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4 阅读:1830
烟波渺渺悼香魂

心灵之约 离线

帖子:70
粉蓝豆:4
经验:70
注册时间:2007-01-17
加关注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07-03-06 20:07|举报|关注(0)
浏览排序[ 顺序 逆序 楼主 支持 精彩 ]  快捷回复
    上午,和一位朋友聊天,不知怎么聊到了南明历史。他无限感慨地说:“巍巍大明,竟是靠几个烟花女子支撑着啊。为何大明的骨气,要由几个柔弱的青楼女子来承担呢?”他这么一说,引起我心中一阵黯然。蒙蒙烟雾中,几个秦淮女子向我走来,最前面的,是那个风华绝代的河东君柳如是。
   柳如是,嘉兴人,姓杨名爱,字影怜;后改姓柳名隐,字如是,一字蘼芜;以佛典《心经》中有“如是我闻”句而号我闻居士。她出身卑贱,运途乖舛,两次坠入青楼。幼年时被人诱拐,卖入娼寮,鸨母名*徐佛通琴棋,擅丹青,识文墨,聪慧灵巧的柳如是从她那里学到了多种技艺,对她的性情志趣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崇祯五年,14岁的柳如是已经出落得美丽动人,被吴江故相周道登霸为姬妾。周死后,她不为周家所容,再次被卖到苏州为娼。
    明末秦淮河畔,六朝金粉之地,为当时的女子们提供了一个奇妙的发展空间。她们天生丽质,聪慧灵巧,才华夺人,坠入青楼后,意外地得到了诗词歌舞、琴棋书画的训练,她们的智慧、才华、人格、气质都更加完美。她们拥有高超的艺术修养,却身份卑贱,构成了一个十分独特的文化景观。拥有的艺术才情,使她们有更高的向往,而肉体的蹂躏更增加了她们不屈服于命运的追求,于是,就演出了一幕幕撼人的悲剧。
    虽寄身于娼寮,柳如是仍以“相府下堂妾”高标自置,购画坊,赋诗文,“扁舟一叶,放浪湖山间,与高才名辈相游处”,诗词唱和,纵论天下事,其诗文作品甚至令几社中的男士拍案叫绝,她的人格也得到应有的尊重。柳如是才艺俱佳,能诗擅画,她的传世山水画有数十幅,如《月堤烟柳图》等。她的诗词生前就已结集镌刻,如《戊寅草》,崇祯十一年结集,收诗106首,词31首,赋3 篇,陈子龙作序;《湖上草》,崇祯十二年结集,收诗35首;《柳如是尺牍》共31通,为柳如是与汪然明的书简。当时评论家评其诗为“盖闲情淡致,风度天然,尽洗铅华,独标素质”。
    柳如是的诗词,大多是表现对婚姻自由和生活幸福的追求,向往文学知已的品格。如《次韵奉答牧斋冬日泛舟》:
谁家乐府唱无愁,望断浮云西北楼。
汉佩敢同神女赠,越歌聊感鄂君舟。
春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应想白头。
莫为卢家怨银汉,年年河水向东流。
    在一个暮春的早晨,柳如是路过一片落英缤纷的桃林,随兴赋小诗一首:
垂杨小苑绣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最是西陵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女身处社会最底层,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好的归宿是从良嫁人,自食其力。然而,遇人不淑又是她们最为担心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至今仍为人所叹惋,《卖油郎独占花魁》倒成了烟花女子的向往。柳如是尽管身处卑贱,仍高标独立,她不是等人求婚,而是主动择婿,且心高气傲,所选目标必须是集官僚、豪绅、名士于一身,缺一不可。复社党魁张天如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但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她主动追求复社主将陈子龙,从相恋相爱到同居,度过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早年性格豪放,不拘细节,心怀大志。崇祯二年(1635年),陈子龙与周立勋、徐孚远等人创办几社,社员以复兴绝学相期勉,以文章节气相砥砺。几社的领袖是陈子龙。
    柳如是仰慕陈子龙的才华,主动写一封书信并亲自拜访,在名帖上自称“女弟”。当时女人写信作文,往往自称为“妾”,柳如是以“弟”自称,可以看出她希望与士大夫平等交流的思想。王国维曾就此赋诗赞道:“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后来柳如是对陈子龙说:“风尘中不辨物色,何足为天下名士?”柳虽为一代名*,但她不愿以色事人,只以自己的才华博得名流的尊重,更显出一个身处风尘却才华出众、有着独立人格的女性的大胆追求。
