箔
箔是一个被大家遗忘的词汇,我们现在所记起的都是那种象纸一样柔软,一面金光闪耀的锡箔一样的东西。因此大家因此以为锡箔之类的才是它的本意,反而使它的本意静静的躺在字典里,几乎没人能够知道,或者逐渐被大家所忘怀了。
它的本意新华字典是这样解释的:“苇子和秫秸制成的帘子。”所以箔最初就是一种帘子,象我们现在使用的竹帘一样。竹字头也暗含着它与竹子等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和竹帘不同,它远没有它们那么精制,竹帘是选用上等的竹子,一点一点劈开刮成很细很细的竹篾,然后织成很精美的竹帘。和竹帘相比,箔则显得简陋粗糙多了。
在我们老家的黄河冲积成的沙土地里,竹子是很少见的,北方的干旱似乎使得纤细的竹子根本无法生长。而苇子在寸土寸金的平原里也难得占有一席之地——在糊口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没有人会种这些顶吃的东西。所以制作箔的重任就落到了秫秸身上,秫秸是作物庄稼秸秆的统称,玉米高粱等这些大作物一边产量不低,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同时它们高大的秸秆也给人们重新利用带来了方便。相比而言,玉米虽然秸秆粗壮,但是秸秆芯软而且上下粗细不均,因此坚韧度下降而使用不多,而高粱杆不仅植株高大而且上下粗细均匀,而且秸秆坚硬,因此成了箔的主要原料。
我们那里对高粱的利用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至,高粱米可以食用,高粱叶子可以做蓑衣,高粱穗下的葶子一个一个串起来可以做锅盖和盖板,高粱穗子可以做笤帚,就连收割完剩到地里的高粱茬可以挖出来当材烧。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那又高又直,粗细均匀的高粱秸最大的用处就是做箔了。
秋天等到高粱收割完毕的时候,天气也已经渐渐的变凉了,秋收过后,农忙也就结束了,但是和东北农村的猫冬不同,华北地区农村的冬天也是没有清闲的时候的。虽然小麦已经种上,这段时间也没有太多的田间管理,但是秋收的庄稼该脱粒的脱粒,该晾晒的晾晒。而这时候也就是人们使用箔来晾晒东西的季节了。箔也就成了农民们最得力的帮手了。
也许使河南农村和河北不同,很少见到平顶房子,房屋都是尖顶的,因此晾晒谷物等只能到集体的麦场里去,一般每一个生产队都在附近的地方平整出一块空地,用碾子碾平,作为大家扬场等的场地。但是一般场离居住地地方都有一段距离,而且收割一般都比较集中,所以不仅场地较远搬运困难,而且场地不一定够用。而箔给晾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不管什么地方,只要可以见到太阳,把箔铺到地上或者架在几个凳子上,就可以把秋收的东西
凉到上面,这样既干净又便于收拾,等到天黑的时候,把箔上的东西扫到布袋里,不用费力就可以搬到家里了。
但是制作箔却是一个只有男劳力才能完成的技术活。首先需要选材,需要挑出高度相差不大的高粱秸,然后用镰刀割去外面紧裹在外面的叶子,然后需要准备麻绳,制作麻绳是孩子们唯一可以当上帮手的地方。这时大人会把家里的排子车放到,轱辘上缠上一个麻纰儿,然后转动轱辘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身上,轱辘一边转动,就会把牵在大人手里的麻纰一点一点拧紧,在拧紧的同时,不断添紧新的麻纰,这样可以做的很长。做好了麻绳之后,就可以用麻绳把这些 整理好的高粱秸象编帘子一样编起来了。
编好之后的箔,再把两头不整齐的高粱秸裁去,这样一个箔就做好了。这样就可以把它卷起来放到墙角,等到需要的时候,搬到外面展开,就可以在上面晾晒谷物了。
所以象秋天所收获的花生红薯等
了如果没有真正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是不会理解箔的用处的箔和我们普通使用的帘子不同的是,它宽大,一个箔的大小往往相当于四五个帘子的大小,这样的面积决定了它并非是遮挡视线或者防风御寒的功能,它是人们仅供人们晾晒东西使用。
秋收完了之后,那些高粱秸便被收回来晾到院子里,如果高粱秸上带有叶子,需要一个一个的把叶子去掉,然后用麻绳把他们一个一个拧起来,然后把两边裁整齐,这样的一个箔就做成了。
平时不用的时候,就把它们卷起来竖在门后或者墙角,这样不占空间。墙角或和门后的箔是我们捉迷藏最常见的躲藏地方。抬到路边或者院子里,如果地面干燥可以放在地上,如果刚下过雨,地面湿润,还需要在下面把箔支起来,然后在上面摊上要晾晒的东西,一些花生,玉米等农作物。
现在塑料制品多了,塑料布价格低廉,而且隔潮,可以直接铺在地上,因此许多箔的用途逐渐由它替代了。
每当看到地里的白色垃圾,它们要等上上百年才能腐败,我就想到了这个即将在我们意识里消失的词汇:箔。
箔
