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
---|---|
名称: | |
描述: | |
“倘使与你分开,我将只是萎谢了”,也不晓得如何就又碰上了这话,便止不住伤口的疼痛由表及里的蔓延开来,想当初说这话时,张爱玲该不晓得最后她是要与胡兰成分手的吧,如果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便是萎谢了,她是否还会义无反顾地去爱呢?
或许还是会的,要么她也便不是她了,这个依从自己内心的女子,又怎会因他的背弃而否决自己倾心之恋呢。他是汉奸也好,是负心汉也罢,都是自己曾用生命去爱的那个人,那么落难之时,又怎会冷眼旁观。那么孤傲的一个女子,肯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内心滚烫的热情又岂是寻常人能明了的,道义不过是披给他人的嫁衣裳,听从内心的召唤,才是张爱玲这样的女子去做的。
读她的时候,还是懵懂年少的花般季节,记得父亲说,小女孩还是不要读张爱玲的书好,于是从他的书架上把她的书统统锁进了箱子里,不读她我倒并未有遗憾,因那时有太多的书让我翻阅,一个民国女子的书是难以让我有兴趣的,倒是父亲的举动让我颇为好奇。
心中存了这样的心思,又怎可放过到手的机会。许是父亲忘记了,许是故意而为,他再次离开家去远方工作的时候,把钥匙放在了书架上,这样,我偷读“禁书”的日子到来了。
箱子里放着许多父亲禁止那时我阅读的书,而我却只先挑了这张爱玲的书来,一读之下,便是中毒终身。现在仔细想来,她的书年少的女孩确实不该读的,如若我这样读成一个痴狂之人,孤寂淡漠之人,并没有什么好的。
倘若第一本是《倾城之恋》,或者也就仅仅止于欣赏,偏偏读的却是那“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从此沉溺于她的文字难以自拔。
文字的毒药莫过于此,她深入你的骨髓,让你欲罢不能,只能任由其摆弄乱了你的心性,总还是那话,书还是少读为好,性情总不会因你读了多少的书就如何好起来,却可能因你读了很多的书而变得坏起来,书能乱性,这原也该是真理罢。这是潜移默化的,是不自觉地对文字的妥协直至投降。从前我是不承认,人怎会成了文字的奴隶,若此那么文字便该是彻底放弃的,却又不肯这么放弃,偏要自己心甘情愿去被她所左右。
大抵人都说张爱玲的文字有惊艳之感,惊艳这词用给张爱玲多少是庸俗了,却转念思之,她不正是那大俗至雅的女子吗。胡兰成在他的《今生今世之民国女子》中说:我常时以为很懂得了什么叫做惊艳,遇到真事,却艳亦不是那种艳法,惊亦不是那种惊法。
且不论这胡兰成存了多少的真情真意在此文中,只这句话,想来张爱玲曾那般爱过此人,也并不枉然。只看那些文字的名,就让人觉着一份稀罕:《流言》,《张看》,《沉香屑》,《琉璃瓦》,《花凋》。这几年看时下那些不着边际的书名看得有几分厌倦了,人的思维与创造力萎缩到这样的田地,也难怪张爱玲会说:我们下一代同我们比较起来,损失的比收获得多。例如:他们不能欣赏《红楼梦》。
端着咖啡,捧一本张爱玲的书,这怕是所谓的小资罢,怨不得人们把她奉为了小资的经典。小资是什么,其实我现在也未可知。曾有朋友说,小资就是当身上还剩一块钱的时候,也要吃的有品位。这让我不自觉地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来:他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是否小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获得了精神上的独立,是否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张爱玲,一如她文字中描述的:她生命里顶完美的一瞬,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了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于是她牢牢地掌控着自己的人生,就连死也便是绝然而去的自杀,唯一的遗憾怕也就是那胡兰成了。想来,我也并不是对的,胡兰成之于她未尝不算得是圆满,因这段爱情,张爱玲有了她文学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两年,而这两年恰恰是与胡兰成在一起的。之后的传奇,谁又能说,脱离得了这段红尘中滚滚而来的爱恨情仇。