    柳如是主动拜访陈子龙后,多次参加几社在陆氏南园的聚会。在这期间,才华横溢的陈子龙教柳如是作诗填词,悟性极好的柳如是也潜心认真学习。据说两人后来在作诗填词上互相影响,致使“格调高绝,词翰顿时”。如果说原来柳如是的才华是来自于名*徐佛的栽培,和在周道登家中的读书成果,那么在几社与陈子龙等来往,使柳如是的文学造诣上了一个新台阶。
    陈子龙尽管才华横溢,处理家事显然不足,在正夫人张儒人的胁迫下,柳如是被迫与陈子龙分手。分手后的柳如是无奈之下又回到盛泽归家院,这段时间她心情一直不佳,甚至数度吐血。乘舟出游,看见两岸青山和婀娜的垂柳,不禁想起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后来为人熟知的“柳如是”。
    此时的柳如是,单身一人,遂应嘉定诸多文人雅士的邀请,日夜游宴。其中最为盛待柳如是的则是程嘉燧老人。程嘉燧(1565-1643) 明末诗人、画家。字孟阳, 号松圆、偈庵,休宁(今属黄山市)人,寓居嘉定(今属上海市)。柳如是以妙龄少女的身份拜访年高七十的程嘉燧,是想借老人的延誉, 顺便学一点诗文之道,她对程嘉燧除了诗友之谊外,却并没有多少男女之情。倒是程嘉燧,在其《朝云诗》中写道“癫狂真被寻花恼,出饮空床动涉句。”大约有点心猿意马。 虽有程老的关心爱护,柳如是仍然思念陈子龙,不时在诗中发出悲音: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腰瘦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金明池 咏寒柳》)
    陈寅恪先生对这首词非常欣赏,认为是“词意之新,情感之挚”,并且由此产生强烈共鸣,引柳如是为知己,写出八十余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程嘉燧之后,对柳如是有过帮助的另一位老人则是汪然明。徽商汪然明寓居杭州,雅好诗文,他为柳如是刊刻了《戊寅草》、《湖上草》和《尺牍》。其中《尺牍》一卷31小札,是柳如是写给汪然明的“情书”,在这些信笺中,柳如是自称为“弟”,称汪然明为“先生”。 汪然明曾作《无题》送给柳如是:
明妆昨忆艳湖滨,一派波光欲荡人。
罗绮丛中传锦字,笙歌座上度芳辰。
老奴愧我非温峤,美女疑君是洛神。
欲访仙源违咫尺,几湾柳色隔香尘。
    其中“美女疑君是洛神”一句,显然有些轻薄,看来汪然明对柳如是也并非完全出于对后辈的关爱,多少也有点“风月情浓”。不过,在柳如是人生最落魄的时候,汪然明无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了她很大的安慰,他还为柳如是选择丈夫,从谢三兵到钱谦益。柳如是对汪然明也是心存感激,下面引一封小札:
    鹃声雨梦,遂似与先生为隔游矣。至归途黯瑟,惟有轻浪萍花,与断肠杨柳耳。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如铜台高揭,汉水西流,岂只桃花千尺也。但离别微茫,非若麻姑方平,则为刘阮重来耳。秋间之约,尚情渺渺,所望于先生维持之矣。便羽即当续及,昔人相思字每付之断肠鸿声里,弟于先生,亦正如是。书次惘然。
    她对汪然明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信写得很有身份,很有情致,绝无委琐可怜之态,用词用典,色调浓丽,亦可看出柳如是心性之高,在处世之道上游刃有余。
    崇祯十四年,经汪然明等人力牵红线,柳如是嫁给了年龄相差悬殊的钱谦益。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官至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诗人兼藏书家。出身于常熟家世渊源极深的士族之家,很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29岁通过会试,为探花及第,以博学和工于词章著名,授翰林院编修,被时人推为东南诗坛祭酒。结婚时,钱谦益60岁,柳如是24岁,柳曾戏说钱“君之发如妾之肤,君之肤如妾之发”。
    他们的婚礼可谓别出心裁:租一只宽大华丽的芙蓉舫,在舫中摆下丰盛的酒宴,请来十数好友,荡舟于松江波涛之中,在热闹悠扬的箫鼓声中,高冠博带的钱谦益与凤冠霞帔的柳如是拜天地,喝下了交杯酒。十日之内钱谦益为柳如是筑成“我闻室”,后又于西子湖畔修筑了一座五楹二层专供藏书的“绛云楼”,并称其为“河东君”。老夫少妻,相携相挽于西湖朝霞夕雨,诗词唱和不绝,成为当时东南文坛盛事。