箔是一个被大家遗忘的词汇,我们现在所记起的都是那种象纸一样柔软,一面金光闪耀的锡箔一样的东西。因此大家因此以为锡箔之类的才是它的本意,反而使它的本意静静的躺在字典里,几乎没人能够知道,或者逐渐被大家所忘怀了。
它的本意新华字典是这样解释的:“苇子和秫秸制成的帘子。”所以箔最初就是一种帘子,象我们现在使用的竹帘一样。竹字头也暗含着它与竹子等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和竹帘不同,它远没有它们那么精制,竹帘是选用上等的竹子,一点一点劈开刮成很细很细的竹篾,然后织成很精美的竹帘。和竹帘相比,箔则显得简陋粗糙多了。
在我们老家的黄河冲积成的沙土地里,竹子是很少见的,北方的干旱似乎使得纤细的竹子根本无法生长。而苇子在寸土寸金的平原里也难得占有一席之地——在糊口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没有人会种这些顶吃的东西。所以制作箔的重任就落到了秫秸身上,秫秸是作物庄稼秸秆的统称,玉米高粱等这些大作物一边产量不低,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同时它们高大的秸秆也给人们重新利用带来了方便。相比而言,玉米虽然秸秆粗壮,但是秸秆芯软而且上下粗细不均,因此坚韧度下降而使用不多,而高粱杆不仅植株高大而且上下粗细均匀,而且秸秆坚硬,因此成了箔的主要原料。
我们那里对高粱的利用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至,高粱米可以食用,高粱叶子可以做蓑衣,高粱穗下的葶子一个一个串起来可以做锅盖和盖板,高粱穗子可以做笤帚,就连收割完剩到地里的高粱茬可以挖出来当材烧。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那又高又直,粗细均匀的高粱秸最大的用处就是做箔了。
秋天等到高粱收割完毕的时候,天气也已经渐渐的变凉了,秋收过后,农忙也就结束了,但是和东北农村的猫冬不同,华北地区农村的冬天也是没有清闲的时候的。虽然小麦已经种上,这段时间也没有太多的田间管理,但是秋收的庄稼该脱粒的脱粒,该晾晒的晾晒。而这时候也就是人们使用箔来晾晒东西的季节了。箔也就成了农民们最得力的帮手了。
也许使河南农村和河北不同,很少见到平顶房子,房屋都是尖顶的,因此晾晒谷物等只能到集体的麦场里去,一般每一个生产队都在附近的地方平整出一块空地,用碾子碾平,作为大家扬场等的场地。但是一般场离居住地地方都有一段距离,而且收割一般都比较集中,所以不仅场地较远搬运困难,而且场地不一定够用。而箔给晾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不管什么地方,只要可以见到太阳,把箔铺到地上或者架在几个凳子上,就可以把秋收的东西
凉到上面,这样既干净又便于收拾,等到天黑的时候,把箔上的东西扫到布袋里,不用费力就可以搬到家里了。
但是制作箔却是一个只有男劳力才能完成的技术活。首先需要选材,需要挑出高度相差不大的高粱秸,然后用镰刀割去外面紧裹在外面的叶子,然后需要准备麻绳,制作麻绳是孩子们唯一可以当上帮手的地方。这时大人会把家里的排子车放到,轱辘上缠上一个麻纰儿,然后转动轱辘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身上,轱辘一边转动,就会把牵在大人手里的麻纰一点一点拧紧,在拧紧的同时,不断添紧新的麻纰,这样可以做的很长。做好了麻绳之后,就可以用麻绳把这些 整理好的高粱秸象编帘子一样编起来了。
编好之后的箔,再把两头不整齐的高粱秸裁去,这样一个箔就做好了。这样就可以把它卷起来放到墙角,等到需要的时候,搬到外面展开,就可以在上面晾晒谷物了。
所以象秋天所收获的花生红薯等
了如果没有真正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是不会理解箔的用处的箔和我们普通使用的帘子不同的是,它宽大,一个箔的大小往往相当于四五个帘子的大小,这样的面积决定了它并非是遮挡视线或者防风御寒的功能,它是人们仅供人们晾晒东西使用。
秋收完了之后,那些高粱秸便被收回来晾到院子里,如果高粱秸上带有叶子,需要一个一个的把叶子去掉,然后用麻绳把他们一个一个拧起来,然后把两边裁整齐,这样的一个箔就做成了。
平时不用的时候,就把它们卷起来竖在门后或者墙角,这样不占空间。墙角或和门后的箔是我们捉迷藏最常见的躲藏地方。抬到路边或者院子里,如果地面干燥可以放在地上,如果刚下过雨,地面湿润,还需要在下面把箔支起来,然后在上面摊上要晾晒的东西,一些花生,玉米等农作物。
现在塑料制品多了,塑料布价格低廉,而且隔潮,可以直接铺在地上,因此许多箔的用途逐渐由它替代了。
每当看到地里的白色垃圾,它们要等上上百年才能腐败,我就想到了这个即将在我们意识里消失的词汇: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