她的生命充满了一种诡谲荼糜的别样生动的神气,她的爱情总在人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爱情早不得,晚不得,总要刚刚好的两个人那么相遇,然后相爱。中国,她在全民抗日的年代与汉奸结为夫妻,美国,她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与共产主义分子结合。总是这样的惊世骇俗,却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叛逆。她只是,刚刚好,在那个时候遇见了走进自己灵魂深处的那个男人,她便再也不顾那人何种身份地位,这样的爱纯粹得没有一点的尘埃,干净得让人不能用所谓世俗的道德规范去玷污。
胡兰成,张爱玲爱过的那个男人,人生总有一些悲哀是避之不去的,没有谁能为这样的男人粉饰,即便他有那么漂亮的文字,他说:张爱玲是使人初看她诸般不顺眼,她决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张爱玲迎合于他的委屈,在文字中让人心疼。读了胡兰成的这话,更觉这委屈之深尤甚于前。
记得早前读亦舒,并不曾为她的文字多叫好,却因《胡兰成的下作》而大喊痛快。我因爱着张爱玲之故,对胡兰成总也不忍用不堪之词,但是却很解气亦舒的文字:所谓丈夫,是照顾爱护抚养妻子的人,愿意牺牲为妻子家庭共过一辈子的人,自问做不到这些,最好少自称人家的丈夫。
这话几乎道尽张爱玲悲剧的人生,她从来没有一个可以托付的丈夫,即便是那个美国末流作家的赖雅。女人,就算再强,也还是要有人可以依靠的,就算再清绝傲骨,也还是要一个可心疼的男人的。张爱玲终其一生,无所得,只握着满手的苍凉,枯倦的花朵,绝尘而去。
女子的幸福多靠男子维系,孤标如张爱玲亦不能免俗。只是文章再好,不过悦的是他人,心底的哀与怨,喜与乐却向谁说。那么做一个张爱玲式的女人算不得幸福,女人的幸福也不会像她《谈女人》中那般吧: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
色彩之于她,是绚烂至极,是灰暗极甚,再艳丽的红花绿柳搭配其身,是掩盖不住的凄冷与哀婉,再黯然无味的低调隐匿,是倾泻而出的高贵与典雅。她总能把两种完全不同的色泽糅合得恰到好处,于是忍不住地沉浸在她营造的生前死后的世界里,于是忍不住在扑朔迷离的流光溢彩之外截取一分温与暖,冷与冰。
把世俗的气概演绎成飞扬的冷艳,把落魄的情怀描绘成传世的神奇,俯瞰人世间林林种种,涂抹成文字里意象万千,盛名之下,谁挽一地的苍凉,“成名要趁早”,那么她是否有悔名之所累,终不及一个里弄街巷小妇人唇角之边那抹浅浅的微笑。随意揉捏而就的文字,冰凉刺骨的忧伤,孤欢寡合的性情,是否只是为了印证: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她选择了决绝的姿态,遗世独立尘世间,把那些关爱与关怀隔离在你心之外,任由别人蜚短流长,只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别人要她去做的,这份坚持与坚守,是人类最高贵的品性,被张爱玲独自演绎成了上个世纪的经典,用细碎而犀利的笔触,把人生的悲情凉意字字穿透,把世人的残损缺憾娓娓道来,那些虚伪中的真实,那些浮华中的朴素,勾勒着那个时代的人生百态,文学是艺术化的历史。那个寂寞而又不寂寞着的文坛,她是一枚凄迷绝丽的罂粟,那样恣意而开,那样颠倒着众生的意乱情迷。
捧着那朵尘埃里开出的花朵,但愿得冷落了天涯的春花秋月,温暖了心底的沧海桑田。