    甲申之变,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福王做了弘光皇帝,钱谦益巴结权臣马士英,得了个礼部尚书,虽是空衔,他却觉得安稳而风光。不久清军攻破南都,弘光朝廷为时一年的生命宣告结束,满清一统天下。柳如是目睹清兵破城、扫荡江南的种种惨象,内心悲愤不已,力劝钱谦益以死全节。钱谦益思索再三,终于点头同意,并约好同投西湖自尽。
    初夏的夜晚,钱谦益与柳如是驾一叶小舟,朦胧的月光冷冷地照着他们,柳如是一脸悲切而圣洁,钱谦益却露出几分不安。船上摆几样菜肴和一壶酒,柳如是斟满酒,端一杯给丈夫,自己举起一杯,缓缓说道:“妾身得以与钱君相识相知,此生已足矣,今夜又得与君同死,死而无憾!”钱谦益受她感染,陡生豪气,举杯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柳卿真是老夫的红颜知已啊!”两人幽幽饮完一壶酒,月儿西斜,柳如是率先站起身来,拉着钱谦益的手,平静地说:“我们去吧!”钱谦益猛然惊醒,伸手到船外搅了搅水,抬头对柳如是说:“今夜水太凉,我们改日再来吧?”柳如是不解:“水冷有何妨!”钱谦益道:“老夫体弱,不堪寒凉。”
    钱谦益不肯再去投湖自尽,柳如是自己“奋力欲沉池水中”,被家人救起。后来,柳如是百般劝说无效,曾做过弘光小朝廷首辅的钱谦益还是率群臣降清了。那日正逢中秋佳节,柳如是与钱谦益泛舟西湖之上,一个是悲伤缠绵,一个是满怀喜悦,两人都闷闷地饮酒,很少说话。柳如是看着眼前熟悉的湖光月色,吟了一首诗给钱谦益:
素瑟清樽迥不愁,柂楼云雾似妆楼;
夫君本志期安桨,贱妾宁辞学归舟。
烛下鸟笼看拂枕,凤前鹦鹅唤梳头;
可怜明月三五夜,度曲吹箫向碧流。
    钱谦益到京城后混得并不理想,他一心想着宰相的高位,最终只得了个礼部侍郎的闲职,不免有些心灰意冷。远在西子湖畔独居的柳如是接二连三地写来书信,一面倾诉相思之苦,一面劝他急流勇退,回去与她同享纵情山水之间的隐居生活。渐渐地,钱谦益动了心:“功名富贵,贵在知足,年逾花甲,夫复何求!”终于下定了决心,向朝廷托病辞官,再度回乡,不再出仕。
    在柳如是的激励下,钱谦益又萌发反清复明之心。顺治三年,江阴黄毓棋在舟山起义抗清,柳如是亲自到舟山慰问义师。仁武伯姚志卓兵败,想再度起事,柳如是卖尽了金珠首饰,支持姚恢复了“一军”,并以自家为秘密联络点,为义军传递蜡书密信。
    康熙三年,83岁的钱谦益病殁于杭州。一年后,柳如是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追随钱谦益于九泉之下。
    柳如是远去了,青楼也消失在蒙蒙烟雨之中。此刻,我却在想:青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呢?是怎样培育出柳如是、李香君等高洁的品性和文化人格呢?如果她们没有坠入青楼,那一定是贤良妇女,相夫教子,恪守三从四德,做一个贤妻良母,如遇不测,可用青春和生命换得一座贞洁、牌坊,是青楼成就了她的艺术才华和人格品性。那么,她们到底是幸耶,还是不幸耶?
    身心倍受摧残的,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青楼女子;出入青楼、享乐不尽的,是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然而,当山河破碎,国家沦亡的时候,最先变节、卖身求荣的是达官贵人;撑起民族脊梁、愿为国赴死的却是青楼女子。中国有帝王将相的历史,有起义造反的历史,可有青楼女子的历史和人格的历史?二十四史里可有青楼女子的身影?
    青楼,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已成为历史,青楼女子早湮灭在风尘之中。但是,每每翻阅史料,我不由对那些青楼女子怀有深深的敬意。有人说,当代的“三陪”、二奶、小蜜等,是青楼女子的后继之人,真的吗?为什么我对她们一点也敬不起来呢?
标签:
本帖最后由 于 2007-03-06 20:07:00 编辑
0
回复:4 阅读:1830
【免责声明】讨论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诊疗依据,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作者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速回复
进入高级回复
您最多可输入10000个汉字,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搜索回复/乘电梯 ×
按内容
按会员
乘电梯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