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页/27条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回复:27 阅读:5252
32岁海归博士自杀:遗书称国内学术圈残酷无情(组图) 南方网

全子 离线

帖子:3318
粉蓝豆:74
经验:3546
注册时间:2006-10-19
加关注  |  发消息
21 楼    发表于2009-10-23 11:30: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中国的制度确实埋没了很多人才,助长了不少庸才,对现实中的一些恶心事不在这里评说,因为社会本来就复杂,但是我始终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用乐观和韧劲去克服困难、适应环境的人令人佩服,人活一辈子,能展示你自己的地方很多,那个所谓的“大师”不做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了吗?
0
回复

cqzhao 离线

帖子:5518
粉蓝豆:1071
经验:5755
注册时间:2008-09-29
加关注  |  发消息
22 楼    发表于2009-10-23 11:23: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本帖最后由 于 2009-10-23 11:26:00 编辑

 Surprised to see we have so many 大师们 in China. 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

I do not know what they mean. Who made these terms? Who made the decision or evaluation? They Should be 大师 的大师.

Interesting

0
回复

cqzhao 离线

帖子:5518
粉蓝豆:1071
经验:5755
注册时间:2008-09-29
加关注  |  发消息
23 楼    发表于2009-10-23 11:17: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大师梦" 新京报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

 《华商报》10月22日报道,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该博士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回国后没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价……等等,被认为是海归博士自杀的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 们准备的。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 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熊丙奇(学者) 
0
回复

柳眉儿 离线

帖子:95
粉蓝豆:2
经验:95
注册时间:2007-08-30
加关注  |  发消息
24 楼    发表于2009-10-23 11:10: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如果不喜欢国内,可以继续出国啊,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路?!

唉!!!叹息!!!

0
回复

yangsi 离线

帖子:334
粉蓝豆:830
经验:418
注册时间:2006-09-28
加关注  |  发消息
25 楼    发表于2009-10-23 10:58: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本帖最后由 于 2009-10-23 11:01:00 编辑

 很明显,是中国特色的高级职称晋升制度害死了他,就像收容制度害死那个大学生孙志刚一样。

标榜由学术专家民主评议的中国职称制度,实际上是比科举还恶心的人治举荐制度,靠的是关系和金钱。

为什么就不能以考代评?因为有人从人为的评审中谋利。现行高级职称评审制度不废除,中国科学必亡。

0
回复
signature

病理医生杨连君

全子 离线

帖子:3318
粉蓝豆:74
经验:3546
注册时间:2006-10-19
加关注  |  发消息
26 楼    发表于2009-10-23 08:48: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遗憾,可惜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他这样做对父母对家人对社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

珍惜生命,活着并快乐着吧

逝者安息

0
回复

cqzhao 离线

帖子:5518
粉蓝豆:1071
经验:5755
注册时间:2008-09-29
加关注  |  发消息
27 楼    发表于2009-10-23 05:29:00举报|引用
返回顶部 | 快捷回复
 This is not 海外见闻. It is a sad new from China. There are many ways for living or surviving. There are no reasons for him to choose this one. I feel sad for his family members.
0
回复
回复:27 阅读:5252
共2页/27条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