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5)淋巴系细胞:
正常骨髓中淋 巴细胞数量是随年龄变化的,幼儿骨髓涂片细胞分类淋巴细胞约占30%~40%,成人骨髓淋巴细胞较少,约占有核细胞10%~30% ,成熟和幼稚两者兼有,如造血细胞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则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相对增多,甚至成熟淋巴细胞高达80%以上。不能认为是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成人患者可见在骨小梁之间(非小梁旁)有淋巴细胞集簇、淋巴小结或淋巴滤泡,随着年龄增大,淋巴小结有增多趋势。此时需要与淋巴瘤累及骨髓相鉴别。
成熟淋巴细胞,胞体较小,胞浆少,透明,核圆,染色质稍粗,核膜厚,有或无核仁。淋巴细胞含有酸性磷酸酶和糖原( PAS 染色呈大颗粒或小珠状阳性)是其特征。
T细胞表达CD1、CD38、CD2、CD3、CD4/8、CD5、CD7、CD45RO等,但正常骨髓CD1、CD38是罕见的。 B细胞表达CD22、CD19、CD20、CD21、CD23、CD45R及CD79等,但正常骨髓CD19+B细胞是罕见的。病理情况下淋系和髓系细胞的抗原可出现共表达(coexpression)现象。
(6)浆细胞:
浆细胞是淋巴细胞 终末分化阶段的细胞,骨穿时多在骨髓小粒内,组织切片中可散在于骨髓细胞之间,亦可与巨噬细胞一起位于毛细血管周围,或沿血管旁排列(偶尔在骨髓涂片中也 可见此现象)。成熟浆细胞胞核偏位,核染色质凝聚呈块,分布在核膜周边呈车轮状,无核仁,胞浆嗜碱性,近核侧有月牙状淡染空晕区,有时呈晚霞或火焰状空晕。 正常骨髓涂片中浆细胞不到有核细胞的1%,如≥3%、≤10%称浆细胞反应性增多。≥10%就可能是肿瘤性的了(如骨髓瘤等),如见到有核仁的浆细胞也可 能是肿瘤性的浆细胞,如见到核内包函体可能是感染了EB病毒。浆细胞表达CD38,K/L(胞浆阳性),很少表达成熟B细胞抗原。
(7)肥大细胞:
在正常骨髓分类 中少见,多集中在骨髓小粒中,HE染色切片不能辨认,因其颗粒不着色。在Giemsa染色切片易于识别,胞体呈多角形,胞核呈圆形,椭圆或杆状,胞浆中含 有大量紫红色的嗜碱颗粒,对甲苯胺蓝染色呈异染性(即胞浆颗粒呈紫红色)。它在骨髓腔中的分布不定,近骨内膜处数量较多,并存在于小血管外膜和淋巴小结周围,有时聚集一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疾病等肥大细胞可增多。
我一路向您走来——
(5)淋巴系细胞:
正常骨髓中淋 巴细胞数量是随年龄变化的,幼儿骨髓涂片细胞分类淋巴细胞约占30%~40%,成人骨髓淋巴细胞较少,约占有核细胞10%~30% ,成熟和幼稚两者兼有,如造血细胞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则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相对增多,甚至成熟淋巴细胞高达80%以上。不能认为是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成人患者可见在骨小梁之间(非小梁旁)有淋巴细胞集簇、淋巴小结或淋巴滤泡,随着年龄增大,淋巴小结有增多趋势。此时需要与淋巴瘤累及骨髓相鉴别。
成熟淋巴细胞,胞体较小,胞浆少,透明,核圆,染色质稍粗,核膜厚,有或无核仁。淋巴细胞含有酸性磷酸酶和糖原( PAS 染色呈大颗粒或小珠状阳性)是其特征。
T细胞表达CD1、CD38、CD2、CD3、CD4/8、CD5、CD7、CD45RO等,但正常骨髓CD1、CD38是罕见的。 B细胞表达CD22、CD19、CD20、CD21、CD23、CD45R及CD79等,但正常骨髓CD19+B细胞是罕见的。病理情况下淋系和髓系细胞的抗原可出现共表达(coexpression)现象。
(6)浆细胞:
浆细胞是淋巴细胞 终末分化阶段的细胞,骨穿时多在骨髓小粒内,组织切片中可散在于骨髓细胞之间,亦可与巨噬细胞一起位于毛细血管周围,或沿血管旁排列(偶尔在骨髓涂片中也 可见此现象)。成熟浆细胞胞核偏位,核染色质凝聚呈块,分布在核膜周边呈车轮状,无核仁,胞浆嗜碱性,近核侧有月牙状淡染空晕区,有时呈晚霞或火焰状空晕。 正常骨髓涂片中浆细胞不到有核细胞的1%,如≥3%、≤10%称浆细胞反应性增多。≥10%就可能是肿瘤性的了(如骨髓瘤等),如见到有核仁的浆细胞也可 能是肿瘤性的浆细胞,如见到核内包函体可能是感染了EB病毒。浆细胞表达CD38,K/L(胞浆阳性),很少表达成熟B细胞抗原。
