“世界客都”,是客家人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围龙屋是其标志性建筑。围龙屋据说是客家人刚到当地时,为了抵御当地居民的攻击而特别建造的具有很强防御功能的房屋。现在仍然保存了不少围龙屋。福建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客家人,特别是客家土楼非常有特色。台湾大概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客家人,大多是从福建和广东过去的——周杰伦的歌里有客家方言也就不奇怪了。
客家人原来是中原望族,所以迁移到南方的“蛮夷”之地自然会看不起当地的“土著居民”。正因为如此,客家人的先祖一直保留着中原文化传统。直到现在,客家人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这是客家文化最为明智的地方。也恰恰是因为如此,也显得特别顽固,同时保留了一些封建传统。
一个是表现在官本位文化上。可以说,所谓重视文化教育,就是以做官为出发点。这与中华传统的出仕观念一脉相承。在客家人族群里,当官的人有很高的地位。“出人头地”的含义基本上等同于做官。客家人一般在政坛能混个不大不小的官,可要做到国 家 领 导的人地位,千年来是比较少的。
还一个是表现在男尊女卑的观念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香火”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一般人都认为非得生个儿子延续香火不可。如此也产生了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女孩子在内要做家务,在外要参加劳动。而男孩则可以什么都不做,唯一的要求必须把书读好。当然,在现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观念比较少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但是每当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严格的座位安排和礼仪,就能看出客家文化骨子里的封建传统。
然而,在这种观念下,客家文化也产生了一个值得骄傲的好传统。那就是,客家妇女绝对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妇女之一。客家妇女勤劳、善良、坚忍、聪明、温柔、美丽,几乎所有赞美人的词汇都可以用在她们身上。对内管家,对外管农活,里外都是一把好手。我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客家妇女。她年轻时是当时公社农活能手的冠军,后来独立支撑一个家庭,样样农活技能都超过远近的男人和女人们。
还有,客家人在不断迁移的历史中形成了一种不安分的族群性格。读书和外出经商都是离开家乡谋事业的手段。男人们在女人辛勤劳动的保障之下,或是读书,或是外出经商。现在我们农村几乎在平时看不到从18岁到28岁的年轻人,他们不是在外面读书后在城市工作,就是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外出谋生。只有在每年春节的时候,年轻人们“衣锦还乡”,洋溢着快乐幸福的温馨气氛。
我是在客家文化熏陶之下的赣南人,客家的特征在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是客家人,所以,虽然既不风骚也不雅,仍然要附庸之,自以为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