(7)肥大细胞:
在正常骨髓分类 中少见,多集中在骨髓小粒中,HE染色切片不能辨认,因其颗粒不着色。在Giemsa染色切片易于识别,胞体呈多角形,胞核呈圆形,椭圆或杆状,胞浆中含 有大量紫红色的嗜碱颗粒,对甲苯胺蓝染色呈异染性(即胞浆颗粒呈紫红色)。它在骨髓腔中的分布不定,近骨内膜处数量较多,并存在于小血管外膜和淋巴小结周围,有时聚集一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疾病等肥大细胞可增多。
我一路向您走来——
(4)单核系细胞:
单核系细胞与粒系细胞是同一祖细胞分化、发育而成的,其发育过程与粒细胞完全一样,胞体外形也相似,在PCF固定,塑料包埋病理切片中与粒系细胞最明显的区别是胞浆无颗粒,核膜薄,核染色浅。在正常人骨髓中单核细胞数量较少,无特定的分布位置。
①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直径15~22μm,胞体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浅,染色质颗粒细致,均匀分布。核仁明显(1~2个),核膜薄,胞浆丰富弱嗜碱性,无颗粒。正常骨髓不易见到。
②幼稚(前)单核细胞(promonocyte):直径15~25μm,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有凹陷或切迹,其它特点与原始单核细胞相似。
③单核细胞(monocyte):直径12~20μm,胞浆丰富淡染,无颗粒,很容易与粒细胞相区别,核圆形者少见,绝大部分呈肾形、凹陷、切迹、扭曲、佛手状、胎儿状、分叶状与肥胖的杆状,核染色质细,核仁明显,嗜酸性,核膜薄。单核细胞有酸性磷酸酶、过氧化酶、芳香硫酸酶、溶菌酶、非特异性酯酶及 氟化钠抑制实验阳性。电镜下有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较多。免疫组化示CD14+ 、CD68+/- 、MAC387+/- 溶菌酶、α-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等抗原阳性。
我一路向您走来——
(3)巨核系细胞:
①巨核细胞有两个显著特点与其它系细胞不同:
a.过去文献报告认为巨核细胞从原始到成熟阶段一般不伴有丝分裂,而是经核内复制使胞核分叶增多而无细胞分裂,即胞核倍体数增多,体积增大,核叶增多,胞核数量不增加;但从骨髓组织学上是常可见巨核细胞核分裂的。
b.最早可在光镜下识别的原始巨核细胞为8倍体(8N)细胞(而其它系细胞为2N细胞),因此,胞体较其它细胞大,直径约20~40μm,随着巨核细胞发育成熟而倍体数增多。
如巨核细胞分化或发育异常,胞核倍体增多或增多不明显,但胞核不分叶而呈单圆核巨核细胞,包括淋巴样小巨核细胞,也可呈多圆核巨核细胞。常见于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前原始巨核细胞(巨核祖细胞)是一种胞体很小,胞浆少,核圆,染色质细的巨核细胞,在细胞涂片上无形态特征性。除
表达HLA-DR外,这些细胞还表达CD34,CD33,及不同程度表达CD41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在电镜下于核周池及内浆网可测到血小板过氧化酶(PPO)。成熟巨核细胞从窦壁细胞间隙伸出胞浆突起(伪足),这些伪足脱落形成血小板进入血液循环,巨核细胞也可进入循环。
巨核细胞多在窦样结构旁,距骨小梁有一定距离,连续切片显示,在正常骨髓所有巨核细胞均连续着窦样结构,并将其胞浆突起深入窦内皮细胞间隙,巨核细胞胞浆逐步脱落形成血小板进入血液循环,巨核细胞就成为“裸巨核”。
②巨核细胞的形态:正常情况下,巨核细胞是骨髓三系细胞中数量最少的,体积是最大的,约占有核细胞的1%。在组织切片中巨核细胞有六种形态。
a.多叶核巨核细胞(multilobated
nuclear megakaryocyte):胞体大小悬殊,胞浆丰富,胞核明显扭曲或分叶,无核仁。一般组织切片HE染色不见血小板,但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可见血小板形成。 |
|
我一路向您走来——
(2)红系细胞:
红系细胞造 血虽然没有粒系细胞造血那样复杂,但调节过程也是很复杂的,除生长因子(GM-CSF 、IL-3和IL-11)外,主要是红细胞生成素(EPO),它是一种诱导定向的红系祖细胞增殖发育成熟的蛋白质,是由肾细胞对缺氧反应而产生的糖蛋白, 对红系祖细胞起着促分裂及生存的作用。EPO受体在原始红细胞上很多,但在成熟红细胞上缺乏。血红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起负反馈调节,使骨髓微环境减少红系 细胞生成,红系中最不易识别的幼稚红细胞是原始红细胞,这些幼稚红细胞表达转铁蛋白受体和血型糖蛋白A。LCA和转铁蛋白受体抗原表达随着红细胞成熟而下 降,血型蛋白表达仍很高。只有中幼以上阶段红系细胞有核分裂能力,网织红细胞通过骨髓窦壁内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成为成熟红细胞后可存活120天。在体内 平衡状态下大约每天产生红细胞3~4×109个/kg体重。原始红细胞逐步分化为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细胞。最终,核染色质凝聚、固缩排出,形成无核成熟红细胞。骨髓中有核红细胞随年龄变化较大,10%~40%不等。
我一路向您走来——
(二)骨髓组织结构
骨髓组织充满骨小梁之间,包括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血管系统、神经及基质等。是狭义的骨髓组织。
1.造血细胞:
造血细胞(hematopoietic cells)广义地分为髓系和淋系两大类。由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分化和发育为系定向髓系祖细胞(如CFU-GM,CFU-E,CFU-MK),髓系祖细胞再进一步分化发育为形态上可识别的髓系细胞 (myeloid cells)。髓系在广义上包括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和单核系细胞,是狭义的造血细胞,而把淋巴系细胞视为非造血细胞(见后)。
应该指出,“myeloid cells”这个名词有两个不同含义:一个是指由髓系前阶段幼稚细胞分化的所有髓细胞;另一个含义是指粒系细胞,但常用的粒:红比例(myeloid:erythroid ratio)只表示粒、红系细胞增减情况,正常骨髓粒:红比例为1.5-3:1。
⑴粒系细胞:
在关键性调节因子 GM-CSF,G-CSF和IL-3和骨髓微环境作用下在骨小梁旁分化,增殖,发育成熟。成熟的粒细胞逐渐向小梁之间移动,所以,随着粒细胞发育分化成 熟,组织学上可见越靠近骨小梁的粒细胞越幼稚,形成较窄的2~3层幼稚细胞带,越远离骨小梁越成熟。骨髓标本超微结构也显示未分化幼稚细胞靠近骨小梁(正 常早期粒系生成的部位),支持这些的前体细胞来自骨内膜细胞。如出现原始粒细胞丛(3个)或簇(5个)远离骨小梁时,则称之为“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 ”(abnormal localization of immature precursor,ALIP )(图3)。(1) 粒系细胞有6个发育阶段,3个系列,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
|
①原始粒细胞( myeloblast):在组织切片中原始粒细胞胞体中等大小,胞浆较少,嗜碱性,无颗粒。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有1~多个核仁,核膜厚,染色质淡染。表达CD34+,CD33+,CD13+,HLA-DR+。这类细胞数目较少。 ②早幼粒细胞( promyelocyte ): 形态学上基本上与前者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胞浆中出现粉红色细颗粒,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有核旁空晕及高尔基氏器区,染色质开始聚集,表达CD33+,CD13+,CD15+,CD34-,HLA-DR-。 因嗜碱性颗粒溶于水,在切片上不能分辨出嗜碱性粒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